今天的文章是本系列的第七篇,主要讲的是分析古代的门阀政治,根据之前的投票结果,决定增加一些辅助阅读。
中国古代自三国之后,有两段大的历史。
一个,是隋唐之前的门阀时代,一个是自五代之后的财阀时代。
两者最直观的差异,在于其传承机制。
门阀会以“父子相继”的方式,传承给儿子、女婿甚至义子,有着非常明确的传承脉络。
而财阀多以“兄弟相承”的方式,在师兄弟、同乡、同榜、同僚之间传承,传承的机制会非常的复杂。
今天先简单聊一聊门阀政治。
依靠血缘为纽带门阀政治,从姓氏上基本就能分辨出来,譬如三国演义里面,除了罗贯中虚构的曹豹(草包)之外,书中姓曹的基本都是曹操阵营的。
而且,政治势力的传承也都是靠着血缘进行的。
曹操死后,曹操麾下的各股力量认可的不是汉献帝而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司马懿死后,忠于司马懿的各股势力选择忠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而不是曹魏政权。
孙坚死后,其部曲虽然回归袁术,但孙策独立时他们却一呼百应。
更不要以为刘备死前跟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真心话。诸葛亮专权没关系,但如果敢自立,保准被刘备麾下的各股力量围剿。
而整个三国当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的袁绍,祖上四代有6位三公(副国级),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这使得袁绍本人虽只是渤海太守(河北省沧州市市长),但袁家故吏韩馥冀州牧(河北省省长)却要在袁绍面前低三下四,甚至袁绍可以利用家族势力直接吞并自己的直属领导。
而到了东晋,中国的门阀政治到达了巅峰,写《兰亭集序》的王羲之不仅是一个的文学家,还是东晋手握军政大权的重臣,他的高位并不是因为文采好,而是因为他是琅琊王氏的子弟。
王羲之家族几乎控制了东晋的朝局,其伯父王导是东晋政权的主要奠基人,就是那个“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另一个伯父王敦,差点让司马家把帝位让给他来坐坐。
而王羲之的老婆,也是东晋另一个顶级家族,太尉郗鉴的女儿。
而跟王羲之一起在兰亭“流觞曲水”的谢安,就是刘禹锡笔下“旧时王谢”中的那个谢,作为是淝水之战东晋的总指挥,他的麾下拥有一支忠于陈郡谢氏的部队“北府兵”
因此,那一场在兰亭的文人聚会,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不带东晋司马皇帝玩的一场北.戴.河…..
而门阀政治,有着非常明显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