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卢克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032-10-26

2009年10月1日清晨,一个晴朗的日子,我满怀期待地坐在电视机前,人生第一次观看阅兵式。

这次阅兵式,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某一款装备,也不是某一个方阵,而是阅兵式开始前,央视主持人的一句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戎”,我大概能猜到是戎装、军事的意思,至于“祀”,字面理解是祭祀,可祭祀又和军事有什么关系呢?

彼时年纪尚小的我,对此还不太能理解。

直到长大后,我才知道“祀”不仅是祭祀,也是意识形态,是道义是价值观,一个国家需要有意识形态来武装自己,让国民相信自己有道义,军队有保家卫国的积极性,“戎”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只有“祀”没有“戎”,有道义而没有力量,有软实力而没有硬实力,国家保不住;

如果只有“戎”没有“祀”,有力量却没有道义,有硬实力但没有软实力,国家还是难以保住。

“祀”与“戎”缺一不可。

“祀”的来源,是国内的建设,当一个国家内部建设得好,各种问题解决得好,自然带来高涨的信心和国民的团结,政府也就有了道义。

而经济建设得好,往往意味着工业化水平高,军队有钱采购好的装备,参军的人有战斗积极性,于是有了“戎”。

这是对内。在对外上,当一个国家内部建设好,会引发其他国家民众的羡慕,只要这种羡慕到达了一定的程度,那么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就能变成一种普世价值,掌握普世价值解释权的国家,借此获得统治世界的道德制高点。

由于我国在近代的落后,生活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远不如西方,哪怕经过建国初期30年的努力建设,依然和西方差距悬殊。

因此,当改革开放初期,当打开国门,发现内外悬殊的差距后,许多人在精神上跪了,然后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思,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一定是不够民主,一定是不够自由,甚至出现了河殇,我们事实上失去了“祀”。

没有了“祀”,价值观和舆论场就不再由我们说了算,所以你会发现,中国的一切都被丑化,电影在描写中国社会时,都倾向于畸形负面,这一时期的小说和书籍,有关中国社会的部分描述,总有种莫名的压抑。

在长久的耳濡目染下,国内的舆论环境极端恶劣,别说给中国说好话了,哪怕单纯发一张国内的旅游照片,都要被猛烈抨击“你被洗脑了”。

20137月末,刘嘉玲在微博上传了一张在北京旅游的照片,照片显示她身处天安门,背后是教员的大幅照,配文:“48年……我终于来到了这里。”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卢克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032-10-2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