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的最大起飞重量在175吨到177吨之间,但实际上B2实战出动时的最大自重,从来没有超过160吨。这也导致本来有1.2万公里内油航程的B2,每次实际飞行8000公里左右,就要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因此B2实战往返仅仅2万公里的任务,居然要进行至少4次空中加油。如果真正按照每次飞行1万公里开始空中加油,每次空中加入的油料可以多飞行5000公里,那么4次空中加油至少可以持续飞行3万公里,可实际上只飞行了2万公里,这就说明B2的真实内油航程对比理论数据有很大的折扣;也说明B2从来没有真正在实战中达到过177吨级的理论满载能力。而且到了所谓的B21,不但没有突破B2的最大起飞重量与航程、最大载弹量的上限,反导越进化机体越小了。这与普通大飞机技术越往后吨位越大的,
一般规律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说B2的最大起飞重量的理论上限是177吨,算180吨级的大飞机,而实际执行任务时的最大起飞重量在155吨到160吨之间,勉强算160吨的飞机。那么B21的最大力量起飞重量只有140吨,实际执行任务时的正常起飞重量只有110吨到120吨之间,这个体量对比最新版本的“六爷”实际上已经相差无几。也说明B21已经主动缩水到战略轰炸机的最低门槛附近了。那么从B2到B21为何不断的缩水,作为飞行物最基本的体量?表面看是B2的单价太高,到B21准备作为猴版降低综合配置,实现所谓的以质换量。但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要知道B2刚刚推出的年代,全球对隐身技术基本都是一脸懵圈,就算是其他世界级的力量,对于如何快速有效的对付B2,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而到了当今,全球可以发现与锁定隐身飞机的各种雷达与传感器,包括有针对性的激光与导弹已经车载斗量。B21此时再主动降配,难道准备给其他大国主动送礼?再说100多架B21对比20来架B2,并没有数量级上的跨越。B21未来的服役数量再多,难道能比得上其他大国不断增加的重型隐身机;以及射程越来越远,准确度越来越高的双脉冲导弹?这里面真正的原因,超级大国空军是绝不会轻易透露。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诺斯罗普格鲁曼从来没有彻底掌握180吨级飞翼体的复杂飞控,尤其是在起降阶段。巨大的低翼载飞翼体极其容易出现电传飞控都懵圈的地面干扰效应。B2在服役期间坠毁的3个架次,全部都是在这个阶段出现重大事故。每次都归类为传感器错误,实际上是整体气动一直不过关,
最终到了B21上,只能退而求其次,直接从外形尺寸与最大起飞重量上降低了接近40吨!本质上来讲,所有的飞翼体隐身布局,虽然看上去都很像一个等腰三角型的大风筝,但实际上5吨级的飞翼体、25吨级的、50吨级的、120吨级的、140吨、180吨级,一直到200吨级的这类飞机,其飞控的编写难度,是不断的呈指数级升高的。绝不是随便试飞一种10吨级以下的三角隐身飞翼无人机,就可能马上按比例放大图纸,立即造出B2这种177吨级别的、有人驾驶的洲际轰炸版本。这也说明为何超级大国海军一度极为看重的X47B,很快没了下文的隐形原因。就是因为最终发现如果无人舰载版打算超越ASBM的打击范围,那么至少需要放大到40吨以上,但是40吨级无人驾驶大飞翼的操作难度,特别是在,
航母上的起降成功率,完全达不到现有舰载机的最低要求。屡次测试无果,最终只能作罢。但是有另外一家,却对大吨位飞翼体的研发真正深入到DNA里。不但彻底突破了200吨级战略隐身大飞翼电传飞控这个世界级难题,而且同步解决了全内嵌式大流量发动机的共振现象。实战轰炸航程对比至今没有首飞的B21直接翻倍。这才叫实打实的攻守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