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后沙:矫情,冯德莱恩纪念“水晶之夜”|2023-11-11

 

11月9日,真是个令德国人为难的日子,“帝制终结”发生在这一天(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退位)、“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发生在这一天、“水晶之夜”发生在这一天、“柏林墙倒塌”也发生在这一天。

要是都去纪念,德国人确实也是够累的,德国政客和媒体一般都是有选择的纪念某个日子,今年也不例外。

德国总理朔尔茨官方推特纪念的是“慕尼黑啤酒馆暴动”100周年。

图片

作为德国总理,担心政变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

从1923年暴动到1933年执政,希特勒走了10年。希特勒和纳粹就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一切都合乎魏玛宪法的程序。

朔尔茨作为社民党领袖,如果真的要总结教训,难道不是应当反思社民党当年为什么不与德共联手阻止纳粹上台吗?

而另一个德国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选择纪念“水晶之夜”。

图片

她的推文很简单:“1938年11月9日,永远不再是现在”。

很多网友在质疑她的动机,她要借机含蓄地表达对以色列的支持,因为“水晶之夜”是德国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的开始。

冯德莱恩配图,自己身穿黑衣,手持白花,一脸肃穆。

她既然说“永远不再是现在”,那为什么她从来就不曾为巴勒斯坦人民的遭遇表示同情?

所以,她发文纪念“水晶之夜”不是为了反思历史,而是为了借机表达自己今天的政治立场。

就“水晶之夜”本身来说,也已被西方涂改得模糊不清。

“水晶之夜”是怎么来的?

西方比较标准的说法:

1938年10月28日,1.7万名德国犹太人在午夜突然被德国政府宣布驱逐到波兰。由于波兰政府拒绝开放边境,于是这批犹太人只好停留在德波边境线上,等待入境。

图片

赫舍·格林斯潘(Herschel Grynszpan),一名在法国的犹太裔德国青年,于11月3日接到一封家人寄来的明信片,叙述他们被驱逐的可怕经历。

11月7日,星期一,17岁的格林斯潘买了一只左轮手枪前往德国大使馆,接待员把他领到外交秘书恩斯特·冯·拉特(Ernst vom Rath)的办公室。

格林斯潘进来后,连开五枪,两发子弹击中冯拉特的腹部。

外交官的死讯传到柏林,成为了“水晶之夜”导火索。

图片

11月9日晚,希特勒正准备出席在慕尼黑举行的纪念啤酒馆暴动15周年活动。

在听到冯·拉特死讯后,勃然大怒的希特勒与戈培尔耳语,说了一句“应当放手让冲锋队行动”,随后离去。戈培尔说,“今晚估计要发生反对犹太人的自发性示威,我们对此不应干涉”。

 

图片

11月10日1点20分,海德里希发特急电报指示手下:“不得阻拦即将发生的示威”,“犹太人教堂可以烧毁,但不得危及德国人的财产”,“犹太人的店铺与私人住宅可以捣毁,但不得劫掠”,“犹太人,特别是有钱的犹太人应予逮捕,人数视现有监狱能容纳多少而定”……

在纳粹操纵之下,德国人袭击犹太人住宅、商店和教堂。许多犹太人被从家中拖出打死,街面上铺满了碎玻璃,在路灯下犹如闪闪发光的水晶。

随后是德国和奥地利(已合并)的犹太人被送进了达豪、布痕瓦尔德和萨克森豪森等集中营。

图片

这是欧洲第一起由政府组织的反犹行动,是纳粹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第一步。

然而,西方对此事的叙述是有问题的。

希特勒这种人是不会因为情绪失控而做出仓促决定的。

德国人在境外遭到犹太人暗杀或袭击,也不是第一次。1936年2月,一名来自法兰克福的犹太学生刺杀了纳粹在瑞士的头目威廉·古斯特洛夫(达沃斯,以拜访为名,近距离射杀)

希特勒也是勃然大怒,但他采取的行动是将一艘邮轮以“古斯特洛夫”的名字来命名。

1938年,他之所以制造“水晶之夜”是因为时机已经成熟。

所谓时机,是指国内外环境。德国国内无须多言,社会上长期存在着反犹情绪,犹如等待爆发的火山。

希特勒顾忌的是国际环境,从1933年-1938年初,纳粹德国反犹的主要手段是驱逐出境,集中营里关押的是德共等左翼人士(西方不提这些)

1.7万名德国犹太人突然被驱逐到波兰,就是“驱逐政策”的一部分。

而德国发动“水晶之夜”真正的外部因素,就是《慕尼黑协定》

图片

1938年9月签署的《慕尼黑协定》等于是英法告知希特勒:除了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你还可以做你任何想做的事情。

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屁颠屁颠地一趟一趟往德国跑,他们难道不知道纳粹对犹太人的态度?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欧洲的“和平”,

捷克斯洛伐克表示完全不能接受领土被瓜分,张伯伦直接威胁布拉格:

“如果德国因此挑起战争,那么英法两国将不会协助捷克斯洛伐克。”

简单说,如果因为你的反抗而遭到纳粹侵略,那就是你的责任。

接着,1938年10月5日,德国出兵占领了苏台德地区,大家满意了?

11月9日,德国就发生了“水晶之夜”,这是一环接一环的事件,决不是什么希特勒勃然大怒而采取的紧急行动,因为内外条件都已具备了。

不要说制裁,德国甚至不用担心受到欧洲和美国的谴责。

在对待犹太人方面,1938年7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召集了一次专门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国际会议。

7月6日到7月15日,32个国家代表聚集在临近瑞士边境的法国小城埃维昂莱班开会(Evian Conference)

中国未被邀请,因为中国不排斥犹太难民。所以这场伪善的会议,结果早就注定。

希特勒在得知会议的消息后宣称,如果其他国家愿意接受德国犹太人,他会协助他们离开。

会议结果: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全部拒绝犹太难民进入,连谴责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声明都无法通过。

这一事实被纳粹加以广泛宣传。

“水晶之夜”之前,反犹主义(anti-semitism)在西方各处都有,城市里、农村里都充满着对犹太人的不满。

“水晶之夜”是官方将德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反犹情绪转化为了行动。

而很多小国早就在磨刀霍霍,1941年德军向苏联挺进时,立陶宛人在三天之内就在维尔纽斯屠杀了3800名犹太人,这笔账要不要算?

英国、法国、俄国也是充满着反犹传统,远的可以还说到英国的金雀花王朝,他们认为反犹是天然的,是基督徒理所当然的立场。

说件英国人不愿意提及的历史:

1189年,理查德一世(狮心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一些犹太商人汇集到伦敦,想搞好与新国王的关系。

老国王曾下令禁止犹太人在仪式上出现,但他们竟然进入大厅送礼。

理查德一世收下了礼物,却暗示左右杀了这些“肮脏”的东西,有的犹太人活着逃到街上,却被民众包围,见一个杀一个。

街上杀完后,伦敦开始追杀躲在屋子里的犹太人,无论男女老幼,能找到的都杀掉或者从窗口扔下火堆里,屠杀进行了一天一夜。

最后法官判处三个暴民死刑,原因是他们错烧了基督徒的房子。

理查德一世率军参加十字军东征时,路过每一座英国城市就要屠杀犹太人,在约克郡杀了三天,活着的犹太人在城堡里藏好财宝集体自杀。

图片

现在,理查德一世的雕像还矗立在伦敦。

欧洲迫害犹太人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水晶之夜”爆发时,欧洲是默许的,因为他们理解。

而中国人是非常不理解的,1938年11月底,“水晶之夜”消息传到中国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评论是:

人们竟像是阅读着《山海经》,骇怪得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巴黎一位犹太青年暗杀了德国使馆一个秘书,希特勒竟以“夷全族”的办法来从事报复,这真是古今中外未之前闻的奇事!

同样,今天的中国网友对发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残暴罪行也不大理解。

我们认为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大规模屠杀平民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都是应当加以谴责的。

加沙地带的平民,不就是正在被“夷全族”吗?哪怕你躲在医院、学校、联合国机构里都没有用。

当年,在巴黎暗杀德国外交官的格林斯潘曾被人指责:一个人的袭击害死了数万名犹太人。

他被引渡到德国处死时,有的人还说他活该。现在说他反抗纳粹是正义的行为。

其实,有没有格林斯潘的暗杀行动,都无法改变纳粹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计划。

格林斯潘只不过是在特定的时机给了希特勒一个借口制造“水晶之夜”罢了,然后几百万犹太人都成了“罪犯”,纳粹还说得振振有辞。

图片

冯德莱恩第一时间跑到以色列给内塔尼亚胡站台,立场已经非常明确。

她拿“水晶之夜”说事,显得非常矫情。

冯德莱恩记得住德国的历史,难道看不到巴勒斯坦血淋淋的现实吗?

人们反对的是一切形式的种族迫害行为,而不仅仅是犹太人这个特例,这才是记住“水晶之夜”的真正意义。

她这么做不是傻,而是坏,怂恿以色列继续错下去!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后沙:矫情,冯德莱恩纪念“水晶之夜”|2023-11-1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