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肖仲华:某些知识分子为啥总是希望中国输 |2023-11-13

这个问题不是我提出来的,是台湾学者王孟源讲的。王孟源来大陆,接触到一些大陆官员和学者,然后就感叹说大陆60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大多亲美,似乎比台湾还严重。

《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汪海林先生在引述王孟源讲话时评论说,“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很大,比美国、法国的差很多,比日本的也不如。更重要一点,总是把赌注押在自己国家输上面。美国的知识分子都在担心自己国家输,阻止输。咱们这儿,有时在饭局上,就能看见有人迫不及待地希望中国输,祈祷中国输。芯片被制裁时,他们乐不可支,不知道他们高兴什么。”

汪海林先生在这里没有区分年龄上的差别,而是笼统地说“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很大”,总是有人“迫不待地希望中国输,祈祷中国输”。

对王孟源和汪海林两位先生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认同的地方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很大,真的很大。不认同的地方在于,总是希望中国输,甚至祈祷中国输的,绝不只是60岁以上的知识分子,但也不是全部知识分子。总体上看,存在这种情况的,60岁以上最为严重,50岁以上居多,40岁以下则很少,90后及00后的年轻知识分子中,希望中国输的极少,基本上可以归乎为零。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看与世界和中国近百年的发展状况有关。近百年来,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每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包括学历、阅历以及由学历和阅历决定的思想范式与认知能力。

不可否认,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大部分时间是崇洋眉外的,既反传统也反中华文明。真正既反美帝又反苏修的时间很短。即使是反美帝与反苏修的时候,也同样是反传统的。中国几代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是只知西方,不知东方与中国,尤其不知道自己的传统文明与文化。

改开以后的四十年,尽管我们不再反传统文化与文明,但我们接受的教育实际上是全盘西化的。只是在最近十几年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才真正重视起来,但近百年的文化断层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毫不客气地说,50岁以上的中国知识分子,除了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以外,基本都是只知西方,不知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知识近乎为零。不管是大牌科学家、院士,还是普通的知识分子,概莫能外。

另一个原因是在于,近百年来,尤其是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确是在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美国。今天,有些人动辄就说中国科技没有原创,全是“山寨”,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

原因恰恰就出在最不自信的50岁以上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正是他们在过去的四十年时间里不断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和西方,不断地“山寨”别人的原创。他们所谓的学术成就,说白了不过就是懂点洋文,然后就拿来主义,文章就是天下一大抄,技术则“山寨”再“山寨”。久而久之,连他们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自认自己不可能有原创能力。

我们当然不能一概而论,那些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工程,中国原创其实是不少的。这里讲的是那些不相信原创能力的知识分子们。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原创,自然就坚信中国不可能有原创。一切都靠学习借鉴和“山寨”,于是就有了永远只赌中国输的认知与心态。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中国缺乏原创精神与能力,排第一罪人位置的,正是这些永远只赌中国输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是么?

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应该是何祚庥院士。这位既搞氢弹研究,又搞马列研究的院士,到底有什么科学技术上的原创成果,没有人知道。我查阅文献资料,也找不到他几篇像样的学术论文,只看到许多讲科普知识的著作。或者是讲哲学的文章。这位大神级的院士,近年来发表了许多否认中国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言论。比如针对华为现象,何院士就讲过“华为不见得懂芯片”的名言,只不过半年之后的事实很打脸而已。

何院士显然只停留在他的时代,不知道华为的年轻一代科学家已经与他大不一样。今天的事实是,华为生产的手机是所有硬件和软件全部国产的手机,全球独此一家,与苹果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层面。苹果是不错,但苹果只做芯片和软件设计,不做任何制造,离开台积电和三星,离开ASML,离开全球上千家企业生产的零部件,甚包括至离开富士康,苹果就什么都不是。而且,苹果充其量就是华为手机和电脑的全部,而华为手机和电脑却只是华为很小的一个部分。拿华为与苹果相提并论,其实不只是应否赌中国输的问题,而是彻头彻尾的无知,以及基于无知透顶的崇洋眉外。

何院士还发出过针对中国人的灵魂拷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马斯克这样的人才?何院士显然也不知道,中国的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早已经超越了特斯拉,中国的高空卫星与马斯克的低轨卫星也完全不在一个技术层面。真要做低轨卫星,对中国来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只看是否愿意去做。

当然,何院士不只是60岁以上,而是已经96岁高龄了。这把年纪知识陈旧,对现实世界缺乏认知是情有可原的,只是不知道他为什么不闭嘴,偏要发表那些丢人显眼的言论。也不知道中国的院士制度是否应该废除终身制,都退休几十年了,当年的院士水平在今天或许只能算是小学水平,还扛着院士头衔到处发表暴论,合适么?

我自己也是快60岁的人了,曾经也是永远赌中国输的一类人,但近些年来我的思想和认知有了很大的转变。促使我转变的不再只是自己的学历或者曾经的阅历,而是当前的经历,尤其是当前眼见的现实和事实。许多熟悉我的朋友说,对我的转变深感吃惊,甚至认为这太不正常,似乎一个人的思想转变如此巨大就应该属于不正常。我自己反倒是认为,假如一个人真的尊重现实和事实,坚持终身学习,却依然面对今天世界的巨大和重大变化而不为所动,依然在昔日的思想范式里打转,没有丝毫的改变,恐怕这才是极其不正常对吧?

我50多年的人生经历,前40年基本都是学习和研究西方的东西,包括本硕阶段学工业自动化和计算机,后十多年则是转向经济、历史和哲学,尤其是最近几年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这恐怕才是我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既知西方,亦知中国,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力,才可能对东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客观的认知与思考。

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一代普遍比老一代更自信,包括绝大多数海外归来的年轻学者都普遍自信未来世界是中国的世界?

不只是华为的年轻人,也包括我认识的许多年轻学者,尤其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他们显然与何院士们大不一样。面对美国的科技封锁,中国在运算、存储和AI领域的芯片设计与制造均已经开始领先世界,这难道不正是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给干出来的么?还在说中国没有原创,还说中国人没有创新精神,这难道不是自欺欺人?

我并不否认曾经的中国的确缺乏原创,尤其是过去的四十年里,主要是靠学习借鉴和“山寨”来发展的。但这种状况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关,同样也与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有关。今天仍然在赌中国输的那些人,难道不正是你们的原罪么?你们自己抄袭了一辈子,难道非要笃定年轻一代也必须抄袭一辈子啊?

当你们在讲这种话的时候,应该感到羞耻才对。尤其面对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蓬勃创新力,你们应该感到罪过和耻辱,而不是希望和祈祷中国输,以证明你们没有错过。

赌中国输是一种现象,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正在被淘汰的一代应该加速淘汰,把机会留给年轻一代。正因如此,当我看到中办和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时,非常高兴,专门写了一篇叫好的文章。腐朽不去,新生何来嘛。

错的永远不会是新生的力量和新的时代,永远是代表陈旧和腐朽的思想桎梏和认知苑囿。何祚庥院士们真的该休息了,中国高校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古董们也该让贤了。只要有你们在,中国创新和原创才会真的很难。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肖仲华:某些知识分子为啥总是希望中国输 |2023-11-1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