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
1 霸,伯也。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1]需要说明的是,孟子这里说的“霸”与我们日常说的“霸权”不是一个意思。中国古代的“霸”是“伯”意的转读”,意思是有仁有义的大哥。“《白虎通·号》:“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故圣人与之,非明王之法[不]张。”[2]《孟子·离娄·丁音》:“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3] 《荀子·王霸·杨倞注》:“为诸侯之长曰伯。”[4]“五伯之伯读曰霸。伯者,取牧伯長諸侯之义,后人恐与侯伯字相混,故借用霸字以別之。”[5]“以仁假力者霸”中的“仁”字,说的就是人之间“为失人臣之义”的相存依存和包容的关系。孟子说的“霸”字,无涉今天的西式“霸权”。
2 帝,谛也
事实上,中国古典文献也是从文明的视角来定义“帝国”的。《说文》:“帝,谛也。王天下之號也。”[6]《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7]《周书·谥注》:“德象天地,曰帝。”[8]显然,大德者曰帝,至于“帝国”,也是有大德的国家。比如隋朝人王通在《文中子》中就有“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9]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帝国”的概念与列宁所说的处于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
“中华帝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学者中比较流行的对东方中国的称谓,如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1694~1774年)就著有《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刘易斯·A.马弗里克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称此书是“崇尚中国运动的顶峰之作”。在这样语境中的“中华帝国”概念到近现代为中国学术界所延用,比如臻铭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第七章第一节题目就是《中华帝国国体的特征》,他认为:“中华帝国开始于秦(公元前3世纪)结束于清,其按‘大一统’的朝代顺序均称为‘帝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