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系统作为国际金融支付清算系统,主要客户是各国的银行并不面向C端用户,这几年却知名度鹊起,经常成为国际各大媒体新闻标题的常客。这主要是因为SWIFT从金融服务工具被升级为制裁工具导致的。
至于制裁的对象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被西方踢出SWIFT系统的俄罗斯。
那么SWIFT系统究竟是如何形成,先给大家科普一下。SWIFT创立于 1973 年,是一个国际银行间非盈利性的合作组织,是支援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时支付清算系统。
既然是一个组织那就必须要有管理机构,SWIFT的管理层由25个董事组成。股份数量排名前6的国家分别可推选2名董事,共计12名董事;股份数量排名第7至16位的国家,分别可推选1名董事,共计10名董事;剩余3名董事由会员国共同提名。中国大陆在1983年加入SWIFT后于2018年首次获得了1个董事席位。
美国为什么能在SWIFT系统里呼风唤雨呢?鉴于美元作为全球通用储备货币的重要地位,美国在SWIFT管理层拥有2个董事席位,一般都在董事会主席的位置上轮换。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紧急经济权利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可以随时从SWIFT系统中调取“与恐怖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和资金流通信息。通过这一法案,美国显著增强了对 SWIFT 系统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在美国的要求下,SWIFT还在纽约建立了分中心,并与美国国内的美元清算系统 CHIPS 实现了对接。美联储印刷的美元通过SWIFT清算系统在全球便捷的自由流通,更加夯实了美元全球通用货币的地位。
虽然强者恒强的态势依然明显,不过SWIFT系统的份额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年下半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系统SWIFT交易结算中的份额超过了欧元,升至历史最高水平5.8%,成为世界第二大主要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大幅加速。
这种加速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在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地位。去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2.07万亿元,相应的资金结算需求量也同比大幅增长。
由于美元汇率波动的幅度增大,美元体系武器化导致去美元化浪潮增长,中国的贸易伙伴们在资金安全上有更迫切的需求,人民币在这方面体现出了其充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特别是在双边贸易中,中国积极鼓励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不仅降低了交易双方的汇率风险,还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可用性,进一步加速了国际化的进程。
其次是全球的去美元化的浪潮也为人民币的崭露头角提供了机会。美国的持续加息政策导致了全球美元的回流,许多国家因此陷入美元荒,不得不寻找替代货币。
美国的债务危机,尤其是国家债务的不断攀升,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美元长期稳定性的担忧。这些担忧在金融危机期间进一步加剧,人们开始怀疑美国是否有能力维持其货币的价值。这导致众多非西方国家决心启动去美元化的进程。
尽管如此,美元在SWIFT系统中的份额仍然高达84.15%,全球去美元化的浪潮中仍在初级阶段。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