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虚生:彭老总的世界|2023-11-25

彭老总一辈子,最高峰比绝大多数人都高,尤其是统帅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阻挡了那个时代火力最强悍军队的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进攻之后,足以在世界名将史上留下深深的脚印。这些很多人都知道。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彭老总的低谷,在他人生的早年和晚年,比大多数人都低。他一辈子其实过得很苦,并不是他没有能力过好日子,而是因为他忍受不了这个世界的大众们被困在苦楚的世界里。
01 人世艰辛
彭德怀生于1898年,同在那一年出生并在后来载入历史的人物还有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他的家乡是湖南,一个革命者辈出的地方,领袖(如毛泽东)、统帅(如彭德怀、贺龙、粟裕等)、猛将(太多了)辈出的地方。
彭家的家境非常一般,仅有“茅房数间,荒土山地八、九亩。山地种棕、茶、杉和毛竹,荒土种红薯、棉花。倾尽全力也仅能勉强维持最低生活。”
在彭德怀8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家中失去顶梁柱;他父亲病重,失去劳动能力,只能把仅有的山地抵押,失去了粮食来源。为了生存,家中一切用具,床板门户,全卖光。年仅半岁的四弟因无人照顾而饿死。
在他10岁那年除夕,原本是团圆的时刻,他却要为了生活而带着二弟出门乞讨。由于世道艰难,乞讨也不容易,他甚至饿昏在路边。任谁也想不到,若干年之后,他将名动天下,带领一群同样贫苦出身的年轻人洗脱这个延续千年的民族积累百年的耻辱!
11岁时,他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给富农放牛。每天早起晚睡,割草、担水、推米、舂谷、插秧、扮禾。他很累,但仍然在晚上,借助油灯的光,读一些旧书籍,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包公案等。这就是他的精神享受,也是他的启蒙教育。没有各类班级,没有各种科目、各种知识,但是读书这玩意,主动摄取一本书,胜过填鸭无数本。旧中国的苦难和新生,在彭德怀身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13岁便去土煤窑做童工,抽煤洞里的水,每天工作十二、三小时,换得几文铜钱。那个年代的煤窑设备简陋,卫生极差,更没有安全设施,灾难频繁发生。纵观漫长历史上的那些杰出将帅,人生开局如此之差的,并不多。但他硬是把一副烂牌打出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话是对彭德怀早年人生最好的诠释。最艰苦的环境,锻造出了他最为坚强的意志。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和志愿军时代,最关键的时刻,总是彭德怀挺身而出。
彭德怀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1916年,他成为了一名军人,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然而即便是军事生涯,开局仍然极差。那个时代的旧军队,也是一言难尽,堪称牛鬼蛇神组成的大乱炖。但作为军人,他有了一份工资(每月除了最低生活费之外,结余基本上寄回老家),手里有了抢,不再是任人欺负的弱势群体。
由于没有背景,彭德怀当兵的起点非常低,就是普通的大头兵。但在讲究背景、资历和等级的旧军队,他硬是完成了逆袭:
用了3年时间,从二等兵到一等兵
然后又在战争中升为副班长、班长
在讨伐张敬尧的战役临近尾声时,当了排长,成为一名基层小军官。
但升级过程并不容易,他先后两次被逮捕。第一次被逮捕,是为军队搞侦查,后被保释。第二次被逮捕是为了贫苦百姓讨公道而制裁了一个恶霸,用20元大洋买了一条命。
旧军队的环境,让彭德怀非常失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他曾经尝试过回老家种地,但很快发现行不通。随后便和黄公略等人相约报考湖南讲武堂(民国大佬谭延闿创办,著名校友有彭德怀、黄公略、刘少奇等人),算是完成了进修。毕业之后,他们又返回了旧军队。但讲武堂的经历,让他们接触到革命思想、阅历大增。他们开始明白,旧军队让人失望没有关系,他们可以借用旧军队的枪杆子进行反抗,也就是搞革命。
随后的几年,彭德怀在激荡的世界里,军事级别在上升;只不过精神仍然很苦闷。因为他看到华夏大地上的广大群众,日子仍然很苦。他曾经把希望寄托于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但很快发现,国民党的军队只不过是另一种军阀,不会给大多数穷苦的人们带来希望。
02 涅槃
1926年,他在随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过程中,遇到了第一个真正改变他人生走向的人物,就是共产党精英段德昌(因为段德昌死于肃反,彭德怀和贺龙之间有了间隙)。正是从段德昌那里,彭德怀了解了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决心改变。
他的精神世界不再迷茫,人生格局就此打开。他决定做些什么。虽然他只能算是一个中层军官(8军1师1团1营的营长),但也决定开始改变。1927年1月份(北伐关键时期,蒋介石清党前夕),他在自己的营成立士兵委员会,订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维护士兵权益的会章。
众所周知,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搞三湾改编,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建立士兵委员会,相当于保障了基层战士的基本权利。彭德怀搞的士兵委员会,当然没有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那么深刻,但也足以说明彭德怀的不同,便是他愿意给予基层相应的基本权利。要知道当时的彭德怀甚至连共产党员都不是。
随后在大革命失败那会儿,继1927年三大起义之后,彭德怀加入共产党(1928年1月,十大元帅中入党最晚),并发动了平江起义(1928年7月),组建工农红军第五军。当时的彭德怀已经升级为团长,已经脱离了贫苦大众的阶层,如果他不搞起义,未来升官发财的概率很大。但他的初心并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是让更多的人摆脱贫苦的日子。
对彭德怀来说,不论是人生还是军事生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并不是段德昌或黄公略,而是毛泽东。彭德怀起义之后,战斗很艰难,随后带领红五军去了井冈山,在那里遇见了毛泽东和朱德。他到井冈山时已经是1928年底。
井冈山的日子也很苦。那里原本就资源匮乏,再加上敌人封锁和围剿,日子并不好过。毛泽东和朱德都要亲自下山挑粮。
但另一方面,井冈山又充满希望。毛泽东上井冈山之前,已经通过三湾改编,为红军、以及后来的八路军、解放军奠定了绝世无双的制度基础和精神烙印。上井冈山之后,毛泽东又在八角楼微弱的灯光下,为红军和组织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朱毛一起搞根据地建设,又证明了毛泽东的思路足以海纳百川。
彭德怀不怕苦日子,而是怕没有希望的日子。他接触到毛泽东和朱德之后,一下子就有了猛虎归山的感觉。从毛泽东和朱德身上,他不仅看到了兄长一样的兄弟之情,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想要走的路。
朱彭二人,除了革命同志之外,还有一种时隐时现的兄弟之情。彭德怀和毛泽东大部分时间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但很多时候都有种天意弄人的感觉。
找到组织和归属感的彭德怀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03 铁肩担天下
1929年初,井冈山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重兵,从不同方向兵分五路,采取层层包围、步步进逼、分路合击井冈山,同时搞经济封锁,希望困死红军、饿死红军。当时井冈山就是朱毛领导的红四军和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硬碰硬肯定不行。
前委开会,争吵成一锅粥。毛泽东的策略很简单,“同志们的意见归纳起来是两种:凭险死守,或外出游击。我不主张死守。敌人数倍于我,而且装备精良,现在寒冬已到,我军物资菲薄,不宜战事久拖。我们拖不起、拼不起呀!”同时他也表示,“我也不同意丢掉井冈山,我们在这里经营一年多了,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千万丢不得啊!”
大致意思就是,红军主力去赣南寻找机会,同时也需要有人坚守井冈山。究竟谁守山呢?毛泽东说:“前委的初步意见是,四军下山,五军和三十二团守山。”
但并不是所有红五军都认可毛泽东的决策。比如红五军参谋长邓萍(死在长征途中)表示反对,“五军上山才不过四十天,各方面情形都不熟悉,又只有八百多人,敌人有三万多兵马,怎样守得住这么大的井冈山?”邓萍的顾虑非常有道理,红五军其他军官也是这么认为的。刚来井冈山没几天,就要挑起一个千斤重担,很多人想不通也正常。
关键时刻还是彭德怀替毛泽东解忧,“扯了龙袍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五军服从前委的决议!”此话一出,毛泽东、朱德、陈毅立刻鼓掌欢迎。
彭德怀解释:“四军、五军一盘棋,怎么能老是看着自己的脚趾头呢?这井冈山是革命的根据地,丢掉它,就像母亲抛弃自己的婴儿!”
散会后,毛泽东冒着细雨,快步赶上已走出会场的彭德怀,激动地说:“老彭,临危受命,这次守山极为艰难,你们的担子很重哟!”
彭德怀很实在:“没得办法,重担子总得有人挑!”
这就是彭德怀,挑担子总挑重担,打仗总是打硬仗。从那以后,毛泽东心中就有了一个坚定的想法:老彭这人靠谱。每到关键时刻,毛泽东总是想起彭德怀。
20多年后的1950年10月4号中午,两名中央特派干部到兰州对彭德怀说:“毛主席请您立即乘飞机去北京开会。”
正在谋划开发西北的彭德怀一愣:“我已接到北京的电话,是原先通知的汇报会吗?”来人回答:“不清楚。周总理交代说,飞机一到西安,就马上接彭老总来,一刻也不能耽误,还要严格保密。”
彭德怀交代了一下工作,带上西北经济规划方案上路了。到北京之后,他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中南海的丰泽园。周恩来亲自出来迎接彭德怀:“彭总,会议三点开始了,没来得及等你,因为政治局会议决定得很仓促,昨天就准备派飞机去接你,可是天气不好,只好推迟到今天。”
会议并没有讨论经济,而是在讨论朝鲜战争,非常压抑。高岗刚发言,认为在苏联不参战的情况下,中国最好也不要参战。当时高岗负责东北工作(后来志愿军后勤是他主管),有东北王之称,所以他的意见很重要。
林彪则赞同高岗的主张,认为国内战争刚打完、还在剿匪、土改还没搞定、装备极差等等,不宜参战。林彪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建立了不世功勋,对东北和朝鲜一带的地缘都比较熟悉,挂帅的呼声很高。他反对出兵,其实造成的影响很大。
毛泽东当时已经决定出兵了,但是在政治局上非常孤立。没有坚定的支持者,毛泽东也不好乾纲独断。因为总得有人当统帅是不是,总不能让毛泽东亲自挂帅吧。
所以一见到彭德怀,毛泽东就说:“老彭,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们今天开会讨论是否出兵援助朝鲜的问题。开会顶牛说明我的工作没做好,思想问题急不得,要慢慢说服。彭老总不是赶来了吗?明天听听他的意见。”
——那情形,就和当初争论关于谁留守井冈山的局面类似。
散会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朝鲜局势恶化了,10月3日深夜,金日成派他的外务相朴宪永送来了紧急求援信。”毛泽东掏出金日成的求救信递给彭德怀。
彭德怀表示:“朝鲜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朝两国是近邻。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都懂,主席,你是否下决心出兵了呢?”
毛泽东无奈地表示,“刚才开会的情况你也看到啦,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有什么用呢!没有人支持是不行的!我为出兵不出兵的事考虑了许久,有时候几天几夜无法入眠。”
那天夜里,彭德怀躺在床上,双眼盯着天花板,彻夜难眠。刚吃过早饭,彭德怀便在邓小平的陪同下,去见毛泽东。彭德怀直接了得地同意了毛泽东的决策:“主席,昨天夜里我把你讲的话,反复思考了几十遍。我坚决拥护主席出兵援朝的英明决策。”
 毛泽东微笑着点点头,兴奋地说:“嗯,好哇!还是你彭老总有战略远见,看来你是百分之百地支持我的意见喽!我们有些同志,只看眼前,看不到将来,更有人被美国的飞机、大炮吓破了胆!”他心中估计又浮现了一句话:还是彭德怀可靠。
有了彭德怀支持,毛泽东的腰杆子就硬了,出兵。有统帅了嘛。政治问题就留给大家在后方慢慢磨嘴皮子吧。
毛泽东请彭德怀吃饭,破例为彭德怀端起酒杯。
饭桌上,毛泽东把毛岸英托付给彭德怀,表示对抗美援朝的决心。然而天意再次弄人,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半岛,给彭德怀和毛泽东的关系中又埋下一个雷。
有人说,如果是林彪或粟裕挂帅,志愿军可能打得更好一点。实际上这种假设是没有意义的。林与粟二人在指挥战争的技巧上,确实已经炉火纯青。然而当时他们身体都不好,未必能适应得了那种高强度的指挥工作。另一方面,历史已经证明,彭德怀才是军胆,最关键时刻的担子都是他来挑。
当贫苦出身的彭德怀,统帅一群同样贫苦出身的子弟兵,用自身无与伦比的胆气和韧性、浩瀚的力量、历史性的战争技巧、颠覆性的组织方式,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或一个军队涅槃了,也意味着一个民族完成了涅槃。
吃尽了人间苦楚,经历了人间磨难,只为完成一项历史性的使命,即见证一个伟大民族在受尽屈辱之后浴火重生。
鉴于篇幅问题,彭德怀和毛泽东的关系,并没有完全展现。另外我会再写一篇作为补充。
在这个艰难的世界,彭德怀的人生并不完满,但非常真实。朝鲜战争结束不久,便在庐山跌落。1959年的中国,其实是另一个低谷。彭德怀试图再次挺身而出,但那已经不是军事问题,远非他一个军事统帅能挑起来了。他的人生晚年,如同早年一样充满了困苦。
关于历史会议与其后的诸多敏感内容,被我散乱地写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系列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结合起来看。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虚生:彭老总的世界|2023-11-2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