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中美两国首脑的会晤。
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关系从2017年开始就一言难尽,双方的竞争从贸易一直扩展到科技、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等各个领域。
现在全世界都乱成一锅粥了,两国能再次坐到谈判桌前,无疑是个好消息。
只不过强势了那么久的美国,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展现出“缓和的一面”呢?
矛盾的由来
其实在这几年里,很多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都做出过误判,主要体现在“过于乐观”上。
2018年美国刚刚挑起贸易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觉得这场经济上的冲突不会持续太久。
谁知道一打起来就根本收不住,后来即使是始作俑者懂王下台了都没能停下来,睡王上来又接着干。
不过话又说回来,做出过于乐观的误判也不能怪大家,主要是美国人的行为太不合逻辑。
按常理,美国想在中国身上占点便宜可以理解,但长期敌对甚至搞脱钩是不可理喻的。因为这既不符合美国利益,也不符合客观的规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不仅是中国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中国。
只不过两者互相需要的内容不太一样。
中国需要的是美国主导搭建和管理的这个“现成的经济和金融体系”。
该体系的规则或许对于中国来说不是那么公平,但它胜在“现成”。
这就类似于一个已经开张运营了多年的市场,有现成的流量、设施以及管理规定,来了就能摆摊。
这当然比自己从零开始再搭个新市场出来高效多了。
那么美国需要中国什么呢?
在中国刚刚进入这个体系的时候,中国对于美国的意义就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个勤劳的“商家”让市场变得更繁荣,也让市场的创建者获得了更多的直接收益。
但当时如果跟美国说,你的这个市场离了中国就玩不转了,那美国人肯定是不信的。
这样的心态一直保持到现在。
然而随着美国这几年折腾下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目前这个市场确实是离了中国就玩不转了。
所以总结起来,当下中美两国互相需要的内容是这样的:
-
中国需要美国提供的现成的市场体系,以实现低成本的交易活动。
-
美国需要中国为他的体系赋能,支撑整个体系的运转。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中国只不过是在这里支了个摊,现在怎么就给整个市场赋上能了?
一句话,客观规律。
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崛起充满了自由主义的气息,这不是谁设计的结果,而是中国长期发展积累出的局面。
大量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在工作中实现了相对其他经济体的效率优势。于是世界上就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发现,把生产资料放到中国,产生的效益最高。
具体来说就是把人才、工厂、原材料都往中国送,然后中国就能多快好省的给你“变出”实用的产品出来。
所以在这二十多年里,全球有大量的产业链都在往中国移动,于是中国就实现了产业链的聚集。
而这种产业链的聚集,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地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说去了义乌,什么都能买到;去了华强北,什么都能给你搓出来…
“一条街吃遍全球”的现象在中国很常见,即使是无人机这种新兴消费品也能在中国迅速普及。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效率体。
当然了,这里面也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说穿了也不过就是大量产业链扎堆罢了。
其他国家如果也有本事聚集起这么多的产业链,同样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实现中国级别的产业链聚集。
所以美国主导的这个国际市场,开着开着就呈现出了这样的现象:
它表面上看是在美国的管理之下,但实际上里面的大多数“商户”都是中国这个“商户”的“下线”。
大家的货,其实都是从“中国店”里进的。
于是中美的矛盾就由此产生了。
脱钩的后果
本来在两个大国之间,矛盾与合作并存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认为这种磕磕绊绊但总体安稳的日子是可以长期持续下去的。
但在2018年懂王挑起贸易战后,人们才意识到:至少在美国看来,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矛盾这么严重呢?
最开始的矛盾,是“抢生意”。
美国自己也是市场里的重要“商户”,在中国的业务范围越做越大后,他的传统优势产业就受到了冲击。
作为一个兼着裁判工作的运动员,美国人果断抡起了制裁大棒,利用自己的市场管理权对与中国相关的交易进行了大量限制,以维护自己旗下产业的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