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的时候无意间打出的那发子弹,一年后击中了二十几岁的我。
今天看到中植系资不抵债超过2000亿的新闻,突然就想起了上面这句话。
金融控股集团暴雷都不算什么新鲜事了,说句不好听的话,不暴雷才算是新鲜事,当年一个个火急火燎的争着做大规模,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低利率时代肖想高回报率稳定收益项目,本身就是不切实际,银行的钱都愁找不到靠谱的好客户,怎么,你们手中的客户是集体钱多的骚包?放着低利率的贷款不要,偏跑来争着抢高利率的?
高利率对应着高风险。
大量风险系数高的项目都揣兜里,在年景好的时候,可以自豪的说,这是我们会做业务有本事,却没想过这里是有运气加持的。
整个市场还能向上走,即便有点小瑕疵,也能很容易在资本市场找到接盘侠,说不定还能卖个高价,坏账风险微乎其微,一单单的做下去,中间费用赚得飞起,从业人员工资奖金发得飞起,便以为世界上的钱都很容易赚,自己牛逼得很,全行业人均精英。
呵呵,时代给予的红利,小小的吃点没问题,吃太多吃撑了,还吃出个理所当然来,那就要加倍还上。
经济是有周期的,即便我们使用宏观调控工具,尽可能的去熨平周期,但周期的作用依旧在。
周期作用之下,市场向下,那些喜欢玩高风险资金的,出事的概率就会陡然变高,有些大聪明,自以为可以拆东墙补西墙,能用自己的规模来对抗周期的影响,这才是最最要命的玩法。
因为资金成本缘故,时间不是玫瑰,是放血刀,越是折腾,亏损越多,内部多倒腾几次,很有可能把原本健康的分支机构也给拖下水,越是亏的多,越是挣扎,挣扎多了,就开始想搞些短平快赚大钱的事弥补亏空的,然而这么做唯一的结果就是把亏空的窟窿越搞越大。
把我上面的这套理论代入到中植系实际情况中去,是不是分毫不差?
2009年以后,信托行业迎来了一波野蛮生长。
当年业内盛传,但凡做信托,哪怕就是个有正式编制的清洁工阿姨都能妥妥年入20W+,随便一个信托经理,年入几百W都是小意思。
行业如此生猛,难道是从业人员太厉害了?
想什么呢,为了预防经济过热,当年银行存款金准备率超过20%,导致哪哪都缺钱,2011年我曾见识过银行承兑汇票年利率飙升到20%以上,当然,这只是在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开票的行也是小地方的城商行。
资金也是种商品,供应少,需求多,当然成本就高了,最后成本都落在实体经济上。
我一直都在想,为什么在2009-2014年这几年间实体经济能承担如此高的资金成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