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7年12月,魏巍揣着共产党员黄正甫的推荐信,自河南郑州出发,独自一人奔赴西安,准备报考抗日军政大学。
当他找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时候,却不知什么原因,被无情拒绝了。
正好,旁边贴着115师军政干部学校的招生广告,魏巍思考半天,决定报考115师的学校,只要能参加革命就行。
115师军政干部学校在临汾蒲县,魏巍收拾包袱离开西安,直奔蒲县。
可等他去了蒲县才发现,部队已经转移到临汾赵城,魏巍再次启程,终于在临汾赵城找到部队,说明来意要考学校。
入学题目是三道口试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统一战线的意义是什么?
你的志愿是什么?
魏巍回答的非常好,事实上在那个年代,能把这三个问题说明白,已经是天资和觉悟都很高的人才了。
进入军政干部学校后,魏巍第一次知道什么是部队、什么是军人、什么是战争、什么是革命。这些常人难以经历的阅历,对魏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启蒙。
因为很多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真正明白。
1938年初,魏巍所在的学校被编入抗大,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初衷,进入抗大第三期政治队学习。
走了数百公里求学,实在不容易啊。
正是在延安求学期间,魏巍走上文艺的道路。
他参加了用诗歌宣传革命的“战歌社”,经常写一些鼓舞人心的诗歌,贴在延安的大街小巷,在文艺战线上为革命出力。
而长期深入一线采访写作,也极大锻炼了魏巍的文学水平。
短短几年后,魏巍就写出2000行的叙事诗《黎明风景》,得到很多知名作家的点赞,并且获得鲁迅文艺奖金。
在文艺创作的同时,魏巍的职务也在逐渐进步,从最开始的抗大学员,陆续做到宣传部干事、营文化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并且参加了解放陕西和宁夏的战争。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说的就是这种人。
1950年,魏巍离开前线部队,到总政治部工作。
他以为全国已经解放了,以后的工作再也不会起波澜了,谁都没想到,一场惊天动地的旷世战争即将爆发,而魏巍也在这场战争中,走向人生的最高峰。
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正式拉开帷幕。
为了动员国内的人力物力,总政治部和新华社成立了一个宣传部门,专门负责宣传前线的工作,包括感人的战友情、英勇的作战事迹等等,魏巍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很快出问题了。
由于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远离前线,并不清楚朝鲜战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完全是用前线送来的材料加工写作,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和前线脱节,而且不能打动人心。
当时的普遍反应是“想象出来的”,读者看了根本没感觉。
内容创作就是这样,如果作者没有亲身经历某些事情,或者没有亲自研究某些问题,就不能感同身受,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枯燥拗口的。
作者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如何感动别人?
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又谈什么动员别人?
而且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有些外国媒体也在进行舆论战,他们利用道听途说的消息,捏造出很多抹黑中国的材料,向全世界传播。
反正中国的宣传人员也没有去前线,写出来的稿子都是二次加工,谁又能说外国媒体都是Fake news?想反驳也没有材料啊。
于是魏巍说,我去前线调查吧,一定能发现最好的写作题材。
1950年12月,魏巍奔赴朝鲜战场。
├─ 2013肖四答案.pdf
├─ 2013肖秀荣四套题第二套.pdf
├─ 2013肖秀荣四套题第三套.pdf
├─ 2013肖秀荣四套题第四套.pdf
├─ 2013肖秀荣四套题第一套.pdf
├─ 《北大中文专业考研秘籍》2013版.pdf
├─ 《古诗十九首》.PDF
├─ 《人间词话》.PDF
├─ 《水浒传》中的悬案_王珏、李殿元.pdf
├─ 《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pdf
├─ 《中国史纲要(上、下册)》[翦伯赞主编].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