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华为对“车BU”的大动作改革震动了整个科技圈和汽车圈。
“BU”是“Business Unit”的简写,意思是“业务单元”。
华为将“车BU”独立出来,单独成立公司的变革,就意味着华为将“智能汽车业务单元”彻底与华为公司剥离。
同时华为余承东宣布至少向“六家顶级车企”发出邀请,华为“车BU”独立,不是换瓶不换酒的独资公司,而是与传统车企成立“合资公司”,真正与这些车企“灵魂融合”。
华为这次“车BU”剥离主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原因,车BU在华为内部发展缓慢,体量小。
华为在进行上一轮“内部业务整合”时,“车BU”曾经与“华为云”一起被委以重任。
在传统手机与芯片业务被美国封锁制裁后,华为曾经寄希望于“车BU”和“华为云”成为未来华为新的“造血池”。
不过两块业务在过去三年里的发展可以用字母“K”来形容,华为云业务规模虽然还无法与主业务相比,但是每年的增量以及在“云行业”的同行竞争中,每年都在跃升。
相反,华为虽然在“智能汽车”市场很有名声,但是财报显示“车BU”每年的业务量不过20亿元左右,在华为数千亿的营收总盘口里,占比极低,与“华为车BU”承载的战略宏愿与核心地位都极不匹配。
第二原因,华为与传统造车厂的合作摩擦不断。
过去几年,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销量呈现“巨大起伏”,而这个起伏与赛力斯关系不大。
问界的销量完全取决于对外宣传中“华为血统占比的重要性”。
在向外界宣传“华为·问界”,并且共用“遥遥领先”口号时,问界的销量每半年都能迈一个新台阶。
可是当华为放出“决不造车”的承诺,并且将“华为问界”作为典型宣传违规来彻查的时候,全国普通老百姓似乎都能感受到“华为与赛力斯在切割”。
从华为和赛力斯双方不断强调“问界”是普通合作,这款车本质还是“赛力斯·问界”的时候开始,问界就开始增长乏力。
在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中,双方都有些“尴尬”。
华为不断切割与“赛力斯”的关系,是为了向整个汽车市场传递“我们不是只和一家合作”,“也不是曲线利用赛力斯造车”,切割是为了“华为智能车载系统”与其他大厂共享。
赛力斯的尴尬就在于“过于依赖华为”则自身有生存危机,因为华为智能车载系统可以供货很多家,一旦有其他同类竞品,自己的其他竞争力都被“弱化”了。
赛力斯在与华为合作中“丧失自身优势和讲故事能力”的尴尬状况,也让其他传统造车企业不敢“大规模押注与华为深度绑定合作”。
第三原因,华为需要向全国车企证明自己真的“不造车”!
据说,在华为董事会上,曾经为“是否自主造车”举行过投票,最终支持自主造车的只有余承东一票,包括创始人任正非在内的其他人都不支持华为造车。
在过去几年,无论是任正非,还是华为其他几位“轮值董事长”,都在不同场合向汽车界与全社会都作出过“华为不造车”的宣示或者说承诺。
许多人认为这些承诺就是余承东的“紧箍咒”,华为的运营战略与资金链都是都不可能支持余承东的自主造车战略。
只可惜在汽车界内部,对华为的“疑虑”很难因为“承诺不造车”而放开芥蒂。
咱们总觉得任正非多次说“不造车”就是板上钉钉,可是如果我们能查到世纪初那几年的“网络记忆”,会发现华为和任正非当年多次“承诺”华为只开发和提供基础电信技术与解决方案。
华为和任正非不止一次“几乎赌咒发誓”的说绝不做手机,结果要不是美国政府狠下杀手,华为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手机制造商”了。
因此只要华为“车BU”的造车能力继续存在,而“合作造车”又一直不顺利,汽车界的人都会担心华为突然那一天发布会“开出一辆华为车标”的汽车。
毕竟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都是自主开发智能车载系统,然后与“传统车企”合作代工,就能生产贴自己标牌的汽车。
华为只要愿意,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智能车载系统,租用赛力斯一套厂房,就能生产“华为厂标”的智能汽车。
正是因为汽车界一直有这个担忧,那么将“华为智能车载系统”视作竞争对手的防范情绪就始终是主流,使得华为与各大车企的合作都很缓慢。
特别是上汽董事长陈虹几年前曾经说“上汽不可能和其他企业合作智能驾驶系统,因为智能驾驶系统就是智能汽车的灵魂,传统造车技艺只提供躯体,上汽不可以接受只造躯体,而让华为掌控灵魂。”
华为过去希望与多家大型车企保持“甲方与乙方”的关系,传统车企负责造车的“躯体”,华为向他们提供“灵魂”。
可是这样的合作会让所有主流车企丧失“讲故事”的宣发能力,自己只是提供躯体的“代工体”,“华为的灵魂”成了所有购车用户的关注核心。
这次华为将“车BU”独立出来,向赛力斯,长安,一汽,奇瑞,江淮,北汽发出入股邀请,成立合资公司,有两大好处。
第一好处,将“智能汽车业务剥离主公司”向所有造车大厂表明立场,自己“绝不造车”,几页都拿出来共享了,不藏着掖着。
第二好处,未来的“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加载在这六家主流车企身上,就不是华为与他们“甲方向乙方供货”的买卖关系。
六家主流车企,都从合资公司得到适合自身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而且因为源于合资,可以公开讲“自主合作”的“国货联盟崛起”故事,这样的灵魂是“交融”的,而不是原来车企“灵魂空虚”,华为“灵魂注入”。
从最近一周的市场反响来看,六家主流车企中,长安已经公开宣布与华为成立合资智能汽车公司的消息。
另外,奇瑞与华为合作的智界S7大卖数万辆,也为两家公司的深度融合提供畅享空间,加上其他车企都回复“收到了华为的入股邀请,会认真研讨对待”。
从各大车企的认真态度来看,至少华为选择“灵魂融合”的方式,比过去将“车载系统卖给造车厂”的方式,在合作前景上光明了无数倍。
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都将“自研智能驾驶”作为主要宣传点,因此他们与华为不会有合作空间,不过华为一开始就将目标瞄准“造车实力雄厚,但是智能系统缺乏创新”的六大传统车企,给他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如果未来六大车企真的都入股“华为车BU”独立出来的合资公司,这样的联合体向六大车企提供智能车载系统,那么中国智能汽车的格局,就真的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