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穆迪公司发布报告,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穆迪公司是干啥的呢?简单的说就是,向全世界发布各国政府、企业关于“借了钱还有没有能力还”的报告的一个公司。
世界上的各国政府,还有很多企业,一天到晚都在借钱。当然他们不把借钱叫借钱,正如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他们管借钱叫发行债券,搞得好像是他在向地球人布施似的。最典型的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发行美国国债,啥叫发行美国国债?就是美国中央政府向全地球人借钱。
不过,借钱都需要支付利息,不管你是叫借钱,还是叫发行债券。反过来说,把钱借给别人的人就要收取利息。所以,这个地球上有很多人都愿意把钱借给别人。
但是,每一个把钱借给别人的人都担心一个事儿:我把钱借给你了,你将来有没有钱还我呢?
所以,当一个人把钱借给别人的时候,都要考察对方的信誉。
然而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比如,一个中国老百姓要去考察美国或者美国的某一家大公司,借了钱以后将来有没有能力还。一般人都没这个能力。这个借钱的企业或者国家政府,账上有多少钱?一年要支出多少钱?未来还能收多少钱?他们将来还钱的意愿有多大?会不会当老赖?即便明知道他还不了钱(比如美国国债),但是他什么时候开始赖账?我的钱能不能抢在他赖账之前让他还掉?……等等这一大堆的问题,如同一团乱麻,实在太难搞定了。
那怎么办呢?就有专门的去评估那些借钱的政府和企业。这样的公司世界上也有千千万,但是在千千万当中,全世界最知名的就是三家,一家是标普,一家是惠誉,还有一家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穆迪。
千千万万的类似公司,怎么着就这三家最厉害呢?没办法,这是他们长期积累的信誉。
当然,碰巧这三家,标普和穆迪是美国公司,惠誉是欧洲资产的公司,但在美国的纽约和欧洲的伦敦都设有总部。总之,基本都算是美国的。美国掌握着世界舆论,舆论说哪家公司好,那么自然人们就认为哪家公司好。当然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如果舆论老是说这家公司好,结果这家公司发布的报告总是在事后被啪啪打脸,时间长了人们也不信了。
所以,我们对于穆迪发布的那些报告,不能简单的去否定。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这些公司经常也靠发布报告影响世界经济形势。比如他看谁不顺眼了,他就发布一个关于对方很负面的报告,让对方在世界上借不到钱,于是对方就真借不到钱,于是该用钱的时候就没钱,于是生意就做不下去了,于是还真不行了,于是人们反而还认为那个报告发布得很对。这就是金融领域里面的“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穆迪降低对中国的评级,具体来说是展望评级降低,意思就是说他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调低——请注意,是指未来可能调低,而不是现在就调低了,他现在对中国的评级没变。
从历史上看,他说未来可能调低之后,未来真的调低的概率大约是1/3。所以说未来是不是真调低那是另一回事,现在的这个未来可能会调低,影响的是心理。
不管是心理还是现实,表面上这是对中国还债能力的评级降低,背后所指就是中国经济不行了。因为一般认为,你挣不到钱了,你肯定还钱的能力就差了。反过来说,我说你还钱的能力差了,那就是说你可能挣不到钱了。
其实,今年以来西方媒体一直在说中国经济不行了,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总统拜登亲自说中国经济是一个“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他说这个话的时间是今年8月10号,是在一场政治筹款活动当中说的。
所以,穆迪这一次下调对中国主权信用展望的评级,其实是今年全年西方世界唱衰中国经济的大乐章里面的一个小音符。
你说他重要吧,他没啥重要的。
那个名叫章家敦的美籍华人,从2000年就说中国要崩溃:
2001年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即将崩溃》。
2002年他在香港演讲的时候还煞有介事的修正他的观点说:“看来2005年中国崩溃不了,大约时间推迟到2010年。”
2010年他又说2010年不会崩溃,崩溃的时间是2011年。
2011年中国没有崩溃,他又刻意又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即将崩溃(2012年版)》,他在文章当中说:“我承认,上次预测中国将于2011年崩溃没有兑现,但我的预测其实只有一年误差,到2012年,中国肯定会垮掉。”
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它又在2015年5月25日在美国福布斯网站上发表文章,称“中国最多只能撑一年”,他还具体说:“如果失败了,那么几乎的所有经济灾难都会降临,或许到今年第四季度之前就会发生。”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中国已经失控,政府已经陷入崩溃。”
2021年7、8月份,德尔塔新冠变异病毒在中国开始传播,他又满血复活,在8月5日发表文章,文章的标题是:《德尔塔变种病毒或将终结中共》。
我们都知道,中国到现在都没崩溃,而且越活越好,活得有滋有味儿。
我们再说那个评级公司吧。2017年5月24日,穆迪公司——也就是这一次下调中国评级的公司,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那一次就是实实在在的下调,不是展望评级下调(展望评级的下调的意思就是估计未来可能下调)。而且,那一次不是他一家下调,另外两家也下调了中国评级。穆迪下调之前的2013年,惠誉已经下调了中国评级。穆迪下调之后的2017年9月,标普也下调了中国评级。
结果怎么样呢?在穆迪那一次下调的上一个年度2016年,中国GDP占美国的比重是59%,到2021年底,占比77%,比穆迪下调前提高了18个百分点。2022年,因为美国加息导致美元汇率高涨,用美元计价的中国经济占美国的比重从77%下降了,但也占美国的70%,也比穆迪下调前提高11个百分点。
所以,美西方人动不动说中国不行了,我们其实可以不咋管他。如果他不嫌累,那就让他说吧。比如拜登说中国经济是炸弹,这都年底了,谁是炸弹?我倒真心觉得美国是炸弹,不信你看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
但是,本着谦虚使人进步的原则,既然别人这么说了,又是号称世界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公司在这么说,我们还是要思考一下。
更重要的是,许多中国人,今年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经济好像不咋行,因为很多人感觉到生意难做,甚至比去年都还难做。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下的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自己确实有必要捋一捋我们的经济到底行不行。
那怎么捋呢?
捋经济行不行,那就是比经济增长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GDP增长率。这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是首要的做法,即便是刚刚选上、12月10日就要正式上任的那个阿根廷新总统米莱,虽然提出了包括炸毁央行、废掉本国货币、嘎腰子合法、监狱交给私人开办等惊世骇俗的观点,他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拥趸,也是要用GDP来评价经济行还是不行的。
我这么说,无非是想说,用GDP来评价经济,是正道,是权威,是别无选择的。全世界都这么干,全世界各门各派都这么干。
那么好了,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而美国是2.7,德国是-0.4,英国是0.5,法国是0.7,日本是1.7。从数字上讲,只有美国刚刚超过中国的一半,日本接近中国的1/3,其他的几个国家都是零字头的,放在中国人眼中,那基本上就不叫数字。在中国人眼中,英国的那个0.5,法国的那个0.7,那就等于没增长,德国更直接,干脆是负的。
那你说中国经济行还是不行呢?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行了,那他们算啥呢?
不过,我在跟有的朋友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有的朋友说,经济规模越大,增速就越低。我们现在的经济规模只有美国的大约70%,所以我们比美国增长快很正常。为了论述经济规模越大增速天然就越低这个道理,我的一个朋友还专门跟我讲了,就说中国经济本身,过去我们规模小增速就很高,动不动就10%以上的同比增长,后来就到九字头,到八字头,到七字头,到六字头,现在是五字头。
这似乎印证了规模越大增速越低的必然性。这样一来,说中国同比增长5..2%,美国只同比增长2.7%,似乎就不能证明中国经济还行。这潜在的意思似乎是,美国同比增长2.7%,就等于中国同比增长5.4%。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我们暂时不论。我们就假定这个说法有道理,那么我们就选一个经济规模跟我们差不多的经济体。
这个经济体就是欧盟。2022年欧盟GDP16.64万亿美元,中国是17.99万亿美元,体量大小差不多。
那么我们来比一比。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同比增长4.5%,欧盟1.3%。第二季度,中国6.3%,欧盟0.4%。第三季度,中国4.9%,欧盟0.1%。简单地说,除了第1季度,第2季度和第3季度欧盟的同比增长率数字只有中国的一个零头,第一季度也还不到中国的1/3。
所以,欧盟的经济同比增长也没法跟中国比。
这就是回应“规模越大增速越低、只有体量差不多的经济体才有可比性”这样一个言论,所得出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出发,还有一个更有可比性的比法,那就是跟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比,他们的经济体量大约只有中国的1/4~1/5,比我们小得多。按照上面说的那个逻辑,他们的增速应该比我们大得多才对,而实际上,他们的增速要么是负的,要么也就只有中国的一个零头,日本的数字最好看,但是只有中国的1/3。
这怎么说呢?
我这样说,无非是想说,看中国经济行不行,那就看GDP,看GDP的结果就是:中国还行。
不过,有的朋友仍然不依不饶,说中国不能跟外国比,跟外国比总是很好看。言下之意是,中国比外国厉害,是天经地义的,中国比外国厉害,不算本事。
那还能跟谁比呢?那只能跟我们自己比了。
跟自己比,那就只能跟历史比了。
跟历史比的话,过去三年有疫情,有点特殊,比得好比得坏,似乎都没多大意义,那我们就只好在跟疫情前的时段比了。
另外,选取一两年比,恐怕数字失真,我们就选个10年吧,就选2010年到2019年的疫情前的十年时间。
2010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0.64%,2011年9.55%,2012到2015年都是百分之七点几,2016年到2018年都是百分之六点几,2019年5.95%。
简而言之地说,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经济的增速是不断下降的,2010年在10字头,2011年在9字头,2012年到2015年在7字头,2016年到2018年在6字头,2019年在5字头。
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速是在不断下降的呢?这个话题说起来比较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健康。我说的是经济的健康。
经济的健康又是指哪些内容呢?内容又太多了,我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比如:环境污染问题。
大约2012年前后,中国的天空颜色不大好看,很多城市的上空一年见不到几天蓝天。那我们就要下功夫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其中之一那就是把那些高污染的行业进行整顿,有的行业里面的有些企业整着整着就没了。比如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
关于中国经济增速整体下降的话题太大,今天不展开。我今天想跟朋友们讨论的是,2010年到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的数字,从10字头已经下降到5字头了,疫情三年,我们不管它,跳过,到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5.2%,跟2019年一样,也是5字头。
这样看来,把疫情三年越过,中国经济在2019年都已经是5字头了,今年还是5字头,你能说今年的经济比以前就差很多吗?
所以我的结论是,要说今年中国经济不行了,从GDP的数字上看,怎么看都找不到证据。
但是我知道,分析的结果虽然如此,但无法打消很多人的忧虑。因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们的直观感觉。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明显感觉到今年生意不好做,甚至还比不上去年,更比不上疫情之前。去年,说到底是有疫情这个因素,似乎经济不行情有可原,今年没有疫情了,怎么还比不上去年呢?
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面对,因为直观的感受非常真实可信。这就好比是,一个人到医院去看病,医生给他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所有的仪器都用了,都检查了一遍,说他没病,可是他就是浑身不舒服,那我们总不能对此不管不顾吧?
现在的问题是检查没查出任何问题,感觉就是有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借助那个流传甚广的段子了。
我家和邻居家去年的家庭收入都是20万,两家的平均家庭收入还是20万。今年我家家庭收入降低了,降低了25%,只有15万了,可是邻居家的家庭收入增加了,增加到45万。两家拉平算账,我们两家的平均收入就变成了30万。
于是,明明今年我家的收入从20万降到15万了,下降了25%。可是从统计数据上来讲,我家和邻居家两家拉平的收入由20万涨到30万了,上涨了50%
这就是被平均、被上涨的含义。
同样的道理,我前面分析的中国经济GDP增长率数字其实不算难看,但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感觉到今年生意难做呢?
毫无疑问,因为有的人生意不错,但是有的人生意不好。生意不好的人“被好”了。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家的生意好,谁家的生意不好呢?这要从统计的角度去分析,但我们今天简单一点,只举典型例子,因为今天主要讲逻辑。
那么今年生意最不好的是哪个行业呢?我想几乎每一个人都能答得上来:房地产——当然,包括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同时,今年生意最好的行业又是谁呢?我想很多人也都知道,那就是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如果扩展说一点,而且具体一点,说代表性的产品,就是舆论上归纳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下降了9.1%。但是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同比增长7.3%和8.2%。
这些数字朋友们可能觉得数字不大,其实已经不算小了,不管是说房地产下降9.1%,还是汽车上涨8.2%。
接下来说个比较雷人的数字: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424万辆,增速58%,全年估计可以突破500万辆。一个里程碑式的标记就是,今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说完了汽车,我们说新能源行业。国家能源局在10月30日发布会上讲,前三季度新能源新增装机同比增长93%。
回过头说为什么太多太多的人感觉到今年生意不好做。
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很多行业涉及到了很多企业、很多人。房地产这个行业涉及的产业链有多远?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说。比如,它上游涉及到工程机械、建材、钢铁、化工,下游涉及到家电、物业、家居装饰,中游涉及到政府、金融、土地。如果说细一点,它涉及到钢铁、玻璃、水泥、建材、金属制品、工程机械、园艺、装饰、家电、涂料、家具、金融、物业等几十个行业。
这样说还是比较抽象,那么说一点具体的。
朋友们觉得喝茶和房地产关联度高吗?我想我们不能说喝茶跟房地产关联度很高。但是我要告诉朋友们的是,我的一个朋友开了一个茶馆,明显感觉到今年生意没有去年生意好。据他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过去的从业经历的原因,导致到他们茶馆买茶、喝茶的人有很多是在基建和房地产领域的人,他们商务洽谈、朋友往来、人情往来,经常都用茶。
可是今年房地产的生意不好做了,于是他的茶馆的生意也明显的差了。
我想用这个小小的例子说明一个事儿:茶馆的生意都能够跟房地产联系起来,说明房地产行业的触角延伸到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房地产行业不行,直接导致了很多很多行业的企业和人员的生意不好做。
说了这个很具体的例子,我们还是要回到数字上来。
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大约在20万亿元人民币。与之相对应的,汽车行业的规模大约是5万亿,新能源行业的规模大约也是5万亿,二者加在一起只有房地产的一半。
由此我们就能够想得到,房地产行业下降一点点,如果我们不考虑其他行业,要想让汽车行业和新能源行业把它的坑给填起来,就需要汽车和新能源行业往上跳一大步。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目前,汽车和新能源等这些还行的行业,填房地产这些不行的行业的坑,好像勉强填上了。两层意思:一是填上了,二是填得比较勉强。
这直接导致我们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才5.2%,而没有更高。这个增速数字和201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的趋势是一致的,并没有任何的特殊之处——既没有变得特别“好”的特殊之处,也没有变得特别“差”的特殊之处。
这就是我对今年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的基本评价,
但是很明显,只说今年是不过瘾的,我们还要展望一下未来。
不过,先说一句,不管怎么展望,房地产都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那种繁荣当中了。今年国家虽然对房地产实施了很多救助政策,只是为了让这个行业要挺住,绝不是让他重雄起成过去那个样子。
展望未来,首先就要说,中国未来将是世界第一的汽车大国和强国,因为未来的汽车一定是新能源汽车。2030年以后,全世界陆续将不再生产燃油车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在全世界一枝独秀、一骑绝尘。
先和我们自己比: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689万辆,比上年同比增长93.4%。请注意同比增长93.4%。在去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今年,前三季度销售628万辆,又增长38%。
然后再跟世界比:
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世界的61%。换个方式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全世界其他国家之和的1.25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前三季度拉平算账占比是61%,但是第三季度占比是65%,10月份占比变成了67.5%。
这是中国跟世界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之和相比的情况,我们再跟具体的国家比一下:
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车销量626万辆,欧洲219万辆,美国103万辆,韩国12.5万,日本10.5万。中国是欧洲各国之和的2.9倍,是美国的6倍,是韩国的50倍,是日本的60倍。其他国家我们就不提了,再提的话数字就没法说了。
归纳一下:
一方面,中国目前已经碾压了全世界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之和,当然具体也碾压了欧洲,碾压了美国,碾压了韩国,碾压了日本。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发展速度是去年同比增长93%,今年同比增长38%。
这个格局和发展势头,说一句“美国人慌了,欧洲人慌了,韩国和日本连慌的资格都没有”,应该是不夸张的。
所以,你看拜登的《2022年削减通胀法案》里面规定,他要大搞新能源汽车补贴,但是只要是新能源汽车里面的关键部件来源于中国,那么这辆车它就不补贴了。至于整车从中国进口,补贴的事儿想都别想了。而欧洲已经宣布了,要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起调查。
说到底就是,按照他们一直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玩法,他们被中国碾压,所以他们就不玩自由了。玩自由玩不过,那就玩别的,玩啥?贸易壁垒。
敌人有多慌,我们就有多厉害。这个逻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你这是说汽车这一个行业,而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哪个国家都有行的行业,哪个国家都有不行的行业。而我要说,汽车这个行业跟别的行业不一样。
二战以后,除了中国,哪几个国家排在世界经济的前列呢?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那么二战以后是哪几个国家排在汽车行业的前列呢?回答还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和德国。
总之一句话,二战以后的统计数据表明,汽车强国是哪几个国家,整体经济强国就是哪几个国家。
为什么会如此巧合呢?原因无他,其实汽车跟房地产类似,它有一个长长的产业链,涉及到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汽车有发动机系统、冷却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变速箱系统、空调系统、燃油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润滑系统、电子系统等。仅仅是电子系统,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及元器件,主要包括传感器、处理器、软件算法、通信模块、显示屏、三电控制系统等。中游为系统集成,主要包括发动机电子系统、底盘电子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车身电子系统、安全舒适系统、信息娱乐与网联系统等等。
这只是电子系统。如果把汽车每个系统都这样说一遍,今天节目就没时间说别的事儿了。
所以,汽车也是一个很长很长的产业链。
另外,有了车,自然要有路,还有有停车场,还要有充电设施,这又会带动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消费。
当然,自然还有大规模的汽车维修、保养以及相关的形形色色的服务,比如搞个汽车香氛啥的。
整个汽车产业链是很长很长的,汽车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
汽车还和房地产还有一个类似,那就是市场潜力巨大。每家都需要一套房,房子又很贵,所以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所以房地产在过去20年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大。
同样的道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也很大,而汽车也很贵——虽然没有房子贵,但是我们拿手机跟汽车比,你就知道汽车贵不贵了。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未来有多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就说一个数字:当下美国每100人所拥有的汽车数量大约是80辆,而中国只有20辆。我们推算一下,如果以美国为参考,未来中国每100人拥有的汽车数量也从20辆增加到80辆,那该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啊?那应该是个天文数字。
所以我想说,单就新能源汽车一项,就足以让我们看好未来的中国经济。因为,往大了说,它代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往小的说,汽车这个行业的体量非常巨大。
而且这个未来已经在眼前了,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2022年同比同比增长93%,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8%。
去年和今年还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起步阶段,与此同时,产值是汽车行业4倍的房地产业萎缩,汽车行业和其他行业一起就已经能够确保中国经济数字没有明显下滑。
那么未来中国汽车行业腾飞的时候,你说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多大?你说它去填补房地产行业萎缩的那个坑,还用担心吗?
当然,中国未来经济肯定不能只指望汽车,我们还要指望什么呢?第2个答案是新能源。朋友们不要小看新能源,目前新能源一年的产值规模是5万亿,和汽车差不多。
那么中国的新能源是个什么现状呢?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埃里森6月份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布文章说,仅仅是2023年一年,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就超过美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购买第1批太阳能电池板以来部署的太阳能装机累计总量。简单地说就是,中国2023年一年,就超过了美国有史以来的总量。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生产了全世界85%的太阳能电池、88%的太阳能多晶硅,以及97%的构成太阳能电池核心的硅锭和硅片。也就是说,在上面几个关键的东西上面,中国的产量是全世界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之和的5.7倍、7.3倍和32倍。
不管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还是日本人加韩国人,他要是不怕,我是不相信的。当然他怕也没用。
别人怕不怕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知道这些数据了,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不过,你可能会说,汽车也好,新能源也好,都是某一个行业,我们今天说的是整个国民经济。那么就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说,什么是引领未来的东西呢?那实在太多了,但是它一定有一个核心,那就是:科技。
而世界知识产权今年9月20日发布的2023年版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全球前五大科技集群全部位于东亚,中国位列第一。中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世界知识产权近几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实体获得的专利数量占全世界的份额,从2001年的1%增加到2022年的接近40%,自2015年以来每年都超过美国。
所以,我们必须要看到,美国在少数领域,甚至是关键领域,占据了科技的制高点,比如芯片的设计。但是,就整体科技发展势头和水平,中国已经能够跟美国一比高下了。这就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底气,因为未来的经济,拼的就是科技。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已经崭露头角的领域,那就是人工智能。它是最近这几年就立马会引爆世界经济的一个领域,所以值得单独挑出来说。
人工智能的大体意思就是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学习、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事,凡是日常生活当中人做的,未来机器人基本都可以做。他还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人工智能的高级形式,目前还处于科幻阶段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你可以娶一个机器人做老婆。她跟你长期相处,耳濡目染,能够跟你一起喜怒哀乐,还能够跟你一起想办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不过,晚上你彻底睡着的时候,她不是在睡觉,她在悄悄的充电——当然充电不一定非要插座,现在手机充电都不用插座了,只需要让他睡一个特殊的床就行了。
当下人工智能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无人驾驶。以后我们这个社会就不需要驾驶员了,谁来开车呢?车自己开他自己。无人驾驶已经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广州、重庆、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进行商业化试运营。因为还没普及,很多人还没有坐过这样的车。但这种车已经在路上跑了。
总之,人工智能挺厉害的,未来对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也极其巨大。
那么中国的人工智能水平咋样呢?
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量达到11万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还是老规矩,只要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美国和欧洲就慌了。
11月1日到2日,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在英国布莱奇利园召开。西方的一些政客在会前嚷嚷着这个会不请中国参加,后来英国想来想去还是邀请了中国参加。为什么要邀请中国参加呢?还是马斯克在参会期间与英国首相苏纳克交谈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最实在。马斯克说:“如果他们(也就是中国)不是参与者,那(这个会)就毫无意义。
言下之意是,要是中国不参加,那个会也就没必要开了。为啥呢?中国是世界第一,你开个会,做个决议,老大都不在场,同不同意都还两说,你那个决议有啥用?
中国在科技方面领先的领域还很多,但是我今天主要想从总体上说。就单个的领域,我只想说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马上就要来,马上就要对经济发展速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他比如量子技术,韩国媒体《今日货币》今年7月30日的文章标题是:《美国焦心的中国另一个崛起,中国横扫全球一半专利的量子技术》。中国占一半,又是中国等于世界其他国家之和了。但是,量子技术在经济方面的爆发可能还要等几年,所以今天不重点说。
所以,展望未来几年的经济,中国已经在关键的领域都占领了制高点。我今天特别提到了三个领域,一是汽车,主要是指新能源汽车,二是新能源,三是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
这三个领域,从当前的数字来说,汽车5万亿,新能源5万亿,人工智能5千亿,加在一起大约是房地产20万亿的一半。但是,这三个东西是新东西,尤其是人工智能,完全是从无到有,你很难预测他的天花板在哪里。
正如智能手机,原来一台都没有,现在人人都有,相对于他刚出现的时候,成熟后的市场规模往往要暴涨很多倍。所以,别的不说,我今天提到的三大领域,完全替代房地产都有可能。
但是,我们的房地产只是萎缩了,不是消失了啊!未来也不会消失啊!未来的体量也将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他只是瘦了一下。我们不需要完全替代房地产,我们只需要替代一下房地产萎缩之后的那个缺口。
所以,我的结论是:2023年的中国经济,根本就不存在“不行”的问题,我们只能说他“不是很行”(当然这是跟我们自己比,跟别人比就变成“很行”了。当然如果你非要说美国增长2.5%就等于中国增长5%,那我也没话说)。但未来几年的中国经济,不管跟自己比,还是跟别人比,很有可能是“很行”。
但是有一个问题:具体到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人,就要看看你处于哪个领域了,在房地产等正在萎缩的那些领域、或者只是相关联的领域的企业和人,要考虑转移阵地,搭上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如果你原来的那辆车看着看着就不行了,你不下车,也不转变,那么未来几年即便中国经济很行,可能你还是不行。
我这样说,不是说大家都不干房地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领域了,而是你要掂量一下,你是这个领域的强者还是弱者?如果是弱者,你可能会被淘汰;如果是强者,可能也没有过去那么强了,你的预期可能要降一下。
此外,即便你还是搞老本行,搞法肯定要跟过去不一样才行。比如,搞房地产,借钱疯狂拿地肯定不行了,房价预期肯定没那么高了。
当然,如果你有机会和可能,去追一追今天提到的那几个行业,肯定是值得的。毕竟,站在风口,猪都可以飞起来。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说的追,不是一定要入那个行。你可以入那个行,也可以不入那个行,还是干老本行,但要拽上那些行业的衣裳角。
比如前面提到的我那个朋友,只是开个了茶馆,过去的主要客户跟房地产和各项施工关联度高,以后还是开茶馆,不转行也行。但是,能不能在稳住老客户的同时,吸引新客户呢?新客户的消费习惯和老客户可能不同,那么经营策略是不是也要调整呢?老客户可能是老板气派,可能不深究茶,但是买的多;新客户可能是小资情调,喝一口茶,就要品出三分的味来,少一分都不行。对这两种人的服务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
正如,茅台永远是个卖酒的,不转行。但是,既可以在餐桌上推杯换盏,深受成年人、尤其是男人喜爱:也可以是把茅台兑到咖啡里喝,名曰“酱香拿铁”,获取年轻人、包括女孩子的欢心。
一切都在变,永远不变的是变。
如果你变,你就可能行;
如果你不变,你就可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