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2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中越双方宣布两党两国关系新定位,在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这既是我国最高领导人时隔6年再度访越,也是中国元首外交年度收官之作,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越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社会主义邻邦,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
建交73年来,由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和精心培育的传统友谊开花结果,并在“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十六字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精神的指引下取得长足发展。
此番中越领导人加强战略沟通,定能为新时代中越关系擘画蓝图、引领定向,开启携手迈向现代化的新篇章。
与之同时,中国落实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诚意,也再次通过元首外交的重大实践传递出来,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更大视野看,习近平总书记越南之行引得热烈反响,也是这一年中国元首外交、特色大国外交高潮迭起的生动缩影。
北京、莫斯科、广州、西安、约翰内斯堡、旧金山、河内;飞越大陆的长途访问,跨越时差的深夜通话,真诚坦率的战略沟通,见字如晤的温暖互动……
一个个城市、一场场会议、一次次会谈,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真实可感,也让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中国理念直抵人心。
世人清晰地看到,大国外交,既在视野之开阔、格局之宏大、理念之精深,也在形式之多元、层次之丰富、举措之笃实。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舞台,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以饱满昂扬的姿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主调,奏响了信念与信心、责任与担当的乐章。
(三)
有学者将中西外交哲学进行比较,认为中国是以多元一体的整体意识看待世界的,中国的外交哲学是“合作主体哲学”,而西方则习惯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划分世界,其外交哲学是“冲突主体哲学”。
比如,在西方学者眼中,中亚国家曾“令人失望地”错失了走向“西式民主”的机会。殊不知,真正令中亚国家失望的,其实是个别西方国家出于私利“乱开药方”。于中国而言,和合共生、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美好追求,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中国对外交往始终如一的价值观。
中国—中亚机制从无到有,无论是农业合作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充分尊重中亚各国自主追求现代化道路,以最大诚意与中亚各国分享发展经验;
金砖合作机制不搞地缘政治联盟,更侧重于务实经济合作,讨论的皆是各国普遍关心的经济、金融和发展问题;
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每年如期而至,中国开放的大门,让国际社会收获丰硕合作成果……
恰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言,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哪一种外交哲学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回答世界之问,哪一种外交哲学最是人心所向、大道所归,各国各方人士正用实际行动做出选择。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吸引了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参与,拉动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外国政要、外企高管,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不以山海为远的旧雨新知,纷至沓来涌向东方,“走,到中国去”成为新风潮。
有学者感慨,在当今世界,来自西方和“全球南方”的主要国家都在主动寻求与中国接触。
这种用脚投票,既为合作共赢的“和合之力”、为全球增长最大引擎的“市场之利”;更因平等尊重、以诚待人的中国之礼,以及重情尚义、立己达人的中国之义,展现出的“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外交精神。
(五)
越是动荡的世界,越需要稳定人心的力量;越是变革的时代,越呼唤胸怀天下的担当。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世界仍会处于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经济复苏发展仍将挑战重重,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会偃旗息鼓,地区和平和发展面临的较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短时间也不会消弭。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开放指数”不断下滑,全球发展共识、开放共识趋于弱化的趋势较为明显。
当此之时,倡导合作、计利天下、呼唤和平的中国行动,更显弥足珍贵。这个角度讲,中国与广大合作伙伴,既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同行者,也是全球治理改革的同路人。基于合作共赢的共同价值观,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不断完善,惠及的将是世界各国人民。
循大道而至千里。不久前,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专程赴两国边境友谊口岸种下“友谊树”,寄托对中越关系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相信,在持久的耕耘中、在新开启的年轮里、在更宽广的空间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播下的一粒粒种子、种下的一棵棵树木,定会不断生根抽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