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来,全世界有不少人因为“美国梦”的信仰,远离故土,对美国趋之若鹜。
“美国梦”,是成年人相信可以实现梦想的“成人童话”。
今天,我看了美国好莱坞最新推出的歌舞电影《旺卡》,这部电影是2005年蒂姆·伯顿导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前传。
2005年是绝大多数80后刚刚成为“成年人”,却还没离开校园,没感受社会疾苦的时候,因此《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许多80后的第一部“成人童话”。
2005年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将好莱坞的造梦能力和前沿科技展现到极致,打造了瑰丽梦幻的“巧克力王国”。
与此同时,当演技天才约翰尼德普,遇到梦想鬼才蒂姆伯顿,他们一起塑造了“威利·旺卡”这个经典的“巧克力工厂老板”形象。
正因为约翰尼德普让“威利·旺卡”这个配角成为影史经典,所以才会有将近二十年后,以“威利·旺卡创业故事”为核心的前传电影。
因为知道《旺卡》是2005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前传电影,所以在今天看《旺卡》之前,我特意昨天重温了一遍《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两相对比,最直观的感受是:二十年过去,美国失去了“造梦”的能力。
二十年前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并不是原创故事,它是将英国上世纪60年代的“童话故事”搬上荧幕,进行荧幕呈现。
不过英国上世纪“60年代的幻想故事”,被蒂姆伯顿拍出了很多“现实主义”感觉。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讲述的是一个“穷孩子美梦成真”的童话故事。故事讲的是有一位叫做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大师,能制作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
因为有竞争对手不断派人“偷窃他的秘方”,所以他最终将工人全部遣散,从此“旺卡巧克力”工厂成为无人自动化工厂。
十几年后,威利·旺卡突然宣布,将五张“邀请金券”放入巧克力包装内,从世界各地,以“抽奖”方式,选择五个幸运儿童“参观巧克力工厂”,并且其中一个儿童参观后会获得“终极神秘大礼”。
全世界各地陆续有“财阀二代”,“世界冠军二代”,“超高智商二代”与“暴食者二代”四个男孩女孩先后得到“四张金券”。
故事主人公查理是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他父亲在“牙膏工厂的包装产业线”辛勤工作,母亲在家里照顾“四个老人”,三代同堂,同住同食的家庭贫困,也透出一丝家庭的温馨。
在全世界都以为“邀请金券”一定是“内定天选之子”才能获得的时候,查理带着一家人的梦想和期望,经过三次尝试,真的“抽中了最后的巧克力工厂参观券”。
接下来的剧情有些像“套路闯关游戏”,四个展现“各种劣根性”的二代们一关关被淘汰,最终穷孩子“查理”因为善良与爱被选为“巧克力工厂继承人”。
当然,“童话故事”的结尾是查理继承了巧克力工厂,“怪富豪”威利·旺卡获得了缺失已久的亲情与爱。
2005年的故事虽然“老套”,但是带着那个年代“梦想可能成真”的劲头以及各种瑰丽奇诡的巧克力幻梦。
反观今年的《旺卡》,聚焦巧克力大师威利·旺卡拥有巧克力工厂之前,如何从一个穷小子,变成“巧克力大亨”的创业历程。
这次电影里展现了“让人一吃飞上天”的巧克力幻想,可是除此之外,就是与三个“垄断巧克力资本”斗智斗勇的创业故事。
虽然在《旺卡》有些“分享美味与梦想母亲就在你身边”这样空洞的台词,可是整个片子的基调还是“萌新创业团队对决邪恶垄断资本”的故事。
结尾当然还是朴素的“穷小子斗败富豪,富豪集体入狱,穷小子创立巧克力工厂”,可是二十年过去,无论是当年的青年来到中年,而是当年的儿童成长为“青年打工人或者创业者”,而十年后的《旺卡》都无法给人“美国梦”蛊惑人心的力量。
“梦想”和“幻想”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是两者都几乎不可能成为现实。
“梦想”和“幻想”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是幻想绝不可能现实,但是梦想还有百万分或者千万分之一成真的机会,就这“梦想成真”的渺茫机会最激动人心。
二十年前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美好的“成人梦想”。
因为那时的美国让全世界相信“穷小孩”有可能和四个“天之骄子”获得同等邀请券的机会。
二十年前的美国让世界相信穷小孩也可能继承“亿万富翁”的工厂。
今天的美国,再也造不出“这样的梦想”了。
今天的美国失去了造就“美国梦”的能力。
今天的另一个国家,依旧拥有造梦的能力,引美国为鉴,这个国家未来千万不要失去造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