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被打烂了,完全依仗美欧的武器援助,而又以美国提供的最多。
美国长期自诩为全球的“民主兵工厂”。俄乌开战以来,美国已经43次授权从国防部的库存中为乌提供军事装备,军事援助高达466亿美元。
但今年以来,乌克兰武器的供应困难日益凸显,美国的军工产业被指出在应对危机上准备不足。
援乌已经大量消耗了美国的弹药库存,而一旦美国与俄罗斯或中国发生正面冲突,以目前的水平,美国的武器库将在数日甚至数小时内耗尽,出现弹药不足的致命问题。
欧洲更没好到哪儿去。冷战后,欧洲将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福利,最大限度精简军备,削减国防开支。
即便俄乌开战推动欧洲加强军备建设,但此前连续几十年的投资不足,导致欧洲军事基础薄弱。
最离谱的是德国,由于援乌一度导致军备库存见底,2022年底的国防弹药储备甚至只够2天。
“二战”后,西方的军工厂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将非核心业务大量外包到海外,自己专注于高利润、高价值的商品,导致如今许多必备的零件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
军工制造转出去容易,重建则很难。西方国家的武器生产主要实行承包制,由国防部与企业签订合同,进行按需生产。
由于政府轮流执政,企业订单得不到长期保障,而且高科技产品自主研发周期漫长,厂房和流水线建设耗资巨大,所以企业不愿冒风险,扩大生产。
军工制造还面临招工不足的问题。冷战后金融和科技服务业的兴起,制造业的从业人员被高薪吸引,出现大批离职。
培养一个合格的军工制造工人周期很长,除了职业培训外,还要接受1到2年的学徒培训,由经验丰富的师父手把手的教,才能掌握必备的技能。
所以即使如今西方军工厂开始增产扩建,仍然面临诸多瓶颈。而且国防开支上升意味着挤占其他支出,按照西方的政治设计,其他利益集团必然闻风而动,动用各种合法手段,阻挠这个进程的推进。
最重要的,是将军工开发分包给私人企业的模式本身存在问题。
私人企业的运营方式决定了,他们对利润空间稀薄的生产环节兴趣寡淡,而只愿意押注于利润高的高科技产品,但必备的军工物资又不可能样样有利可图。
跳出军工领域,整个俄乌战争的格局已经出现重大变化。
拜登在国会强推的援乌法案闯关失败,只能给与泽连斯基“精神抚慰”;德国连自己的财政预算都被法院无情拒绝,更别指望加大给乌克兰的援助。
而另一边的普大帝,不仅耀武扬威的到访阿联酋、沙特展现存在,还和伊朗总统在莫斯科折冲樽俎,俨然一副已经腾出手来的架势,一扫瓦格纳兵变时的狼狈,赚足了眼球。
强弱已明的大势下,恐怕真正的胜负,即将见分晓。
以目前乌克兰的武器储备,最多挺到明年2月。乌军方的最高领导人明白敌我的底细,已经紧锣密鼓的策划谈判;而担心被清算的泽连斯基,则依旧“悲怆”的要求战斗到最后一课。
变局,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