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教员在内部会议的一段讲话,被收在《毛选》第三卷里面。
有些同志不顾战争的需要,单纯地强调政府应施“仁政”,这是错误的观点。抗日战争如果不胜利,“仁政”不过是施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于人民是不相干的。反过来,人民负担虽然一时有些重,但是战胜了政府和军队的难关,支持了抗日战争,打败了敌人,人民就有好日子过,这个才是革命政府的大仁政。——1942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当时的有些干部,割裂了抗战需要和人民负担的联系,认为人民的负担太重了,认为应该减少赋税。
但现实却是,抗战本就是人民战争,人民已经被发动起来,对实现民族独立有迫切的需要。
人民对边区经济困难有目共睹,即使多负担一些,也可以理解。而且他们也明白,只要打败了敌人,生活就会变好。
所以教员在会上提醒,许多事情当然要量力而行,但更要避免的是只看眼下、不顾大局。
换在如今,由于国际形势出现变化,经济发展不得已进行换道,出现困难在所难免。这时就有声音说要国退民进,把更多的资源用来刺激消费,打出来的旗号类似于当时,也就是对民间实施“仁政”。
但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消费领域打出去很多弹药了,实际效果已经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有些声音还在要求市场优先,认为应该把发展交给市场,表示内部面临地方债难题,国际上的投资难难见回报,应该减少干预和扩张。
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经济基础,不是私人资本,而是国有经济,以及其背后强大的党政体制。
私人资本运作的最大动力,是为股东增值谋利,而国有经济却不必随利润起舞,只用跟政策的指挥棒行动。
因此一旦政策确定,瞄准方向,国有经济便可集中发力,扭转不利,熨平波谷。
而私人资本却要有确定的增长预期,经济前景不明朗时,它只会观望等待,而不会下场救火。
换句话说,私人资本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
如今全球形势的不确定性上升,再将刺激内需摆在头号位置已经不现实,国有经济必须出来护盘,趟出一条新路,发挥扛鼎作用。
如同教员在抗日战争最吃劲的时候,把高级领导干部们召集起来,提醒这些指战员不困于眼前、不止于歇脚,更要胸怀大局、坚持到底。
迎难而上,为的不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整个局面的主导权。
国际上有很多正反方面的经验。大萧条期间,美国的罗斯福实施新政,政府主导投资,实行了实际上的计划经济,由政府重组原本由私人资本主导的生产和消费。
大量的劳动力被安排从事战时生产,计划经济的体制优势充分体现,失业最终被解决,持续的高增长也终于到来。
与之相对应的是上世纪后期的苏联。陷入缓和逻辑的执政团队,不仅主动降低了增长目标,还听信了自由专家的建言,以为单纯依靠市场,就能提高运转效率。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更是全面放弃了国家计划和干预,导致经济陷入混乱,运转全面崩溃。
目前这个阶段,很难再保持高速发展,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而只有发挥体制优势,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实行国家干预和引导,实现科技突破,方是长久之计。
众声喧哗中,一定要找到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是次要矛盾。
1937年抗日战争刚爆发,教员完成了《矛盾论》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小到个人,大到集体,每当迷惘的时候,不妨安静下来,稳住自己,回归大局大势,然后把有限的资源调配到主要任务,坚持下去。
130年前,万马齐喑之时,天降伟人,在他和他的团队带领下,整个中国的命运得以扭转;
130年后,我们又来到了十字路口,而万幸的是,我们可以传承他的智慧,能在昏暗中找到方向;
缅怀过去,是为了保持清醒,是为了找到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行。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片土地,每当危机之时,总有最勇敢的人挺身而出,为我们的民族勇挑重担。
而我们每个人,也要在回望中找到久违的勇气,在微光中看到突围的希望。
不念过往,不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