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晨枫老苑:轨道轰炸机可以期盼,但别等待 |2024-01-09

图片

在说到轰炸机的时候,现在再鼓吹图-160那样超音速轰炸机的不多了,但不断有人提出:应该发展轨道轰炸机,至少是高超音速轰炸机,高亚音速的隐身轰炸机过时了。

这是把技术上的可能性当作现实性了。

人类上轨道已经70年了,轨道轰炸机的梦想也70年了。但至今没人认真设计轨道轰炸机,是因为依然存在不可攀越的技术和实用性障碍。

12月14日,中国发射成功一型可重复使用试验性航天器。与此同时,美国再次推迟发射美国的可重复使用试验性航天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巧合,只能听凭猜测,但不争的事实是:轨道飞行还是只能由重型火箭实现,再“重点项目”,重型火箭的发射依然要看“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大量的发生准备,并非想发射就可随时发射。而且发射成本很高,不可回收的话,每次发射耗资1.5亿美元可回收助推级的话,每次耗资一亿美元。这首先就不满足轰炸机需要随时出动的要求。

这次美国用的是“重型猎鹰”火箭,可向低轨道发射63.8吨的载荷,但火箭的发射重量高达1420吨。据说美国空军计划向更高的轨道发射,所以特意用了“重型猎鹰”,在理论上可以向同步转移轨道发射26.7吨的载荷。X-37A是低轨道的,多次任务中典型轨道高度低于500公里,X-37B也是低轨道。为什么这一次发射需要更高的轨道还目的不明。

图片

作为轨道轰炸机,送上轨道的载荷重量中,可投放的作战载荷部分只占一小部分。以航天飞机为例,空重78吨,可带上低轨道27.5吨,或者从空间带回16吨,最大着陆重量94吨,但发射重量高达2030吨。

作为比照,B-2的最大起飞重量170吨,最大载弹量23吨。每飞行小时可耗资15-16万美元,但比火箭发射还是便宜多了,而且出动性、全天候性好得多。

用20多吨炸弹是为了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点。轨道上投放的炸弹有再入动能加持,威力更大,但需要再入的热防护,也需要反推火箭减速脱轨才能再入,否则直接在轨道上投放就成小卫星了,所以威力上有所折扣。轨道炸弹的制导也比航空炸弹复杂得多,与洲际导弹的弹头制导是同样的难度,也因此是类似的成本。这些也是考虑因素。

空天一体飞机在理论上可以像飞机一样从跑道上滑跑起飞,在高空加速到M5-6一级后,转入超燃冲压动力,继续加速到M10一级,在高层大气最后的氧气支持下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或者直接用火箭动力进行最后的助推,进入轨道飞行。在轨道任务完成后,减速脱轨,最后滑翔着陆。

这里面有太多的技术难关,现在只是在远期技术可能性的范畴,离实用还差很远。从静止到M3-4,需要在涡喷、亚燃冲压之间转换,然后才谈得上在M5-6向超燃冲压转换。涡喷推动百吨级飞行器没问题,亚燃冲压推动百吨级飞行器还没有先例,涡喷向本质不同的亚燃冲压平顺转换也是远远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超燃冲压现在既没有解决长时间工作的问题(试验时间以分钟计),更没有解决大推力问题,推动百吨级飞行器还是很遥远的梦想。

即使不算纳粹时代尤金·桑格尔的疯狂,“实用性”轨道飞机在60年代已经以波音X-20“动力跃升”的形式出现过,之所以后来的人们不大听说这东西,就是因为这东西太超前,扯着蛋了,早早下马了。

高超音速飞行的主要动力形式是超燃冲压,这只有在高空(一般在3万米以上)、高速(一般在M5-6)才能点火。现在只有用火箭助推才能达到这样的点火条件,所以又回到火箭发射的问题了。

轨道轰炸机会实用化吗?会,但不是在足够近的将来。换句话说,现在该下功夫的依然是隐身轰炸机。

高亚音速隐身轰炸机好比特种部队,而不是传统轰炸机比照的坦克部队。传统轰炸机预计会遭到拦截,用速度、防护(自卫火力或者电子战)、机动(贴地飞行)突防。隐身轰炸机以不被发现为出发点,悄悄地突防,悄悄地投弹,悄悄地溜走。

图片

尽管有各种先进雷达可以“看到”隐身的说法,隐身轰炸机依然不易被发现,否则美国和中国不会下功夫研制B-21和轰-20了。隐身飞机一旦投弹,也未必遭到可靠跟踪和拦截,这正是隐身轰炸机特别强调全向隐身而不只是前向隐身的原因。简单地说,隐身轰炸机的生存力和特种部队相似,特种部队在战场上有大用,隐身轰炸机也同样有大用。一旦被“抓住”,特种部队和隐身轰炸机是一样的下场,所以不被“抓住”才是关键,而且也是做得到的。

至于图-160那样的超音速轰炸机,在现代战场上才真是鸡肋。速度快,但跑不过导弹。除了能迅速赶赴战场,没有太独特的优越性,既容易被发现,也容易被拦截,采购和运作成本还很高。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晨枫老苑:轨道轰炸机可以期盼,但别等待 |2024-01-0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