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的一篇文里说到乾隆,今天这篇文就拓展一下,聊聊乾隆的帝王心术,可能前部分有些重复,不过这篇文的目的是另开一篇,大家多担待,不感兴趣直接退出即可。
用古代王朝的标准来看,乾隆绝对是中国古代王朝里最后一个强势的帝王。
对内,乾隆乾纲独断,牢牢掌控朝政六十多年,鞭挞天下如同驯兽,朝野官民都匍匐在乾隆的脚下战战兢兢。
对外,乾隆的兵锋越过葱岭,打下六百年来最广袤的疆土,即便是距离北京万里之遥的中亚国家,也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朝贡不断。
至于财政方面,乾隆中后期依然能保证每年4359万两白银的水平,抛开必须支出的3177万两,每年的盈余能达到1200万两左右。
如果考虑到在18世纪中后期,乾隆不论是好大喜功,还是有历史的自觉性,赶在世界各国开疆拓土的最后阶段,彻底收复了新疆,给后世两百年打下坚实的基础,乾隆的功绩还要再提一档。
总之,说乾隆是千古一帝,基本不为过。
但乾隆如此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什么晚年昏聩了,开始重用大贪官和珅?和珅又是用什么手段,哄的乾隆团团转?
反差这么明显,难道乾隆与和珅之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
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2、
乾隆继承皇位的时候,年仅25岁,那时清朝的朝政几乎被两个大臣把持,一个是满人鄂尔泰,一个是汉人张廷玉。类似于富二代刚接手公司,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被两个职业经理人给架空了。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
乾隆的办法是,一方面继续对鄂尔泰和张廷玉委以重任,自己甘愿做一段时间没有实权的皇帝,另一方面在默默提拔自己的嫡系人马。
那个天字第一号嫡系,便是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
乾隆十年,24岁的傅恒便被提拔为军机处行走。乾隆十二年,傅恒刚26岁,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乾隆十三年,27岁的傅恒被任命为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川陕总督,统领满汉数万兵马出征。
就像年羹尧做为雍正的西北代理人一样,傅恒也成为乾隆的西北代理人。
从此以后,傅恒凭借乾隆的信任,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史册里,并在军机处任职23年,可谓是位极人臣。
而乾隆凭借以傅恒为首的嫡系人马,逐渐清除了鄂尔泰、张廷玉等雍正朝的旧臣,牢牢掌控朝政。
可以说,乾隆和傅恒是一体两面的。
公元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傅恒因病去世,这就意味着乾隆缺少了一位嫡系宠臣,同时也少了一把掌控朝政的工具。
那么乾隆就必须寻找新的嫡系宠臣,寻找新的掌控朝政的工具。
经过数年时间,乾隆最终选定了和珅。
和珅这个人虽然有一段苦日子,但总体来说,和珅的起点非常高,高到绝大部分人努力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和珅的起点。
和珅家族世袭三等轻车都尉,这是个从三品的爵位,虽然没有实权,但有极高的品级和社会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
和珅是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再加上从三品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爵位,可以说,和珅就是清朝基本盘的成员之一。
这样的起点放到现在,绝对红的透亮。
正因为如此,和珅年轻时才能到咸安宫官学读书。
咸安宫官学是雍正设立的,原址在故宫的寿安宫,后来被乾隆迁移到武英殿以西的咸安门一带,专门招收上三旗子弟和景山官学的优秀毕业生,学生名额一百一十人,学习满汉语言文字和步射技术,教师也是翰林学士和宫廷侍卫。
简而言之,咸安宫官学是培养大清朝后备干部的学校,同时也是培养皇帝嫡系干部的学校。
这种学校,穷苦人家的孩子肯定是进不去的。
但和珅进去了。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努力读书,不仅掌握了满汉语言文字,还熟读儒家经典和中国历史,练了一身的好功夫。
就在傅恒去世的那年,和珅继承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成为大清朝从三品的大员,随后和珅被选为三等侍卫,做了正五品的实职。
那年和珅年仅二十岁,相当于现在刚高考完的年纪。
你想想,这得多恐怖,现在绝大部分人努力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和珅的起点。
紧接着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和珅的命运,也改变了乾隆的后半生。
乾隆读书较多,喜欢引经据典,有天突然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也”,老虎和犀牛跑出笼子,祭祀的玉器在木柙里毁坏,到底是谁的过错啊?
正当其他人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三等侍卫和珅“啪”的跪下说:“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负责看管的人要负全部责任。
坐在御座上的乾隆,望着跪在地下的和珅,突然就喜欢上这个人了。
可能是喜欢他的知识渊博,可能是喜欢他遇到事情敢出头的拼劲,也可能是喜欢他不顾一切向上爬的野心。
我觉得,这些可能都是存在的。
因为乾隆需要一位新的嫡系宠臣,需要一个新的掌控朝政的工具,和珅这种有知识、有拼劲、有野心的年轻人,正是乾隆需要的。
于是,和珅迎来火箭式提拔。
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年仅26岁的和珅,被提拔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入值乾清门。
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和珅成为军机大臣、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成为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员。
和珅之所以提拔的这么快,除了做傅恒的替代者以外,还有另一层身份,那就是在公元1773年的时候,皇十五子永琰被秘密册立为继承人,和珅比永琰年长十岁,正好培养起来制衡永琰。
“和珅,宠任冠朝列矣。”
3、
此后的二十五年,和珅坚持“两个凡是”,唯乾隆马首是瞻——凡是乾隆想要的,和珅便极力满足,凡是乾隆不想要的,和珅便全力阻止。
例如乾隆晚年需要大量白银,和珅便提出“议罪银”制度,允许犯了错误的官员,通过交钱的方式来抵消自己的错误,保住官位。
例如乾隆晚年不希望嘉庆的势力太大,和珅便极力阻止嘉庆的老师朱珪,回到北京做内阁大学士。
这“两个凡是”是和珅的立身之本,也是乾隆需要的。
正因为和珅的极力配合,乾隆才能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正因为有了和珅,乾隆才能以七八十岁的年纪继续掌控朝政。
至于和珅贪污腐败,乾隆知不知道?
那自然是知道的。
但和珅得到的白银,和乾隆得到的白银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上的毛尖尖,乾隆对和珅贪污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乾隆对和珅忠于自己的赏赐。
贪污腐败难以根治,原因就在这里。
下属需要通过贪污腐败,把手里的权力提前变现,最高领导也需要纵容下属贪污腐败,保证自己的权力地位。
一个巴掌拍不响,天下的事,最终都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面。
但是话说回来,和珅绝对忠于乾隆,难道就没想到,将来会被嘉庆清算吗?乾隆如此宠信和珅,难道就没有给和珅留一条退路吗?
其实,他们都想到了。
乾隆做为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可能不知道和珅的下场,他也是想保和珅的,所以乾隆把最宠爱的固伦和孝公主,嫁给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乾隆比和珅年长四十岁,属于两代甚至三代人,年纪相差这么大却结成亲家,其实就是告诉嘉庆:
“和珅是我们的亲家,以后要手下留情,不要把事情做绝,给我留个面子。”
和珅熟读儒家经典和中国历史,不可能不知道历代权臣的下场,但他做为乾隆晚年的嫡系宠臣,已经没有退路,必须一条路走到黑,便只能把延续家族香火的希望,寄托到固伦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的身上。
事实上,乾隆去世以后嘉庆发难,二十条大罪看似轰轰烈烈,但除了抄家和赐死和珅以外,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甚至在丰绅殷德退休的时候,嘉庆还赏赐丰绅殷德一个公爵头衔。
“嘉庆十五年,病,乞解任,赐公爵衔。”
这哪是犯官后代的待遇,很明显是哥哥给妹妹、妹夫的待遇。
可以说,这样的结局是乾隆、和珅、嘉庆心照不宣的。
乾隆通过提拔和珅,换来幸福的晚年生活,和珅通过效忠乾隆,换来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嘉庆通过清算和珅,换来新朝新气象。
可能他们都不后悔,如果再来一次,他们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其实在职场上,乾隆与和珅的事,始终在继续着。
就像一些公司领导,往往会培养一些亲信,然后把自己不方面做的“脏活”交给亲信们去做,而这些亲信也通过给领导做脏活,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这些公司领导就是新的乾隆,这些领导亲信就是新的和珅。
可能有人觉得,从基层向上晋升太困难了,和珅的路是一条捷径,于是便想效仿和珅,给领导做脏活、走捷径。
效仿和珅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个问题一定要提前想明白——
自古以来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旧朝的宠臣一定是新朝的清算对象,所以效仿和珅大概率要迎来惨烈的结局。
如果能够接受这种惨烈的结局,那么效仿和珅走捷径,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不能接受这种惨烈的结局,却偏偏要效仿和珅走捷径,那将来可能更痛苦,比不能出人头地还要痛苦。
归根到底,要看这辈子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选定路线,坚定的走下去。
4、
从乾隆重用和珅就能看出来,晚年的乾隆其实并没有昏聩,他的头脑非常清醒。
乾隆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把所有人都视为工具,只要能为我所用、只要能对我有利,任何人和事都可以拿来做交易。
可以说,乾隆就是个冷酷无情的政治机器,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什么是“无我”呢?
《道德经》里说过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和圣人都是没有感情的,他们把世间万物都视为工具,用或不用、什么时候用、用来做什么,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情绪、我的喜好、我的哀愁都不重要,只要妨碍要做的事,都是可以抛弃的。
一切的行为,都要为最终结果负责。
很显然,乾隆就是这样的人。
不论是提拔傅恒来清理鄂尔泰和张廷玉,还是提拔和珅来掌控朝政、制衡嘉庆,甚至是平定准噶尔部以后下达的血腥屠杀令,乾隆都没有任何个人感情参杂在里面,完全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手段。
我们常说帝王心术、帝王心术,那什么是帝王心术?
汉风网提示:
网站付费阅览隐藏部分已恢复正常。如果还有老友支付打不开,您再刷新一次或两次就可以了。欢迎老友们体验。当然,也真心的希望老友们升级为会员,这样以后就没有限制了。您的每一次支持,是对我们团队运营的基础帮助。感谢您,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