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舆论都掌握在世家门阀手里。
人家不会告诉你,安史之乱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时的阶层固化。
当时关陇贵族垄断朝堂,一家独大,而寒门庶族的士人上升的通道被阻断。
无奈只能远走河朔边塞,怂恿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打破政治上的阶层固化。
安史和这些寒门庶族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历史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安禄山、史思明这样唐廷眼中大逆不道的叛臣在河北地区却深孚人望。
“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因而所谓安史之乱,根本不是什么偶然,而是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为其支撑。
原因很简单,大唐起自关陇贵族,在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虽然实行科举,大力扶持庶族。
但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寒门庶族在中央还是缺乏力量,世家门阀在中央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科举的兴起,使得新兴的士族阶层有了进入朝堂的机会。
但当时的科举非常黑,很多寒门子弟要在长安蹉跎很多年,因为要行卷,就像杜甫说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如果有些人还不理解,就可以看看李白和王维两人的真实经历。
李白和王维年纪相当,但境遇截然不同,就是因为他们门第不同。
现在人们对李白的经历,多是出于想象,但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一辈子非常苦逼。
李白作为商人子弟出身,是不许做官的,而李白一辈子想做官,想洗白自己的身份,却一次一次失望。
因为穷困,遭到同居的刘姓女的嫌弃,然后离婚。
晚年更惨,被流放,只能依靠自己的妻子宗氏,穷困潦倒。
王维出身却是河东王氏。
河东王氏又出自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是七宗五姓之一。
十五岁,王维进京应试,因诗、画、音乐,汇聚一身的天赋,很快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
即使是如此,针对这些新兴的士族阶层,门阀世家还出了很多限制手段,企图将这些底层来的竞争者压制在萌芽当中。
第一、遏制科举:既然不能废除科举,那么就控制科举选拔。
首先是在源头上,虽然科举让读书人可以当官,但是你要参加科举要由地方给你推举,只有得到举荐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
世家把持地方和官场,所以除非才华横溢,否则大部分庶族在选拔阶段就被扼杀了。
再者就算你被推举参加科举考试,进入考场填写试卷,对不起:你也竞争不过世家门阀。
不像后来宋明的科举要隐瞒考生身份信息(糊卷),唐朝的时候科举阅卷是考生资料是公开的。
有心的考官可以在参加考试前就能查阅考生是否出自世家或者庶族,自家家庭条件等。
文官的途径走不通,那么走武途呢?
唐朝是没有以文制武的,武勋也是一条阳光大道。
你可能文官路太难,实在呆不下去了,觉得自己也许可以选择武途,那么你会更惨。
因为武勋的话,由勋官入仕,不同的地位,前途大不相同。
由于勋官入仕的过程中官僚子弟占取优势,毕竟勋官上番获得散官后,文散官需要通晓时务才能参与铨选,官员家庭可以提供相对来说更加优越的教育机会和官场人脉。
普通百姓却无法获得这些训练和机遇,因此勋官入仕人数就比官僚子弟要少。
除此之外,直接军功入仕者的出身情况也差不多,即使立殊功与跳荡功,也要根据出身划分四等分别授官,那么贵族官子弟自然仍比普通百姓占优势。
第二、分化瓦解:政治联姻,散养门客。
世家门阀除了对庶族在仕途上采取强硬的政治手段外,还采取的是分化和收编的策略:
一方面对这些新进的科举士子采取的的是联姻。
很多庶族子弟都是出身贫寒,一朝鲤鱼跃龙门,但势单力微的他们想要在仕途上走得更远,都要投靠世家大族,以牟取更高的政治地位。
双方之间合作最佳的途径无疑是联姻,世家门阀拉拢庶族可以收为己用,再则也可以打击竞争对手。
著名的“上门女婿”包括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等。
另一方面,一些没能当上上门女婿的庶族怎么办?
没关系,就算当不了女婿,当门客也是待遇不错的。
唐代讲究师徒和幕僚关系,神探狄仁杰中的曾泰和狄仁杰。当年杜甫也曾经是唐朝权相房琯的门客,为了救房琯而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写下了著名的《杜甫疏救房琯辨》。
《旧唐书》记载“琯好宾客,喜谈论,用兵素非所长,而天子采其虚声,冀成实效”
当然了,让世家收编的庶族群体,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庶族和底层读书人都是报国无路。
一时间长安、洛阳等地也聚集了很多如同盲流的庶族,他们或在城内高谈阔论企图引起这些世家门阀注意,或郁郁不得志客死异乡。
唐玄宗开元和天宝年间,随着边镇的扩大,这些前途渺茫的庶族都纷纷前往河西和河北地区求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