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甲辰年的大年初一,先在这里给大家拜年!祝各位龙年吉祥,万事如意!易经乾卦云: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从这些描述中,似乎能立即天然脑补出某些现有的战略利器,那就是潜射洲际打击系统!毕竟战略核潜艇携带十几到二十几枚潜射洲际导弹,一开始都是深藏在大洋深处数百米静静的潜伏,恰好符合潜龙勿用的描述;而一旦得到发射命令,则立即从水底一跃而出,迅速爬升到大气层之外,再飞向万里之遥的敌对战略目标,这岂不就是飞龙在天?难道中华先贤真的如传说中一样,早在数千年前就见过潜射洲际导弹的发射场景?当今的人类文明并不是第一代高级形态?否则怎么会有如此精准的描述!这里当然不是要深入研讨过于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是要谈到过去与现有的,
洲际潜射打击系统,其实都还有非常明显的短板;也就是仅仅可以进行初级实战的运用,而距离随心所欲的自由王国,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所有大国的现役洲际潜射系统,首先是射程普遍不足。比如在冷战时代,就有SS18一类的陆基井射重型洲际导弹,可以把弹头发射到1.5万公里之外,全球九成以上的战略目标都可以直接覆盖。到了当今,随着NEPE高能推进剂的普及,最强的固态陆基洲际导弹也可以实现1.4到1.6万公里的射程。但是传统的潜射洲际导弹,实战射程基本都在6000公里到9000公里之间,只有极少数型号,在把弹头与诱饵减重减数量之后,再能达到1万公里的极限。潜射洲际导弹的最大射程普遍不足,就导致必须靠近对手所在大陆的外围海域才能进入潜射阵地。而任何时候,
越靠近对手,被提前发现与反击的概率则越高。其次,所有的潜射洲际导弹,其要打击的目标都是提前几年甚至十几年,就在装填进潜艇前设定好的;中途完全不可更改。而要打击的目标一旦需要调整,或者目标本身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洲际潜射系统对此都不能进行即时调整,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战略核打击的灵活性。也正因为要打击的目标几乎不可更改,就导致虽然战略核潜艇可以全球大洋随意机动,但是适合发射的堡垒海域其实非常有限,基本都是环绕战略目标区数千公里之外的一条并不算宽大的弧线海域带。如果对手本身有势均力敌甚至是更强大的远海水面舰队,那么完全可以对以上有限的弧形发射海区进行高频率、高强度的战略反潜,那么大国的现役洲际潜射系统的可靠性会进一步下降。
最大的短板还在最后。那就是传统的洲际潜射系统,其发射深度基本都在水面之下20到50米之间;而且发射之前要先释放浮标天线进行最后的确认沟通。要知道深海大洋的海水透明度普遍极高,像马尾藻海区即使60米的水下也能一眼看穿。万吨以上的战略核潜艇发射时必须上浮到距离水面50米之内,还要同步升起浮标天线,不用说什么激光雷达,就是人眼也可以在几公里之外一眼看穿。可见目前的洲际潜射系统,在高强度反潜面前基本就是自欺欺人式的掩耳盗铃。不过这些普遍的不堪,很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彻底终结,这就是某大国的全新潜射洲际打击系统即将完成全部的建造工程而进入实际测试。首先一点,就是在全球第一次突破了13米级的最大耐压壳直径。在采用前所未有的超级钢的前提下,
虽然吨位与直径更大了,但却可以潜伏的更深。更关键的是,其垂发桶的直径也首次突破了2.4米级,因此可以携带更粗更长的新一代固态导弹。运力空前强大,可以同时携带20个以上的弹头与有速诱饵,实现打水漂飞行1.8万公里!现有任何反导系统都无法拦截,甚至连基本弹道都无法提前推算;可以中途自动调整要打击的目标。最大的升级,其实是其弹体的外壳有多层耐压复合材料构成,可以承受数百米深度的水压而不会被压瘪,这样可以在潜艇本身所处的任何深度都可随时发射,完全不必再上浮到50米深度之内去做现眼包。而且多层耐压体本身都是轻质材料,导弹的总重仍然略微比水轻,确保具有最佳的水下弹道。这样的系统一旦“九六有悔”,那就是震撼环宇的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