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这两年的韩剧是越来越叫人看不下去了。
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上看,我们大多数人所看到的,也只是韩剧质量的下降而已。但站在韩国国家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这已经不是什么质量不质量的问题了,韩国影视文化产业,现在已经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
在我们的简单印象里,伴随着韩国喊出“文化立国”的口号,韩国影视剧文化产业和韩国k-pop的全球影响力确实在快速上升。蓬勃快速壮大的市场,韩国催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产品制作人。
2019年,韩国电影《寄生虫》上映,当年就拿到了第7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2020年,《寄生虫》拿到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2021年,韩剧《鱿鱼游戏》成为了全球爆款。
按理,以正常的产业逻辑来说,取得口碑和市场双丰收的韩国影视剧行业正处在快速上升期,然而仅仅过了2,3年的时间,我们实际上看到的却是韩国影视产业突然崩溃。
已经完成拍摄和制作,但没有播出的韩剧已经超过了100部。没法回笼资金的小型投资方和制作方,面临资金链断链,自然无力继续制作。有韩剧制作公司预测,2024年韩剧市场将减少50%的新剧拍摄。
韩国电影行业的数据更加触目惊心。2019年韩国观影人次是2.27亿人次,2023年韩国观影人次仅为1.25亿人次,减少了45%,在过去的几年,韩国本土电影的票房大概只有总票房的一半。
一边是韩国影视产业的惨淡数据,而另一边则是美国的网飞、迪士尼+,还有韩国本土的流媒体模仿者Wavve、Tving等,光是韩国本土的订阅市场,就已达到了1900万。考虑到韩国的总人口也就5000万上下,这个数字已经相当惊人了。
曾经被韩国影视产业视为“只给钱,不管内容”的大金主、视为走向国际的契机的网飞等美资流媒体平台,现在却牢牢卡住了韩国影视产业的脖子。
网飞等美资流媒体平台,以一种全新的模式,用产业链竞争整合的资本逻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对韩国影视行业的控制。
美国影视产业是编剧导演创作者中心制,韩国也同样是编剧导演创作者中心制。网飞们在美国用更多的资金签了更有名望,更有市场号召力的编剧导演和制作公司来击败传统美剧,在韩国也同样复制了这个模式。
韩国观众很关注编剧是谁,导演是谁。网飞们签了重量级的制作人,韩国观众也就自然开始订阅。
有一句话叫水涨船高。网飞们用更多的钱,签了一大批优秀的韩国编剧导演。那没被网飞签约的人怎么办?一样涨价。一部爆款《鱿鱼游戏》,带飞的不仅是这部剧的制作团队和演员,所有韩剧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在要求涨工资。
本来就面对观众流失广告收入降低的韩国电视台,当然会减少投入。于是就造成了100多部韩剧拍摄制作完成却没办法播出的局面。
这些电视剧的投资者收回不了资金,制作团队自然拿不到新的项目。于是,韩剧产业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韩剧产业是惨了,但网飞们是不亏的。毕竟他们的订阅用户遍布全球,盘子足够大,抗风险能力强,这一点小风小浪晃一晃也就过去了。
如果说以前依靠韩国本土影视产业制作出来的韩剧遵循的是二八法则,也就是投资方赚走八成的大头,剩下两成的小头留给制作方,那么现在到了网飞这里,韩剧制作方能分到一成就不错了,有时甚至连一成都没有,忙活了半天也就捞着个半成。纯纯就是赚的血汗钱,连喝汤都算不上,充其量也就是捞点汤渣子吃吃而已。
我们中国以前也走过和韩国影视业合作的路子。大体上就是联合投资,广告植入。但是说实话,和网飞之流如今这种一根杠杆就能撬动整个行业的玩法相比,我们的产业合作模式真的是太嫩了。明明都是当甲方的,可我们最后赚到的钱还不如人家网飞们的零头。
除了市场和产业链的逻辑,网飞们更厉害的,是充分拿捏住了韩国人心里的那点小九九。
韩国人想要的是什么?是韩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是希望韩国能够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在现实世界里,韩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美国附庸,韩国人对此虽然嘴上不肯承认,但心理上其实还是相当渴望得到美国的认可的。
之前在国内一度小火了一把的韩国电影《南山的部长们》里头就有对韩国人这种心态的刻画,为什么片中的朴正熙那么执着于要让美国驻韩大使过来青瓦台给太极旗下跪?说到底并不是因为实力增强所带来的自信膨胀,而不过是长期的求而不得所导致的自卑扭曲而已。
网飞们在韩国之所以能够吃得如此之深,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对商业和产业链的理解比其他竞争对手的更深刻,也是因为它们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更精于政治算计和心理算计,让韩国观众主动投怀送抱。
美西方给韩国的影视作品颁发一些奖项,网飞们也帮忙宣传韩国文化,给予其相应的流量倾斜,以帮助韩流文化打造爆款。前两年韩国影视作品在西方大受好评的时候,韩国人多自豪啊,天天都在拿这个事说事。那架势整得就跟个老母亲似的,好不容易盼着自家那在东亚吊了几百年车尾的倒霉孩子出人头地一回了,就巴不得扯着嗓子满世界嚷嚷,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韩国得到了西方的认可。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兵道如此,商道同样如此。多花点工夫揣摩一下攻略对象的心思没坏处,这东西就好比号脉,脉搏把对了,你才好对症下药。从这一点上来说,网飞这群老西医真是把韩国人的脉动频率给算明白了。
网飞在全世界各地的宣传里,都有一样的说辞。网飞只给钱,不对内容进行管控。
最简单的一个逻辑,作为供给方,无论是生产实体商品也好,还是搞影视、小说这样的文艺作品也好,都要考虑受众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我的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要卖给谁?
网飞是美国资本全球型的流媒体平台。全世界各地的观众口味都一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网飞们没有进入韩国,没有扼住韩国影视业的咽喉之前,许多韩剧都是很符合全家观看的晚8点黄金档的需求的,尺度并不大。那时候很多热播韩剧突出的都是亲情元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国影视产业突出和强调的都是韩国本土的、甚至是韩国特有的文化。
还有就是韩剧的对白,因为韩语的语系和表达习惯的因素,过去的韩剧对白是比较啰嗦的,你要没点耐心还真未必能看得下来。
年纪和我差不多的同志和朋友,尤其是女同志和朋友,大家当年应该都看过李英爱主演的《大长今》吧?《大长今》就很符合我前面提到的那些要素。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剧里头其实也有不少硬伤,但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不得不承认,《大长今》拍得确实不错。一度火到了《外来媳妇本地郎》都在拿它来玩梗。“隔壁家看完了《大长今》,完了就给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金大长。”
如今回过头来再看看现在的韩剧,尤其是网飞这类流媒体投资的那些韩剧,你其实已经看不出多少具有韩国特色的东西了。把演员表里头的那些韩国面孔换掉,你看到的就是一部严格遵循美剧公式组装出来的流水线产品,一集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节奏快、血腥暴力场面多、怪力乱神的东西也多。好不容易讲点家长里短的东西,结果一家人还都是会飞天遁地的超能力者。
现在网盘看很多网飞投资拍出来的韩剧,感觉就像是在吃一个把生菜叶子换成了泡菜叶子的美式汉堡。吃起来确实有点韩国泡菜味儿,但是本质上还是美国汉堡。
网飞们有一个优势,就是特别会玩大数据。因为会玩大数据,所以它们很清楚一部剧集每隔几分钟应该出现一个爆点,清楚出现多少爆点才能更好地吸住观众的眼球,也清楚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
《鱿鱼游戏》就是典型的通过大数据分析生产出来的剧集。你说这片子拍的有多少技术含量,我觉得不至于,但是它就是能火,为什么?因为这部剧里头的所有元素都是网飞们通过大数据分析,事先就精心计算好的。我就认准了你们会吃这一套,所以我就猛给你们喂这一套就完了。
现在韩国的编剧导演们制作剧集,很多时候的发力点已经不再是怎么讲好一个故事了,更多的是在服务流量,以及为了流量而设计出来的剧情。用大数据来找爆点,通过追逐流量的方式去设计剧情,长此以往,韩国的影视界可能就再也没法创作出像《请回答1988》这样的作品来了。
网飞又不是我们中国的煤老板,怎么可能在投资的时候只给钱而不管你的内容?内容就是钱,要是对内容撒手不管,人家还靠什么挣钱呢?
当一个国家的影视文艺作品,不再诉说自身社会的故事,不再以自身的叙述习惯,叙述模式说故事,那它们所说的这个故事,还是自己国家的故事吗?它们所说的这个故事,还是自身文化的故事吗?
谁愿意买单愿意看,那就说谁的故事。韩国的观影规模撑死了也就几千来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美国的3.3亿人口相抗衡。网飞借韩国影视的鸡来生蛋,最后生出来的必然是隔壁老王家的蛋,没办法,谁让老王买得起单呢?
韩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心理上都是美国的附庸,寻求文化传播突破的韩国,最终还是轻易倒在了网飞们的脚下。
我们中国暂时还没有韩国影视圈的这种危机。我们要思考的,是能不能从网飞们身上,从美国资本身上,学会它们那种的产业竞争模式。
做产品是为了赚钱。但依托新技术搞产业链取代,这才是真正能够改变行业生态的大生意。别再揪着国内那点粉圈经济不放了,长此以往是没有大出息的,我们的影视资本得适应网飞那套玩法。搞文化产业终究还是脑力活,不是说劳力不对,但是劳心才是关键。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劳力者治于人,我们不花心思去研究那些顶层的东西,到头来那就只有被别人治的份了。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