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瞿东升:全球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挑战 |2024-02-17

作者按:11月18日人民大学在通州举办第一届全球发展论坛。过去一个多月我一直在深度参与论坛主报告的起草和多轮修改工作。包括核心观点与整体框架在内,主报告都是集体创作成果,经反复修改、审稿和打磨之后,成稿与初稿差异较大。为向读者展现在全球发展问题上我本人的思考和文字,特将我自己起草或者参与深度修改的部分,也就是报告初稿的前半部分,拿出来供朋友们批评指正。由于是仓促赶出来的初稿,必然还存在若干粗糙乃至谬误之处,还请朋友们多包涵。

图片

一、序言

人类社会周期性地在繁荣与萧条、冲突与共生之间来回摆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又是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期,人类的命运再次来到十字路口。21世纪中期的人类会向哪里去?该向哪里去?相比于此前的几次大抉择,这一次,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较大的发言权和选择权。这些权利的获得,离不开过去百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成功的革命、改革和发展;而我们今天的选择,不仅对中国人未来百年的发展,而且对全世界80亿人的命运,都有着系统性的、方向性的影响。

基于过去五百多年的世界发展史,也基于过去一百年中国人的奋斗史,本报告提出一个核心主张:以发展为解决之道,以全球为发展平台。本报告所定义的发展内涵,不仅指经济产出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指经济增长背后的科技进步、有形与无形资产的积累、人的各类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五百多年的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带动了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持续进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是最具革命性的发展力量。发展会带来各种新问题,但是发展带来的问题需要靠发展模式的不断变革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来得以解决;除此之外,并无良方。而本报告所定义的“全球”,在含义上有别于“世界”。世界是“平”的,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主要指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的二维空间。而此报告中的全球则是三维立体的,其中除了传统的国家间政治经济互动之外,还包含了很多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上至太空,下至海洋,宏大如气候变迁,微小如病毒变异,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全球性的,也必须依靠全球的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应对。

图片

二、全球发展模式的历史纵深

2.1从大航海到工业革命:发展带来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

15世纪之后,人类航海技术的发展将海洋从文明绝缘体变为文明超导体,无远弗届的世界市场体系由此而成型,给世界各地的人类带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航海为世界各地带来新的农牧品种,粮食总产出的增长导致全球总人口突破此前千年的天花板而实现大幅增长;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令海洋经济和商业贸易日益繁荣,人口从内陆向海边聚集,从农村向城市迁徙,海洋性国家相对于大陆性国家获得了明显优势。

但是,机会与挑战总是形影不离,大航海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流行病毒、奴隶贸易、殖民屠杀、海盗与倭寇等时代性的大问题;世界人口在大幅增长,但是绝大多数地区受限于耕地和资源约束,人均财富量并没有增长,甚至还有局部倒退。有的民族抓住机遇,积极进取,从地区性小国逐步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比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有的民族则回避风险,主动放弃先发优势,退出对海洋的竞争,比如明清时期的中国;还有很多民族虽然努力反抗挣扎,最终无力回天,遭受了被肢解削弱乃至亡国灭种的命运。

世界市场带来的利益诱惑叠加地缘竞争带来的安全焦虑,在欧洲国家之间引发了长期的战争和危机,迫使参与海洋争霸的欧洲国家竞争性地投入武器装备研发和全球地理探索等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一系列科学发现;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带来的巨大利润,足以覆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所需要承担的巨大成本和风险,从而让民用技术也出现了加速进步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到19世纪初,英国和西欧地区孕育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是继大航海之后的又一个划时代变革。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来供给侧的效率提升,悄然解决了此前人口增长加剧的马尔萨斯陷阱问题,全人类的人均产出和能量消耗从此开始大幅增长。但与此同时,工业化发展的双刃剑也带来很多新挑战,比如早期资本主义模式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更带来了全球南方国家的普遍贫困化和南北方之间的所谓大分流。在此后的两百年里,如何才能学习、追赶乃至超越英国式的工业革命,成为横在德国、苏联、美国、中国等后来者面前的重大时代性问题。后发国家都进行了各自不同方向的探索,力图用更好的发展模式来解决英国式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

2.2工业化与现代化赶超的多种道路

事实证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模式并非只有英国开拓的唯一道路,不同民族根据其不同的基本国情、文化传统和时代条件,探索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殊途同归,甚至可能后来居上。

欧洲大陆的后发国家为了实现对英国工业化的赶超,在发展模式上尝试了新理念和新方法。在统一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后,掌舵这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王朝的俾斯麦,拒绝了殖民扩张老路的诱惑,而是致力于内部挖潜。他靠普及教育和大力资助理工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来提升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并通过建设福利体系来缓解日益紧张的国内阶级矛盾,最终在以电力能源为标志的第二轮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靠质量而不是靠规模实现了对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反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俾斯麦的继任者们未能坚持其发展道路,而是在19世纪末转而模仿英法等国去搞殖民扩张和大国争霸,最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毁掉了自身的上升势头和历史机遇。

与德意志民族发展轨迹类似的还有东亚的日本。作为岛国,日本在海洋时代到来的时候开东亚的风气之先,率先拥抱英国式的工业化。他们的发展道路是学习和追随强者,通过殖民扩张、远交近攻牺牲邻国以自肥,给东亚地区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灾难。日本的另一个特点则是以小博大,加足杠杆赌国运。在明治维新之后他们屡次赌对,在对中国、俄罗斯和东南亚的扩张战争中不断获益,但是在二战中满盘皆输,失去独立完整主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二战之后,被动地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的日本,反而实现了经济崛起,人均GDP甚至一度大幅反超美国。

在对英国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批判和修正上,俄罗斯民族比德意志民族走得更远。在建立苏联之后,他们创建了全面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此打败了不久后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入侵,并在二战之后建立起自身主导的经互会体系,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体系分庭抗礼。相比于此前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苏联模式之下的普通劳动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照顾,人均受教育水平和福利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在妇女解放和帮助落后民族发展等领域也取得巨大的进步,甚至反过来迫使西方世界也不得不推进更多的国家干预政策、平权运动和福利举措。但苏联经济模式的缺陷在于,它未能建立起一个繁荣而有竞争力的消费品部门,从而导致在同西方的贸易中总是处于严重的逆差,而这为此后的经济崩盘埋下导火索。在对外战略方面,承平时期的苏联领导层既不敢坚守世界革命的理想而与西方资本主义彻底摊牌斗争,又不能放下身段与后者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共生,而是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对立和阵营对抗僵局之中越来越僵化,并且在处理阵营内部的国家间关系上大搞霸权和大国沙文主义,最终导致阵营离心离德和国家的崩溃失败。

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迭代演进的过程,最初,美国通过抢夺印第安人土地发展种植园经济;到南北战争后又迅速聚焦到制造业经济。二战之后,美国开始逐渐转向金融和科技立国,新世纪互联网经济的繁荣更是让其相对欧日的领先进一步拉大。这种基于世界市场的产业结构迭代演进,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它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龙头地位,确保其GDP和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确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虚拟化,以及内陆地区同东西海岸之间的巨大贫富落差。这种社会经济变迁在国内政治上导致了民粹泛滥、族群对立等严重后果,主张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领导人特朗普的上台正是源自于此。

2.3艰难探索的全球南方国家

过去五百年的教训之一是,落后国家要想实现赶超非常困难,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二战之后近八十年,能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国家其实只有寥寥几个:新加坡、韩国、以色列以及中国(包括台湾与大陆)。其它一百几十个发展中国家,至今仍在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挣扎前行,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退。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不幸。纵观全球南方各国的发展道路,有很多常见的错误和教训。

第一种错误,也是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没有及时完成去殖民化和社会革命的任务,从而停留在前现代状态或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这类国家的政府虽“小”但却不“美”。他们通常收不到税、雇不起人,从而无法向国民和企业提供充裕、有效的公共产品,更无法帮助自己的私人部门获得国际竞争力。

第二类常见错误,是满足于出售自然资源挣易钱,挣快钱,结果陷入资源诅咒:自然之物的采掘挤出了人的劳动,抑制了人的发展。出售自然资源带来的财富被极少数人获得,并且以移民和投资的方式连人带钱都离开了母国,只留下混乱贫穷和满目疮痍。

第三类错误是满足于发达国家给安排的所谓国际分工,经济结构单一,或者永远只能做门槛低而低附加值的产业,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这种错误的常见表现,就是迷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迷信所谓自由竞争和小政府,自废长城、自废武功。他们相信发达国家所教的,而不是观察和学习后者曾经所做的。这种错误表现为过早过度开放本国资本项目,没有对自己的潜在优势产业实施必要的扶持和培育。南非、俄罗斯和一部分拉美国家陷入去工业化的窘境和中等收入陷阱,便是因为这种错误。

当然,上述经济发展政策的错误往往还伴随着一种政治制度上的错配,那就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或分配制度。西方流行的票决民主,带有重分配而轻发展的特点。政治家们为了继续当选,往往致力于讨好自身选民群体的短期利益,而不是从全民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这样的制度安排解决不了后发国家工业化赶超的发展任务。早熟的选举制度和移植自西方的法律制度,导致其社会变革所需的集体行动难以实现,基础设施落后,资本无法积累。这种错误的制度安排,相当于在没有完成发展和积累的前提下提前享受昂贵的奢侈品,往往导致经济和政治动荡,反过来又被称为劣质民主。

1992年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其实是一个混合物:公共部门的强大学自20世纪中期的苏联,出口部门的优先发展和产业升级则学自日韩等国的东亚模式,高科技产业和数字经济的繁荣及其背后的PEVC的风险创业投资则神似美国。博采众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终造就了中国模式的成功。未来,中国的进一步成功,也许需要适度学习欧洲的经验,也就是发展优先,在发展中保持发展与分配之间的动态平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尽管先进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但在世界市场发展了500多年之后的今天,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与匮乏之中,真正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不过三四十家,大多数国家仍然处于前现代状态或者不发达状态。在这三四十家工业化国家中,正在实现数字化和新能源转型的国家寥寥无几,而中国正是其中之一。

2.4近现代发展史的基本经验与教训

纵观500多年来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经验、教训:

发展带来机会和增长空间,但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乃至危机,但是归根结底,最终要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探索发展模式、不断地做大蛋糕,在增量博弈和合作共赢中解决问题,而不是被锁定在存量博弈和对抗思维中。发展和分配之间应该是动态平衡的,发展应该被放在分配之前。

从匮乏到过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物的稀缺性正在被逐步消除,人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创造者和消费者的人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人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以人为本,或者说“以人民为中心”。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并非此消彼长、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成就。繁荣的私人部门帮助国家在大国对抗或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财政资源,而强大的公共部门则为私人部门的产业国际竞争保驾护航,为后者创造和维护市场。前现代国家的特点是政府太小,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苏联的教训则是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太高。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基本都是大政府,且能够不断地提升政府效率。

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不同国家各自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历史告诉我们,并不存在最优的制度解,而是适者生存、不断演进。昨天还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制度和传统,到了今天就可能难以为继了,到了明天、后天甚至只能成为传说。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保持长盛不衰。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发展是改善人类处境、解决各种时代性问题的唯一可取办法,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挑战和新危机,人们很容易诉诸冲突和战争,但是最终我们仍需以不断迭代演进的发展作为解决之道。回顾历史,我们还发现:全球化的大趋势将世界各地的人类命运越来越紧密相连为一个共同体,包括人口、商品、资本、数据等各类要素越来越高频地跨境流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必须以全球为平台去探索人类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才能应对层出不穷的多维度的问题和挑战。

图片

三、当今世界的全球发展挑战

此时此刻,全球发展正面临着来自多个领域的挑战和威胁,这些问题横跨政治与安全、经济与金融、气候与环境、科技与产业、文化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全球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考验。全球发展挑战越来越复杂多元,且相互交织,这不仅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加以面对,更需要创新全球发展理论,用发展应对挑战。

3.1政治与安全:国家间冲突与国内政治变革相交织

没有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本前提,经济发展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近年来,全球政治和安全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不同于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格局,当下全球政治危机更为复杂化和弥散化,成为了全球发展所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国家间冲突仅仅是当代全球政治冲突中比较显性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政治变革发生在许多国家的内部,表现为民粹浪潮的汹涌和原有政治制度的失效。

如果将后冷战时代的北约东扩看作缓慢而有力的地壳运动的话,俄乌冲突的爆发便是一次岩层断裂和应力释放带来的大地震。这场战争的展开方式,既没有后冷战时代美国实施的历次高科技战争所展现出的那种行云流水,也没有俄方在战前所预期的那种摧枯拉朽,而是在数字技术的时代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种绞肉机和堑壕战的残酷场景,从而证伪了此前三十年流行的高科技条件下的自由主义军事改革思维。快速而持久的生命和财富消耗,对于乌克兰人民而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欧洲经济也是间接但沉重的打击。到本报告写作为止,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七个季度,双方在乌东战场上陷入僵持状态,展现出长期化和外溢化的趋势。

所谓外溢,是指俄方为了在当下的战略僵持中取得优势,有意地将冲突引向对手的战略后方,从而引发非洲、中东等地的一系列政变和冲突。最典型的表现是,俄罗斯私人武装组织瓦格纳在非洲不断取得胜利,策动一批非洲国家的军队连续实施了七场反法政变,并在非洲的矿业领域获得每年将近千亿美元的收益。这种政变输出的手法,与后冷战时代美欧在俄罗斯周边策划的系列颜色革命针锋相对,但是各有特点:一方诉诸非政府组织和选举,而另一方诉诸私人武装、军队和政变。

汉风网网站提示:
经过两天的测试与系统重构,我们的支付问题已经解决,请老友们放心支付。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2)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瞿东升:全球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挑战 |2024-02-1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