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网上流传了一个说法,叫“五省三市养全国”。
简单来说,就是2022年,全国仅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五个省,还有上海、北京、天津三个市净上缴税收为正,其他省份均为负数。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网上也给出了答案,什么东北国企负担重,华北经济转型开始亏,西北老少边穷要大补,西南全部亏,中部六省崛起正在烧钱。
结果就是西南北中全靠财政盈余的五省三市养,从财政盈余中转移支付进行贴补。
所以很多人就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是五省三市养活全国,其余省份都是财政负担。
如果单纯从上缴数字来看,这个观点的确有道理,但是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1 不受限的水资源
关于“五省三市养全国”的讨论,其实网上已经有很多了,各种观点都有,但今天猫哥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一谈。
那就是水。
我们都知道,所谓财政净上缴的五省三市,其财政来源主要靠制造业。
中国有两大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与珠三角。
这两个制造业基地靠着国内国际市场,产生大量利润,缴纳大量税赋,这才支撑起了财政盈余。
所以,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基本是这两大制造业基地奠定的,中国财政收入的大头,也是这两大制造业基地提供的。
那么,这两大制造业基地的基础是什么?
我们这次不谈体制原因,就谈基本的资源条件,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有出海口。
可以利用最为廉价的水运将商品运输到各地,这个很多人都能理解。
另一个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了,那就是能拿到廉价、大量和不受限制的水资源。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搞制造业、工业化,最需要的是能源、人力、原材料,而水资源往往被忽视了。
事实上,在现代工业中,没有一个工业部门是不用水的,也没有一项工业不和水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
每个工厂都要利用水的各种作用来维护正常生产,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一直在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增长。
1900年全世界工业用水量为300亿立方米,占当今世界总用水量的7.5%。
到了1975年,全世界工业用水量达到6330亿立方米,占该年总用水量的22.2%。
此时美国的工业用水已超过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8%。
从1900年到1975年,全世界工业用水量竟增长了20倍!
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1949年工业用水量仅为24亿立方米。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加快了工业现代化,工业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局面,从而导致工业用水量的迅速增加。
1980年全国工业用水量为15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首次超过10%。
到了2022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98.2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为968.4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6.2%。
在中国制造业中,用水量最多的工业部门有:电力、冶金、化工、石油化工、纺织和轻工等。
在工业产品的成本中,用水所占的成本约为0.5—1%,有些产品甚至高达3%—55%。
根据用途,工业用水可分为冷却水、工艺水、洗涤水等不同的类型。
比如,无论是火电还是核电,都需要大量的水做热交换,才能推动蒸汽轮机发电。
比如很多工业行业需要大量的水来冷却设备。
因为水是自然界中比热最大的物质之一,即使吸收入大量的热,也不会像铜、铁等金属那样使自身温度发生剧烈变化。
比如,水还常常用来作为洗涤剂,漂洗原料或产品。
如纺织、印染、造纸、陶瓷和选矿等工业,通常都需要大量的洗涤用水。
在化学工业生产中,对淡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例如,多数的化学药剂和化学反应生物都会和铁发生反应生成有色沉淀。
因此不少化工产品需要含盐类和铁、锰量极少的高纯度淡水(海水不行)作为直接反应溶剂。
可以说,没有中国这几十年来不断增加的供水量,就没有中国制造业的今天。
猫哥为什么不像有些人忧心忡忡于中国的制造业被越南、印度、墨西哥抢走?
看看他们的全国总供水量就知道。
号称要替代中国北美产业链的墨西哥,每年全国供水量只有150亿立方米。
号称要替代中国亚洲产业链的印度,每年全国供水量只有不到800亿立方米。
号称要承接所有中国低端产业的越南,每年全国供水量也只有800亿立方米。
这点水,说实话,给居民用都不太够,怎么能维持巨大的工业用水量呢?
连水都没有,上哪去取代中国?
再看看中国,长江光是给长三角每年供水量就超过900亿立方米!珠江给珠三角供水量就超过400亿立方米!
秒杀越南、印度和墨西哥好么?
像长江、珠江这样终年不冻,总流量足够大,并且冬季与夏季水量相差不大,而且出海口在温带的河流全世界也没有几条,中国就有两条!
它们不光供应了千亿级别的淡水,还提供了40几亿吨的廉价水运运力,世界工厂的自然条件不是谁都可以取代的。
其他国家想搞制造业,当然可以。
制造业需要的矿产可以通过海运解决,需要的能源可以通过基础设施解决。
但是千亿级立方米的淡水供应谁能解决?谁能靠人类技术去解决?
为啥中国财政盈余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
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和长江、珠江的水源优势关系巨大。
最为关键的是,长江与珠江,这两条宝贵的没法替代的河流从源头到入海,整个流域都从头到尾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这话什么意思?我们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墨西哥每年供水量只有150亿立方米,这和墨西哥的水资源完全不匹配啊!
要知道,光流经墨西哥的一条科罗拉多河,每年径流量就有280亿立方米!
那为啥墨西哥每年供水量还这么少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墨西哥并不掌控科罗拉多河,这条河的上游在美国。
科罗拉多河本来基本都在墨西哥境内,但1846年美墨战争后,墨西哥战败。
导致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的全部地区,科罗拉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怀俄明部分地区都被割让给了美国。
占本国领土的一半,总共190万平方公里。
这样一来,科罗拉多河的大部分上游地区,就从墨西哥领土,变成美国领土了。
一开始,双方基本上还能相安无事。
但是进入20世纪后,美国加州经济迅速增长,引发了相邻州的不满。
指责加州用了太多水,你的工业用水把河都抽干了,我怎么灌溉庄稼?
然后科罗拉多河流域的七个州开始撕逼,最后在美国联邦农垦局的协调下,签订了供水协议。
把七个州分为上游盆地和下游盆地两部分,这两部分各自拿到每年750万英亩英尺体积的水,加起来的1500万英亩英尺。
可是等一下,科罗拉多河每年径流量才1640万英亩英尺!你一下子就把1500万拿走了!
墨西哥只剩140万英亩英尺了!
墨西哥肯定不干啊!就找美国吵。
美国说,你那下游经济很落后,用不了多少水,我们recognize(承认)墨西哥人用水的权利,把到时候用不完的多余的水给你用。
这句话相当于没说,啥叫“多余的水”?
意思是没有多余就不给了呗?
所以墨西哥开始和美国打起了旷日持久的官司,一直打了20多年。
最后在1944年双方签订了协议,墨西哥得到了150万英亩英尺的份额——只比最初方案多了10万。
这简直是打发叫花子呢!
可是墨西哥也没办法,只能忍气吞声。
本来墨西哥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万万没想到,美国不讲武德。
随着美国西部经济的起飞,用水量激增,美国在科罗拉多河上修建的水库越来越多。
不仅修建了莫雷洛斯大坝,还沿河修建了几十条地下引水渠,不断从河中抽水。
结果就是,从1998年到2014年,十多年间,美国没有让一滴水流进墨西哥。
墨西哥的一侧完全变成荒地,富饶的三角洲完全变成了沙漠。
墨西哥一直在抗议,但抗议有啥用。美国不会因为墨西哥,影响自己的用水的。
直到前些年环保组织给美国压力,说你不给墨西哥水,墨西哥沙漠化了,会影响美国生态环境。
最终美国才最终松了口,将每年百分之一的河水注入下游,帮助恢复三角洲生态环境。
但是,美国人提了个条件,这个水只能用于生态恢复,不能用于农业灌溉和工业使用!
结果就是墨西哥眼睁睁看着这些水从眼前流过,却不能用,别提多憋屈了。
没办法,谁让上游在美国,而自己又打不过美国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尼罗河用水争端。
我们都知道尼罗河是埃及第一大河,全长6670公里,最后注入地中海。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尼罗河流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布隆迪、卢旺达、刚果(金)、埃塞俄比亚、南苏丹、苏丹和埃及等10个国家。
这10个国家都想用水,所以年年扯皮。
比如埃及,埃及虽然面积不小,但其实大部分都是沙漠。
宜居国土只占国土面积的5%,大约也就是五万平方公里,但埃及的人口却达到了一亿。
为了保证用水,埃及修建了阿斯旺水坝,大坝将尼罗河拦腰截断,形成了巨大的纳赛尔人工湖。
这个人工湖蓄水能力为1689亿立方米,可以容纳尼罗河全年的径流量,埃及总算不用为水发愁了。
因为纳赛尔水库用了一部分苏丹的国土,所以两国签订协议,埃及拥有66%尼罗河水资源,苏丹拥有22%尼罗河水资源。
但是这个协议一签,上游其他国家不干了。
根据埃及和苏丹的协议,上游国家将只能得到大约12%的尼罗河水资源。
这明显不公平,大家都是上游拿捏下游,哪有下游拿捏上游的道理?
于是对尼罗河水量贡献占60%的埃塞俄比亚也和尼罗河上游的卢旺达,乌干达等国签了一份协议。
认为上游国家有权均等分享尼罗河水资源,有权在本国境内自主建设水利工程。
2011年,埃塞俄比亚开始在青尼罗河上建设复兴大坝。
这一工程引发了埃及的巨大不满,甚至一度用战争来威胁,不过最后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几方还是决定坐下来谈判。
不过截至2022年,水坝已经完成80%了,但各国之间都还没有谈判出一个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