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正是因为汪精卫写了这个诗又不肯真的***,所以才决定了他日后会成为汉奸。
汪精卫叛国本身是个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将错就错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汪精卫本来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及时止步,但是性格上的软弱和对“成就一番大事”的飘渺憧憬最终让他成为了被人唾骂千古的大汉奸。
你如果细细品味这个过程就会发现,这与他昔日刺杀载沣失败被俘后的变化简直如出一辄。
当年汪精卫进京刺杀载沣,是因为革命党数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当时内部分裂正闹得如火如荼。
1909年9月,陶成章甚至联合南洋革命党人,起草了《南洋革命党人宣布孙文罪状传单》怒斥孙文欺骗同志,贪污募捐费用。
然后重建昔日并入同盟会的光复会,与同盟会分庭抗礼。
1911年宋教仁等人宣布建立“同盟会中部总会”,驳斥了孙中山只专注于在广东一带发动起义的战略构想,准备在长江流域大展拳脚。
革命不仅缺乏统一领导,而且经费极度匮乏,穷到尿血,同时外部又有梁启超这些人阴阳怪气BB什么同盟会都是离线革命骗人送死。
所以汪精卫大受刺激决心做一件大事扭转乾坤,这就暴露出了他性格上的第一个缺点:
冒进情结严重。
今天你应该知道,速胜论与投降论其实是一体两面——因为没法速胜怎么办?那不就只能投降了吗?
汪精卫果然就走上了这条路。
刺杀载沣失败后他颇受礼遇,结果心态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将革命党人与清廷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看作“豆萁相煎”:
忧来如病亦绵绵,一读黄书一泫然。瓜蔓已都无可摘,豆箕何苦更相煎。笳中霜月凄无色,画里江城黯自怜。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带寒烟。
——汪精卫·有感·民国纪元前二年北京狱中所作。
扔炸弹的时候是“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被抓了之后是“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带寒烟”。
心态上的变化一目了然,这也为他日后投敌做汉奸埋下了伏笔。
当然抛开性格上的缺点以外,汪精卫最大的问题是过于依赖政治手段来掌握权力。
这与蒋介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蒋始终重视军事权力,并将其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最大法宝。
1928年老蒋下野,次年卷土重来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趁着何应钦外出打猎的机会将其撤职,重新掌握了以黄埔军为主力的北伐第一路军。
随后将其改编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由老蒋亲自兼任——
这种突然袭击褫夺军权的故事当年老蒋在自己结拜兄弟、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身上也发生过一次。
所以说人是有路径依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