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孤烟暮蝉:为了挑拨中俄关系,英国媒体真是连脸都不要了 |2024-03-05

图片

我算是发现了,英国媒体在挑拨离间、造谣生事这块属实是有点艺术细菌在身上的。这两天我在英媒《金融时报》上看到了一篇画风清奇的文章——《泄露的俄军事文件揭示了俄罗斯核打击的标准》(Leaked Russian military files reveal criteria for nuclear strike),大意是说,《金融时报》的编辑部最近搞到了一份“泄露的俄罗斯军事文件”,里头记录了俄罗斯其战争对象/假想敌使用核武器的标准。而在《金融时报》的描述中,俄罗斯的这个战争假想敌也包括了我们中国。

图片

在这篇文章中,《金融时报》煞有介事地说道,“尽管中俄两国早已‘结盟’,并且还在2001年就已经签署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有关协议,但是从这份‘泄露出来的机密文件’来看,莫斯科的安全精英们似乎还是对中国心存戒备。怎么个戒备法呢?俄罗斯假想中国会对其国土发动入侵攻击,完了要是俄罗斯军队没能在常规作战中抵挡住来自中国的第一波钢铁洪流,那么莫斯科就有可能会考虑动用核武器来做殊死斗争。
和这份“针对中国制定出来”的核战争预案相比,俄罗斯为除中国以外的其他战争对象/假想敌制定的核战争预案就没那么客气了。《金融时报》提到,根据这份“泄露出来的机密文件”,和中国相比,俄罗斯为其他潜在敌人制定的核打击标准更为宽泛,根本就没有“要是第一波挡不住了就用核武器给你扬了”这一说,而是只要你的侵略部队,尤其是两栖登陆部队踏上了俄罗斯的领土,或者是你把保卫俄罗斯边境安全的守备部队给吞了,又或者是你即将对俄罗斯动用常规武器发起攻击了,上述三项前提条件,只要你满足其中一项,那么俄罗斯就有可能会对你发起核报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在给大家介绍《金融时报》这篇奇文的过程中,凡是提到了那份“泄露出来的俄罗斯的机密文件”的地方,都是给它打了双引号的。这个引号英国人的原文没有,是我后来加上去的。之所以加上去,是因为我觉得那份“泄露出来的俄罗斯的机密文件”听上去就不靠谱。这篇文章我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这份“机密文件”是谁泄露的?《金融时报》没说?那“这份机密文件”是怎么搞到的?《金融时报》也没说。这就导致我在浏览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全程是地铁大妈看手机的表情。

图片

图片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到了《金融时报》这儿,就成了“开局一份‘机密文件’,剩下全靠脑补瞎编”。

图片

因为《金融时报》的含糊其辞,所以很多英语读者也在评论区里对那份“泄密文件”的真实性表达了怀疑
不过哪怕咱们退一步说,就先假定《金融时报》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份所谓的“泄露出来的俄罗斯的机密文件”是真的好了,说实话,我身为一个中国人其实也没觉得心里有多大波澜。不光没有,甚至还有点想笑。因为要是按照那份所谓的“机密文件”中提到的核打击标准,和那么多国家一比,我反倒觉得俄罗斯对我们还算是照顾的了。
俄罗斯对别人都是“你敢对我有非分之想,我就敢用核弹轰你”。而到了我们这儿呢?却成了“你居然真的打我?不要再打第二次了啊,不然我就要用核弹轰你了啊”。明明就是在带节奏给中俄关系挑拨离间,可《金融时报》的这个操作我怎么看都觉得是像在给中俄反向拉CP。这家伙整的,知道的知道这是在看《金融时报》的小作文,不知道的这还以为是在看某江的耽美文呢。

图片

再退一步说,就算不扯那些有的没的,俄罗斯真有针对我们制定的核打击计划,我一样不会感到意外。不光是他们对我们,我相信我们应该也有类似的针对俄罗斯制定出来的核打击计划。像中俄这样的大国,有抱负,有实力,有主权,有潜力,还接壤,相互防着点做最坏打算是很正常的事情。亲兄弟之间尚且还得明算账,更何况是中俄这样两个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国家?大雪被同袍,春风藏霜刀。相偎在一起取暖的时候,手里头攥着的刀也不能松开。有防备是正常的,没防备才是咄咄怪事。

图片

苏联解体到现在也就30来年吧,在此之前相当漫长的一段岁月里,我们国家的核反击策略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苏联制定出来的。因为早期国力孱弱、技术落后,为了把勒紧裤腰带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氢弹扔到北边对我们虎视眈眈的苏联装甲集群的头上,我们甚至还专门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可能也是唯一一种专为执行核打击而生的强击机——强-5。
这飞机就是我江西老家的洪都厂造出来的,因为携带的燃油太少、航程太短,不够飞一个来回,所以当时计划对苏执行核打击任务的强-5飞行员都得抱着必死的决心,因为去了大概率就回不来了。强-5后来也因此被广大网友们戏称为“西伯利亚单程特快”,这话现在听着是乐子,但是这背后凝聚的全是我们当年经历的辛酸血泪。

图片

不光是强-5,咱们早年的“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很多也是瞄着苏联设计出来的。什么样的核导弹叫做好的核导弹?能打到莫斯科的就是。“东风”的重点关照对象转变成美日等国那已经是上世纪8、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
我们曾经在面对莫斯科时都一度快把心给提到嗓子眼了,莫斯科对我们心存防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是后来苏联解体了,中俄两国给彼此造成的国防压力相比冷战时期已经有了大幅减轻,但是起码的防人之心还是不能丢掉,也不可能丢掉的。中俄合作无上限,但是中俄关系可是有底线的。不光中俄关系,其实全世界那么多双边关系也是这样的,哪怕是素以“坚不可摧”“牢不可破”而著称的美英关系,美国人其实也一样没少给他们的盎撒表亲偷偷画靶子。
1930年,美国陆军曾经制定过一项代号为“红色战争计划”的绝密项目,按照该计划,美国人把他们当时潜在的战争假想敌分别标上了一种特定的颜色以示区分。美国自己是蓝色,而美国针对日本制定的战争计划代号是橙色,针对德国制定的是黑色,墨西哥是绿色,而英国则是红色。

图片

而在所有这些战争计划中,又以“红色战争计划”的规模最为庞大,除了英国这个主线任务之外,美国还把当时世界上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全都纳入到了他们“红色战争计划”的支线任务里。其中,加拿大是殷红,印度是暗红,澳大利亚是绯红,新西兰则是石榴红。
在“红色战争计划”被制定出来之后,美国陆军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还对他们进行过一次。因为“红色战争计划”的实质只不过是一个假想的战争演习计划,所以美国军方在制定它的时候也不需要总统或国会的批准。
后来由于二战的爆发,“红色战争计划”一度被束之高阁,不过这一时期的美国军方仍然选择保留了这项计划。直到1974年该计划被美国政府解密公开,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当初美国居然在算计着这么大一盘棋。
而就在美国人算计着他们的盎撒表亲的同时,他们的盎撒表亲其实也一样在算计着他们。就在“红色战争计划”问世的那个时代,也就是上世纪20年代,加拿大人也搞出了一个“一号防御计划”。“一号防御计划”没有“红色战争计划”那么复杂,唯一的假想敌就是美国。按照该计划,如果假以时日美加两国出现了战争端倪,那么加拿大方面将先下手为强,对美国北部地区发动入侵。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执行,加拿大届时还将联合英国、纽芬兰、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道瓜分美国这块大蛋糕。

图片

不过遗憾的是,到了1928年,随着一贯主张美英亲善的时任加拿大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安德鲁·麦克诺顿的上台,“一号防御计划”被迫终止,与之相关的许多机密文件也随之销毁,成为了消失在风中的历史尘埃。
无论是“红色战争计划”也好,还是“一号防御计划”也罢,这些都已经是快一个世纪前的老黄历了。就如今美英加等五眼国家那股子如胶似漆的劲儿,想必彼此之间应该再无任何戒备之心了吧?
呵呵,你要这么想那可就太天真了。2005年,美媒《华盛顿邮报》曾围绕“红色战争计划”和“一号防御计划”,出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突袭冰箱》(Raiding the Icebox)。这篇文章一上来就是一句:
“要是哪天美国入侵加拿大了,情况不会像入侵伊拉克时的那样:因为我们在入侵加拿大的时候是有备而来的,没有人会抱怨我们是一群无头苍蝇。”

图片

不仅如此,这篇文章还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调侃了美国人对于加拿大的那颗觊觎之心:
“入侵加拿大是美国的古老传统,而成功入侵加拿大则不然。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美国最终把入侵目标转移到了其他国家的身上,墨西哥、海地、尼加拉瓜、格林纳达,当然,还有伊拉克。”
“可即便如此,入侵加拿大的梦想仍然存在于美国人的心中,并偶尔会以奇怪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电影。在1995年上映的电影《加拿大培根》中,艾伦·阿尔达 (Alan Alda) 饰演的美国总统就决定通过发动美加战争的方式来刺激美国经济。这位狂人总统在片中有一句著名的战斗口号:‘赶快投降,否则我们就把多伦多夷为平地!’”
2002年,美国保守派杂志《国家评论》曾经刊载过一篇题为《轰炸加拿大:战争案例》(Bomb Canada: The Case for War)的文章。文章作者乔纳·戈德堡(Jonah Goldberg)认为,“美国应该对加拿大发动一场偷袭,最好炸毁加拿大人的一些东西,比如一座空无一人的曲棍球场。加拿大这种国家就是欠打,欠收拾。只有被美利坚的帝国主义铁拳给揍老实了,加拿大才不会把他们的钱浪费在全民医保这种无聊的事情上,而是拿出来搞国防建设。加拿大人总有一种神经质的反美主义,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简直就是一群娘炮。”

图片

不仅如此,美国还有人专门弄出了个名叫“入侵加拿大”的网站(InvadeCanada.US),上面列举了很多乍听之下甚至就连我这个中国人都觉得有那么几分歪理的所谓的战争理由:
“阿拉斯加和美国已经分隔太久了,是时候让它们再次接连起来了。”(let's make Alaska actually connected to the U.S. again)
“就是看加拿大人不爽,你们狂个锤子。”(they're just a little too proud)
“真要打起来了,加拿大人很快就会向我们致法式军礼的,毕竟他们本质上就是法国人。”(the surrender will come quickly, they're French after all)

图片

《华盛顿邮报》这篇文章里头提到的这些话,当然是以开玩笑的成分居多,但是笑意之中似乎又隐隐约约藏着一丝杀意。美国人就是美国人,即便“红色战争计划”早已作古,但是他们在算计亲兄弟和表兄弟的时候,骨子里依然还是那个美国人。
讲道理,也就是我们的媒体太老实,不然我们其实完全可以仿照《金融时报》挑拨中俄的小伎俩,给美加、美英等国的双边关系上一上眼药水的。而且我们还不用像《金融时报》那样,得拿一个虚无缥缈的所谓“俄罗斯泄密文件”来当话引,“红色战争计划”“一号防御计划”,还有《华盛顿邮报》当初列举出来的那么多例子,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
不能总是看着六子受欺负,看着胡万含血喷人,就要六子把肚子剖开以证清白啊。胡万肚子里的花花肠子那么脏,为什么就不能是六子替鹅城老百姓主持公道,要胡万把肚子剖开来给大家看看呢?总不能说只许他们带我们的节奏,不许我们揭他们的老底吧?
我知道,在经历过去年的张雪峰风波之后,现在“新闻学”这三个字在我们国内舆论场上的风评不是很好,但是有一说一,我觉得新闻学,尤其是西方的新闻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我都不说什么“用他们的新闻学来打败他们”了,至少在更先进的新闻理论问世之前,要想在舆论场上和他们稍稍过两招,学习他们的优势项依然是我们不多的捷径之一。
《九品芝麻官》里头包龙星他爹在临终之前交代他那句遗言是怎么说的来着?我觉得拿来作为本期内容的结尾也是合适的:
“坏人奸,好人要比坏人更奸。不然怎么斗得过他们?”
赞(8)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孤烟暮蝉:为了挑拨中俄关系,英国媒体真是连脸都不要了 |2024-03-05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