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猫哥:原创 | 解放战争中最精彩的心理战 |2024-03-11

今天来讲一讲平津战役,这也是我写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篇。

平津战役最大的看点不是战场上的两军厮杀,而是在战场之外的两军统帅的心理博弈,我甚至认为,平津战役是我军战史上最精彩也是最经典的一场心理战。

这场战役也是将毛泽东雄才大略的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精彩之作。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平津战役的过程。

1  匪夷所思的一字长蛇阵

1948年11月,国民党政权正处于摇摇欲坠的垮台边缘,其面临的形势十分不妙——

在东北,国民党卫立煌集团已经全军覆没;

在中原淮海战场,黄百韬兵团陷入华野的重围,徐州剿总的后路宿县也被中野攻占,徐州剿总国民党重兵集团态势十分不利;

在山西,阎锡山连战连败,只能困守最后的太原孤城。

华北剿总傅作义所控制的平津地区,虽然还暂时维持着平静的状态,但这也只是暴风雨前夕的平静而已。

最不可思议的是华北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60万华北剿总所部国民党军队沿着绥远、张家口、北平(北京)、天津、津沽等城市摆下一个长达500公里的长蛇阵

图片华北剿总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

在这条长蛇阵的北面,是东野百万大军随时可能入关(山海关、长城);

在这条长蛇阵的南面,有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20万兵力(主要集中在石家庄)随时可能袭击其腹背。

从军事层面上看,华北剿总摆下的这个长蛇阵是一个最糟糕的阵线——

国民党重兵都集中在几个孤立的城市,不但阵线没有纵深配置,而且相互联系的交通线随时可能被解放军切断。

也就是说,一旦东野汇合华北野对长蛇阵展开攻击,届时华北国民党所部将很容易陷入被各个击破的状态。

现在问题来了。

为什么华北国民党军队会摆下如此差劲的阵线?

是华北剿总统帅的无能吗?

恰恰相反!

当时的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是国民党军队系统内战区级别军事素养最高、战绩也最好的将领!

在1946年蒋介石发起内战之初,傅作义统辖的十三战区不过拥有绥远地区一块巴掌大的地盘,为啥到1948年傅作义能成为统辖整个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最高将领?

靠战绩!

傅作义是靠着实打实的战绩才一步步爬上华北剿总总司令的宝座的。

1946年,在大同集宁战役与张家口战役中,傅作义靠着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及优秀的战场调度能力,竟然以少胜多,以区区几万傅系部队,在部分国民党中央军的配合下,击败了华北20万解放军,不但重创我军,还攻占张家口,把华北解放区割裂成态势恶劣的两块。

后来,在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司令期间,傅作义所部与我军作战依然是胜多败少,是各个战区中战绩最好的将领

华北野战军在华北地区两次较大胜利——一次是清风店战役,一次是解放石家庄战役,对阵的都不是傅系军队,也不是傅作义指挥。

直到1948年11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已经逆转的情况下,各个地区解放军都纷纷发起反攻作战,连陕北的西北野战军也收复了延安,将胡宗南所部基本赶出陕北解放区。

但是全国只有华北地区是个例外——

当时华北野战军不但无力在华北核心地区发起反攻,甚至如果华北剿总国民党军队南撤,华北野战军也没有实力去阻止。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既然傅作义是一位军事素养极高的将领,那么他为啥在平津战役前却摆下了一个几乎必败的一字长蛇阵呢?

两个原因。

一个是对东野入关的时间与实力出现了误判;

一个是自己心态也出了问题。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2  蒋介石与傅作义的误判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国民党军队全军覆灭。

那么,东野百万大军何时入关就成为决定华北国民党军队命运的关键。

11月4日,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讨华北作战方针(必须注意到,这时徐州一带的国民党军已处于极其不利的战场态势,为此搞得蒋介石焦头烂额)。

经过一番密谋与分析,蒋介石与傅作义对东野入关做出这样的判断——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至少要经过3个月至半年的休整才能恢复战力,“目前华北不至受到威胁”。

东野即使入关,前期也最多只能出动50—60万军队。

后来的历史证明,蒋介石与傅作义的这两个判断都出现了重大误判。

图片蒋介石与傅作义(来源:新浪网)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蒋介石与傅作义的分析与判断究竟在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3  逆天的动员能力

第一个就是东野需要3—6个月修整。

正常情况下,这个判断不算离谱。

打仗就是打后勤。

在辽沈战役中,东野动员了百万大军参战,前后作战近2个月,消耗的物资是非常惊人的。

也就是说,东野如果要继续集结主力南下攻击华北的话,就必须再动员筹措一批巨大的粮食、弹药等各种物资。

按照蒋介石与傅作义的推算,东野要动员筹措能够支撑几十万大军在华北打一场大战役的物资,至少也需要3—6个月的时间。

但是,蒋介石与傅作义还是低估了中共在紧急状态下的动员潜力。

1948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给东野的电文中提出——

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东野修整1—1.5月,大致在1949年1—2月南下华北,协同华北野战军歼灭华北剿总的国民党军队。

但是半个月之后,由于全国形势的剧烈变化——包括国民党金圆券币制改革失败,国统区经济崩溃;在淮海战场我军也胜利在望。

在这种情况下,华北国民党军队南逃可能性大增。

所以,11月18日,毛泽东就果断改变主意,明确电令林罗刘——

“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两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前进。”

毛泽东下个命令就要求东野在几乎没有修整的情况下提前入关,那么后勤与物资筹措怎么办?

虽然时间紧迫,但是中共基层组织在这个关头表现出了惊人的动员能力。

首先是在华北解放区进行紧急动员筹措物资,从1948年10月—12月,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华北解放区包括冀东、冀中、北岳等各区筹措了数量惊人的物资。

以冀东为例,虽然当时该地区遭遇天灾而歉收,但是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

冀东人民筹集军粮1.3亿斤、豆油40万公斤、食盐50 万公斤,猪2万头,马料2500万公斤,马草3000万公斤,有力保障了前线的供给。

也就是说,在华北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东野根本就不需要在东北筹措粮食物资,然后千里迢迢运到华北,部队只需要轻装南下,到华北就可以解决粮食与物资供应。

华北解放区可以供应粮食物资,但是却无法供应可以支撑东野百万大军作战的军火,军火还得从东北运输到华北。

但是东野与其他地区解放军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一只特殊建制的部队——铁道兵纵队。

图片铁道兵纵队(来源:新浪网)

铁道兵纵队的主要工作就是架桥修路(铁路),用铁路线为东野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援。

有铁路线保障比起动用原始的人力运输,其效率不知道要高多少倍!

为了保障平津战役的作战需要,东野铁道兵纵队奉命抢修了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北宁铁路线,以及沿途的桥梁,得到沿途民众得到大力支持(共有3.1万人次支援东野铁道兵纵队,运送物资900多车)。

到1949年1月3日,连山海关到河北滦县的100多公里的铁路线也实现了全线通车,平津战役期间,铁路线为前线运送了24万吨军火物资,有力保障了前线军火供应。

在铁路线没有覆盖(或者暂时没有通车)的地区就动员民众运输——

东野南下入关动员15万民夫随行运送物资,到了华北后,华北解放区又动员了15万民夫随军运输,整个平津战役期间为解放军提供后勤保障的民工达到130万人次。

按:以上数据来源于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张艳萍文章《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

所以,东野为啥能在几乎不修整的情况下迅速提前入关呢?

说白一点就是粮食物资靠华北解放区供给,军火靠铁路线+民夫运输。

能做到这两点,都是靠着中共基层组织的强大动员能力与组织能力

按:我们的对手在关键时刻总是低估中共基层组织强大的组织能力与动员能力,在平津战役前是如此,在武汉爆发新冠疫情之后也是如此。

当时武汉1000万人口因为春节因素有500万人扩散到全国各地,所以当时全世界都认为新冠疫情在中国全面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结果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基层组织全面动员,十四亿国民如臂使指,在西方媒体冷嘲热讽幸灾乐祸的声音中我们只用了一个月就扑灭了疫情

4  做俘虏的思想工作

下面,我们来看看蒋介石与傅作义的第二个判断——

东野即使入关,前期也最多只能出动50—60万军队。

这个判断在正常情况下也不算有错。

东野号称百万大军,其实野战军主力只有70万,其余30万都是地方部队——地方部队是很难离开本乡本土到外地去作战的。

辽沈战役歼灭东北国民党军队50万,东野自身作战伤亡有8万,考虑到还有大量非战斗减员(各种伤病),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东野野战军主力其实已经不足60万。

虽然,理论上东野抓了30万东北国民党军队俘虏,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要将俘虏转化为解放军战士还需要时间来消化。

仓促之间直接将俘虏编入部队是不可能形成战斗力的,历朝历代军队都是这个规律。

这就是蒋介石与傅作义判断东野即使入关,前期也最多只能出动50—60万军队的依据。

但是中共却是最善于完成不可能任务的魔术师!

在解放战争后期,首先是西野发明了一种“诉苦运动”,这种诉苦以及三查运动被毛泽东亲自命名为新式整军运动,并且将这个新式整军运动推广到全军。

这个诉苦运动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

它可以在一夜之间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迅速转化为坚定的解放军战士!

所谓的诉苦运动大致就是这样的模式——

首先安排一个战士在俘虏中讲解自己的遭遇,旧社会被地主被乡绅剥削与压迫,各种悲惨的生活,然后就是人民解放军来了,分田分地土改,自己的家人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变化。

这种诉苦会效果极佳

在民国时期,老百姓的苦难是一种普遍现象,台上有人讲自己过去的悲惨生活,下面的俘虏就能迅速引起广泛的共鸣。

一场诉苦会最初是党组织安排人上去讲,后面就是俘虏们自发上去讲,讲的人泪流满面,下面听的人哭成一片。

图片解放战争诉苦大会(来源:新浪网)

一场诉求会下来,俘虏们的思想都出现翻天覆地的转变,每个人都坚定地认同了解放军就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解放军就是为穷苦人打天下。

然后这些战技娴熟的俘虏加入解放军之后效果极好,连新兵军事训练都省下了,立刻就成为了坚定的解放军战士。

在解放战争以及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我军响当当的战斗英雄其实就是国民党俘虏出身。

比如邱少云烈士在成为解放军战士之前就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士兵,后来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下,邱少云成为了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英雄典范,成为了我军特等功获得者,也是感动中国100人之一

所以,在辽沈战役之后,东野主力虽然锐减为60万以下,但是不到一个月之后,通过大量转化国民党军俘虏,秘密入关时却奇迹般的变成了80余万大军!当真是兵强马壮锐不可当!

以上就是蒋介石与傅作义对东野误判的分析,如果要较真说蒋、傅分析能力太差也有点冤枉。

其实就是中共组织的动员能力太逆天了,已经超越了正常思维能够理解的范畴。

当然,东野紧急动员以及提前入关也给自身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些麻烦对后续的战役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来谈。

5  首鼠两端的傅作义

下面再说说傅作义的心态。

辽沈战役结束之后,站在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的立场,遇到了一个最为糟糕的战略局面——

东北已经全部丢掉,东野随时可能入关;

在中原,淮海战役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黄维兵团被围,徐州剿总虽然还有3个兵团,但是已经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总而言之,华北剿总南北两个方向的军事形势都非常不利。

所以,华北国军最好的策略就是撤退。

但是,傅作义很不甘心

自己从绥远起家,靠着战功一步步坐上华北剿总司令长官的位置,对阵华北野战军战绩不凡,基本把华北野战军驱逐出平津地区,只能在山西、察南、绥东等偏远地带活动。

虽说形势逼人,但是一枪不放就放弃富庶的平津地区实在是难以甘心。

另外,撤退也有个方向问题。

向南撤是蒋介石的愿望——

不管是加入淮海战场或是直接海运到江南,国民党都将增加一只可靠的精锐力量。

但是丢弃地盘到江南去仰人鼻息,与待在华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傅作义怀疑自己的部队到了南方,很可能会被蒋一口吞掉。

这条路不到万不得已,傅作义是不会走的。

由于这种两难的复杂心态,加上对东野入关时间与实力的误判,傅作义最后还是说服了蒋介石留在平津地区观望形势。

于是,蒋介石与傅作义对于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制定了16字方针——

“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

蒋介石将东北被我军歼灭的6个军番号全给了傅作义,让傅作义在华北扩充实力,这让傅作义又有了侥幸心理。

东野即使入关,据傅判断大致在50万—60万左右,华北解放军大约有20万,这样解放军实力大致就是80万

华北剿总正规军加地方部队大约有60万,虽然兵力略少,但是依托北平、天津、塘沽等几个重要大城市,以及内线作战的便利,加上扩充的后备兵源支撑,只要华野不北上,傅作义颇有信心在平津地区与解放军打一场攻防战。

但是傅作义也清楚,即使平津打成胶着,只要华野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北上参战是肯定的。

所以,准备打一打的同时,傅作义又不得不做好撤退的准备。

大军作战最忌统帅首鼠两端,这样简单的道理傅不会不明白。

但是,由于南北两方的军事压力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复杂因素让傅作义摆下了一个军事上最不利的阵型。

如果要打——

国军就应该围绕平津地区构筑环形防御圈,部队梯次布防,外线以少数部队坚守若干要点,主力集结于内线,以内线防御态势抗击解放军的攻击并伺机反击。

如果要撤——

就应该明确撤退方向。

比如,向南撤——就应该以天津港为核心,构造环形防御圈,掩护部队、机关、物资从天津逐步撤走;

比如,向西撤——就应该放弃平津,部队向西收缩,部队逐次抵抗以空间换时间,拉长解放军的补给线,寻机反击。

不管打还是撤,大军统帅至少要有个基本目标方向,部队才能按照这个方向设计防御或者作战计划。

而傅作义既想打又想撤,撤还要分成2个方向——傅系向西撤(绥远方向),蒋系向东撤(天津港方向)。

为了照顾这三个,你没看错,是三个目标!华北剿总最后就摆出了一个长蛇阵——

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

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

整个战线长达500公里,而且没有任何纵深!

这样一个长蛇阵除了被动挨打,简直没有第二个作用。

国军最善战最有头脑的将领,摆出了最不利于作战最容易崩溃的阵型——除了国民党气数已尽,找不到第二个理由来解释。

傅作义这种犹豫不定的心态,毛泽东自然是洞若观火,整个平津战役其实就是毛泽东抓住傅作义这种心态做的一篇大文章。

整个平津战役从心理战的角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让傅作义“留”(不能跑);

第二个阶段就是让傅作义“降”(减少我军以及北平城市的损失)。

这两个阶段都非常精彩,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6  让傅作义“留下来”

让傅作义留在平津地区观望,给东野入关争取时间。

首先从战略层面就要给傅作义制造一个暂时“安全”的错觉,为此毛泽东进行大手笔布局。

——命令山西徐向前所部暂时不攻打太原,为国民党在山西“保留”一个城市据点。

——命令淮海战场华野包围杜聿明所部之后,围而不打,让傅作义放心华野至少短期之内还无力北上。

——命令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撤销对绥远的攻击计划,这是傅作义的老巢,如果华北野战军端掉傅作义这个后路,傅作义就会将平张线傅系兵力向平津地区收缩,甚至可能作出南撤的决定。

这一番战略布局效果极佳,让傅作义如同温水煮青蛙的那只青蛙,安心的待在北平里,主要精力都花在如何迅速扩军的工作上。

毛泽东在这番战略布局之后曾经有个判断——

“蒋、傅对我军积极性总是估计不足”

这个判断很快就得到印证。

11月23日,东野开始从冷口、喜峰口及山海关北部的山区隐蔽入关。

但百万大军过境,长时间保密谈何容易!果然,九纵在经过冷口时遭到敌机轰炸,大军进关已无密可保。

图片

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来源:新浪网)

驻山海关和秦皇岛的敌人吓坏了,来不及抵抗,当日便乘船逃往天津。

11月27日,中共秦榆工委的工作人员迅速接收了山海关和秦皇岛,29日,驻滦县的国民党军队炸毁滦河新旧两座大桥后仓皇弃城西撤。

作为国民党华北方面最高军事长官,傅作义对以上情况不会没有掌握,但事实是他根本就没有重视

然后就是平津战役最精彩的布局——

汉风网网站提示:
经过两天的测试与系统重构,我们的支付问题已经解决,请老友们放心支付。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8)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猫哥:原创 | 解放战争中最精彩的心理战 |2024-03-11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