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懂中国。
不光是西方人、主流经济学家不懂中国,连我们自己的很多人,也未必懂。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你思路清晰,仅从对手态度看,其实就能看出端倪。
西方专业唱衰中国经济几十年,我们还好好的,如果这很远很模糊,三年前西方怎么宣传俄罗斯必败,怎么扔金融核弹,现在又是什么情况,一对比就知晓。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遇到具体情况,需要对一件新发生事情的解读时,思维都会不停的重置,不断地怀疑自己,逻辑链条乱七八糟。
雾霾时的柴静是这样,孟被加拿大扣押时是这样,不提碳排放了是这样,穆迪降低万科评级时又是这样。
我们的叙事体系并不牢固,我们很多人的信念并不坚定,所以才会总是摇摆。
我们宁可相信一个经济发展可能负的日本,因为羡慕它的股市突破新高,虽然背后的资本游戏逻辑完全站不住脚。
当下并不是一个理性的世界,大国博弈下的各种光怪陆离,混乱的局势是对认知的巨大考验。
SEC收编比特币,是因为它想多给美元一个锚定,庞氏骗局需要新的支撑理由。
AI,则是美元重置庞氏债务的救命稻草。
看了郑永年写的《乱世的未来》,想起这些年他写的文章,感觉他也不是很懂中国。
中国并不是一个一定必须要靠某种创新来维持某种霸权的国家,相反,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就是隐忍发展的角色,直到藏不住从树后面站出来的时候,全世界才发现,哎呀,好可怕。
我们就像马拉松第一集团的陪跑者,一直到中后段,才慢慢拉开身位。
很多人担心AI领域我们对美国再难望其项背,可是,对比欧洲,不知不觉才发现,中国在一些领域和美国组成了top2,并且,在应用场景、电力、算力等领域,甩其他跟跑者很远。
我们的确没那么厉害,但却完全不至于到让人失望的地步。
如果你听信被操控舆论的宣传,自然第一反应是run。
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它的每一次高高跃起,基本都建立在危机的倒逼之下。
中国的潜力,常常是被封印的状态。
就像缠在腿上的沙包,就像没被打通任督二脉的习武之人。
这沙包,未必是自己缠上,像日本那样故意隐藏野心用的。而是发展中的积弊,各种利益交错,被渗透被忽悠,不到那个时候,不想去碰它。
可如果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上下同欲,封印就必须解开。
今天听到一位前辈讲从公房到商品房解放生产力要素的分析,然后说到中国广袤土地上沉淀的大量基建资产、农村没有盘活和闲置的土地,以及世界上最大最有价值的数据应用场景。
必要的时候,有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人民币的锚,都会释放无尽的潜力。
而美元,现在已经没谱了。
只是没到那个份上,没有人去动它。
等到动的时候,也是刀刃向内,必定旧有利益板块被打破的时候。
新质生产力不是虚幻的概念,而是真正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广州、深圳等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
很好理解,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不像谷歌、马斯克那些去搞些有情怀的投资,大量的投入在短期看不到收益的项目,除了文化因素,还有一个原因:
因为钱太好赚了。
根本用不着费多大脑子,就能捞金。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中国发展历史有,上世纪的美国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欧洲的钱好赚的很,少有美国公司想要创新。
但是,如果面临生存压力,它们就不得不去想办法。
而只要国家指挥棒扶持哪些领域,哪些就能在很短时间产生效果。
最明显的,除了北方的蓝天治理,就是新能源车。
新能源车才几年,欧洲和美国就要开始围剿了,它们所有的碳排放目标都实行不了,也不提了。
目前地球上的科技,其实都不是降维的存在,人类没有跨越式进步已经很多年了。
中国都能赶上,只要假以时日。
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封印,要别人逼着解,自己不去弄。
如果没有特朗普,我们到现在28纳米的芯片都没有。
如果没有欧美的挤压,我们的导弹还在用GPS而不是北斗。
过去可能大家记得不清楚,那时的封锁和物质条件与现在比,不是同一个级别。
因此,其实,如果美国越着急,就越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