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美国军工复合体巨头–波音公司一直在整大活,波音飞机在航空界几乎就是质量事故和管理混乱的代名词。
有的老波音人对自己公司的问题痛心疾首,约翰·巴尼特就是其中一位。
为了拯救波音,他甚至不惜与老东家对簿公堂。
但就在他正式宣誓作证,并准备在3月9日出庭时,却“及时”地死去了,终于62年。
约翰·巴尼特在波音工作32年,2010年起,他在波音北查尔斯顿工厂负责把关787 “梦想飞机”的质量问题,2017年,他因健康原因退休。
巴尼特就是那种认死理的技术人员(质量经理),他要将波音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诉诸司法。
但代价是什么?生命!
据福克斯新闻、BBC、《每日邮报》等媒体报道,9日当天上午10点,他准备与两位律师(他的律师与波音辩护律师)进行再次会谈,出庭作证。
但律师打不通巴尼特电话,他的律师诺尔斯说:“他们在他的车里发现了他的尸体,据称是他自己开的枪。”
查尔斯顿县验尸官周一向BBC证实了他的死亡。
但几乎没有一个网友相信巴尼特是死于自杀,BBC这则新闻下的数千条评论大多数都认为他是被谋杀的。
当地警方今天进一步消息称,巴尼特的车在酒店停车场,“右侧太阳穴附近有枪伤,右手食指仍扣在扳机上”,他旁边座位上有一张纸条,内容暂未公布。
但他的律师表示,没有迹象表明巴尼特会自杀。查尔斯顿警方需要全面、准确地调查此事,并告诉公众他们的发现。不能放过任何细节。
从出事那天到现在,律师诺尔斯就根本不相信他会自杀,一直在暗示警方应当从谋杀方向进行调查。
巴尼特上周正在全力忙于应询,7日,他接受了波音公司辩护律师长达7个小时的询问,8日,他又与自己的律师会谈,9日准备出庭。然而,他在8日深夜到自己车上对着自己脑袋来了一枪。
他的“自杀”显得太过突然,也太过戏剧化。
熟悉巴尼特的人说他平时没有带枪的习惯,那么,他带枪到酒店干什么,防身吗?
这只是疑点之一,另外,他为什么要跑到车上去自杀?
或许,他的死就是剧本里的一个环节,接下来某些人再把舆论搞混,把警方搞定(做出自杀结论)
谋杀他的势力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切,就像爱泼斯坦在牢房中上吊“自杀”一样。
巴尼特的证词对波音极为不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波音是最希望巴尼特闭嘴的一方,而死人是永远不会开口说话的。
在法院审理前,大反派千方百计要谋杀证人灭口,而证人的保镖勇敢地打败了刺客。这样的剧情在警匪片里经常出现,最终大反派受到了严惩,正义得到了伸张。
但在美国现实社会当中,大反派却永远是胜利的一方。
就算巴尼特有保镖又如何?无非是多死几个人罢了。
这不是电影,但比电影更“刺激”。
巴尼特跟波音比起来算得了什么?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他将很快地从西方媒体中消失。
如果让他活着,那才是大问题。
然而,巴尼特被“自杀”,波音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看看今年波音出的事故:
1月5日,阿拉斯加航空一架737MAX9客机在飞行高度超过4800米后发生门塞爆裂,机身上出现一个大洞,幸运的是飞机成功迫降在波特兰国际机场。全美171架波音737Max9停飞。
1月19日,一架747-8货机在迈阿密上空引擎起火,这款飞机和737MAX系列一样,也是老飞机打补丁。
2月4日,波音公司供应商SpiritAero Systems在一些机身上发现了两个钻错的孔,大约50架737MAX飞机返工。
3月11日,拉塔姆航空公司一架从澳大利亚悉尼飞往新西兰奥克兰的波音787-9客机在飞行途中“剧烈俯冲”几秒钟,导致乘客撞上机舱顶,造成至少50人受伤。
同一天,美联航一架波音777-300航班从澳大利亚悉尼飞往旧金山 ,飞机刚起飞,就有油从起落架流出,飞机紧急返回。
另外,在3月份波音客机还发生了引擎起火、轮胎脱落、滑出跑道在内的3起事故。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早就有人提出过,巴尼特只是其中最执着,最难缠的一个技术人员。
波音高层为什么不接受这些要求改进的建议?
因为波音公司的经营理念早已改变。
波音这家百年老店起家时,它是以保障质量和安全飞行为根本宗旨的,高管基本上都出身自工程师或技术人员。
但1997年与麦道公司合并后,波音的根本宗旨就变成了获取利润,确保投资人利益。
它的高管也进行了洗牌,改用商业经营管理人才,连印度人都有,一家以工业实体为主的美国特大企业转型为金融导向企业。
为了远离工程师的锱铢必计,于是波音总部从西雅图搬到了芝加哥。
这样,工程师团队和企业管理层之间间隔2600公里,有关制造飞机的安全议题,被挡在了芝加哥之外,决策者就不必被工程师所打扰。
波音高层可谓机关算尽,因为一旦发生事故,芝加哥的决策者可以用不知情为由规避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法律责任。
为了提高投资人的分红,波音全力压缩成本。
而巴尼特指出波音公司在飞机上偷工减料以及“故意安装不合格部件”的问题,恰恰是需要增加成本的问题。
同时,波音迷上了外包,从787项目之后,波音公司除了装配和集成,其他工作全都交给供应商,波音高层称之为:全球风险合作下的供应商管理。
外包外包再外包,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最为推崇的企业经营方式,从里根时代就已经开始。
比如,耐克在美国就剩下品牌维护与款式设计部门,而制造运动鞋的实际工作则外包到了东亚和东南亚。
这样做只有一个结局:美国制造业空心化。
波音投资人尝到了外包的甜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当波音安全质量开始下降时,空难必将来临。
2018年10月29日,印尼狮子航空的波音737MAX8飞机发生空难,189人丧生;
2019年3月10日,埃塞尔比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37MAX8再次坠毁,157人无一生还……
但波音会因此而增加安全质量方面的投入吗?不可能,他们不在乎空难,只在乎利润。
至于法律责任,他们有最好的律师天团,以及领波音“工资”的议员和政客。
最让波音放心的是,它仍有机会将“危险机型”卖出去,因为有美国政府在为它们帮忙,以政治力量逼迫别人采购。
2022年4月,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带团窜访台湾,向蔡英文当局强硬推销波音787客机。
蔡英文欲拒还迎,开始不承认。
但到了9月30日,中国台湾“中华航空”(“华航”)召开临时董事会宣布,决定向波音采购16架787-9客机,总金额46.08亿美元。
而格雷厄姆就是领波音“工资”的国会领袖。
美国政客在其它地区和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逼迫手段,所以,波音“危险机型”为什么要花血本改进?反正有人接盘。
至于人命,它们在乎过吗?
2019年,埃塞尔比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37MAX8坠毁后,如果不是中国带着停飞该机型。
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意大利、科威特、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来西亚、马耳他、荷兰、新西兰、挪威、阿曼、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阿联酋…等国,有几个敢对737MAX说“不”!
但波音仍然将希望寄托在美国的政治实力上,而不是自己的安全质量上,它痛恨一切此类要求。
巴尼特对波音的要求高吗?他只不要是要求波音公司按照技术标准、施工标准、安全标准去制造每一架飞机。
然而对波音来说,这将意味着投资人和高层拿不到分红,因为将“危险机型”报废,重新制造符合飞行安全标准的飞机,波音将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
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波音恨不得新款飞机试飞三个月就投入市场,而不是正常三年、五年,它怎么可能接受巴尼特的建议?
从整个美国制造业来看,像飞机生产这种工作,在美国也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劳动力,因为既不需要“精英”,又不能让无专业技术的普通人来干。
而且为了“政治正确”,波音还招收了来自非洲和拉美的大量非法移民,还有LGBT,甚至巴尼特所在的查尔斯顿市飞机部件生产车间里可以买到毒品,也可以吸了毒再工作。
问题是波音不是耐克,不是可口可乐,它这是在拿人命开玩笑。
但这些问题波音已经无法解决,这是整个国家的混乱造成的。
既然巴尼特没完没了地“缠着”波音安全问题,那就解决巴尼特这个问题。
让一个老员工永远闭嘴,成本很低,大不了给杀手多付点钱,给警察和政客多打点一些。但这样下去,波音也快到头了。
波音飞机的裂缝,就是波音公司的裂缝,波音公司的裂缝就是美国的裂缝。
解体是早晚的事,只是不知道要死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