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4年,清朝光绪三十年,与今年正好相隔整整一百二十年,也就是两甲子之数,所以这一年的干支纪年跟今年一样,同样是甲辰龙年。只是呢,这个甲辰龙年清朝的状态不是太好,除了朝局风雨飘摇,天下动荡不安之外,日俄战争也是在这一年爆发的,俩强盗在清朝的龙兴之地打的是惨烈无比…不过这些事情对于当时清朝的实际掌控者慈禧太后来说都不重要、更不打紧,因为还是在这一年,正好是慈禧太后七十岁的生辰。在老太太看来,再大的事都没有它过大寿重要,所以下令务必大操大办,不然就是跟十年前一样,“今日令吾一时不欢者,吾亦令彼终身不欢。”还记得章太炎写的那副有名的“祝寿联”么?就是在这一年写的…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慈禧太后知不知道这幅“祝寿联”我们不清楚,但七十岁的寿辰那必须好好操办,不过呢,慈禧太后也考虑到“普天同庆”和“收拢人心”的需要,于是在操办寿辰的同时,下令开甲辰恩科,为朝廷网罗一些人才来。只是,孰能料想,这场甲辰恩科,竟是千年科举制的终章…
所谓恩科,是指在科举制中于正科之外皇帝特恩开科取士,也可以理解为额外加试一场。最早的恩科是北宋年间开始的,后来明清时期都有样学样,但实话说,明朝的恩科开的非常少,不像清朝,皇帝动辄就要开回恩科,以示怀柔之意。当然,这里面的内在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今天也不展开去讲,回头有时间了可以细细解析,主要想跟大家聊的是,最为千年以来科举制的最后一场收尾考试,甲辰恩科到底都考了些什么内容。1904年初,在慈禧太后宣布要开甲辰恩科之后,下面的朝臣虽然没啥意见,却也犯起了难,因为连年战乱的原因,京城连像样的考试场所都提供不了,而如果现修的话,以清朝当时的工作效率,可能等到慈禧太后过完生日也未必修的出来,更别说这其中的耗费是个天文数字了。有限的银子要给慈禧太后过寿辰,而京城又没有适合考试的地方,同时天下各州府离京城又不算近,毕竟当时交通条件有限。那怎么解决这个近乎无解的问题呢?当然有解决的办法…臣工一番商议后,建议此次恩科的考试分两地举行,会试放在开封,而殿试仍在京城。
开封这个地方,不论是天平天国运动还是列强屡次入侵,都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和影响,所以贡院等考场设施是比较完备的。而且开封居天下之中,各地赶考的士子去开封考试能够大大缩短赶考路途,在开封考完试后,选拔出的贡生能够直接一起赶赴京城参加殿试,又省了不少事儿,故而最后定下了这个开封会试、京城殿试的办法。可能跟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会试并不是一道题一张卷子,而是连考三场,共有十多道题目。所以甲辰恩科的会试也是一样,一共考三场,总共有十三道题目之多…通俗的说,就是连写十三篇作文…甲辰恩科会试的头一场考的是史论,所谓史论,就是写上五篇历史论文。试卷上有五个关于历史方面的题材,其中包含春秋战国、三国以及北宋、南宋的历史时期,这些题目大多与历史典故有关。题目分别是: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大家是不是看着都感到头大?在此呢,咱们挨个进行分析。头一题中所谓“外重内轻”、“外轻内重”,其实是指朝廷是否强调朝廷话事,周朝和唐朝都设立藩镇,朝廷话事衰微,而秦朝则是强调朝廷话事。这个题目就是让考生分析,朝廷话事的重要性以及朝廷是否应当进行朝廷话事,考的呢,就是一个政治上的立场问题。要知道,到了1904年,像袁世凯这样的军阀在清朝不能说是遍地皆是吧,但地方督抚也大多对清朝阳奉阴违,所以这一题就是看哪些考生在政治立场上更加可靠,同时筛掉有进步思想的考生。而第二题里提到的贾谊主张用和亲和收买的手段来避免战争、寻求和平,而班固却看不起他这样的观点。这还是考立场问题…我们都知道,近代以来,清朝连续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道题呢,就是给考生们洗思想,看有多少愚忠于清朝的士子,明白了吧?第三题说的就是变法了,戊戌变法于6年前就失败了,不过这在当时还是敏感话题。诸葛亮入川实行严刑峻法,但他只是为了让社会安定,到了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因为有很多阻力,便不得不讳称变法二字。这道题的焦点,也就是面对国家萎靡不振的情形,要不要用“变法”这个猛药?第四题是个典故,唐德宗年间,皇帝身体不好,裴度就上了道奏折,说能不能让四方贤才和大臣们直接到宰相府讨论国事。这里谈的是如何举贤,国君和宰相应该如何分权的问题。第五题就是外交问题了,北宋与金国结盟,想打垮辽国拿回燕赵之地,后来南宋又与元联合攻打金国,都没有得到好结果。那么,应当如何远交近攻?为了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这五道题啊,看似考的是典故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但归根结底考的还是政治立场问题,就看考生能不能体悟朝廷的意思,在表达忠诚的同时站对位置了。
接着就是会试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这里同样是五道题: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一场考的是考生对大政方针的理解与建议,和现在考公中的申论很像,同样是写议论文的考察形式。
其中头一题看起来特别冗长,关键是想考察考生对于“发展教育”还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倾向,深入考的是考生对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把握,在论证方面,则要求考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第二题表达的是清朝的困惑,为什么那些列强把我们打败了,却不要我们割让土地,只要求通商?不占土地究竟能获得什么利益?当时的传统思维就是攒钱,买地,当地主,收地租,但外国的玩法却不这样,靠着商品的流通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第三题考的是聘用外国专家和学者的问题,日本利用外国学者实现了自强,进行了明治维新,而埃及则因为吸收外国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主权,到底该怎么做,让考生提出建议。第四题开始关注农业问题,应该如何实行农业政策?其实考题里就说清楚了,设立农业学堂,翻译西方农书,善用资本和人力。第五题关注海外侨民问题,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大量华人受到打击,那么应该如何援引国际法,保护我国的侨民呢?这些问题,即便放到今天,也值得我们去思考,所以会试的试题出的确实不是一般的难…
会试第三场则考的是传统的四书五经,一共有三道题: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这第三场考的就是我们在书上看到被无数学子批驳的八股文,像这样的八股文考试已经延续了数百年,考来考去无非是那几本圣人经典,但既要尊重经典,又要推陈出新,这就十分考察考生对于文史知识的掌握,以及更多独立的思考。头一题出自《大学》,暗含中国传统的礼教治国的观点和教化之道的含义,第二题出自《中庸》,说的是为人处世,始终要有自己坚持的原则,不偏不倚,其中“中立”二字,暗含当时中国的外交态度。第三题出自《周易》,原本是讲中国最早的集市,这里其实是让考生阐述商品的流通之道。经过激烈的角逐,开封会试最终选拔出了273名贡生,这273名贡生在朝廷的保护下,北上京城参加殿试,以决出最后的名次。我们常说的金榜题名,其实讲的是殿试这一关,虽说能够成为贡生,也就是贡士,基本上一个进士出身的功名肯定是到手了,但三鼎甲的荣耀以及金殿传胪、夸马游街的体面,谁又不想争夺呢?所以说,会试是筛选,属于淘汰赛,而殿试是排名,那是排位赛…不过,花落谁家,还要看殿试的发挥。
1904年7月4日,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参加了由皇帝主考的殿试。是的,哪怕光绪皇帝已经被囚禁瀛台多年,但是像殿试这样的大事,还是会把它送到宫里,像个吉祥物一样坐在宝座上,全程参与了殿试。殿试同样不止一道题,而是四道题: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这四道题,其实是四个问题,首先是求贤,新设的部门需要很多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如何养成?然后是兵制,汉唐以来各朝实行的兵制各不相同,各有利弊,但是现在国外的士大夫也都习武,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像那样培养尚武的风气?第三题就是财政问题了,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桑弘羊这样的理财专家,这些理财专家的方法和现今外国采用的“预算”办法,有何异同?最后的问题是,现今有那么多西洋的“邪慝”思想在国内流传,怎么能正本清源,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这四个问题,看起来是光绪皇帝的提问,但事实上都是来自慈禧太后的授意,也就是说,这四个问题其实是慈禧太后想问的问题。殿试于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五放榜,来自直隶河间府的刘春霖成为甲辰恩科的状元,也是整个中国科举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状元,他工于书法,尤擅小楷,不仅对答如流,而且立意鲜明,所以慈禧太后最终钦点了他为状元。来自广东清远的朱汝珍为榜眼,来自广东番禺的商衍鎏为探花,他们三人便是一千多年科举历史上最后一届三鼎甲,也为科举制拉下了帷幕。
公元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会同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煊与端方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慈禧太后接受了这一意见,并发布谕旨,宣布从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彻底废除了科举制,而这也使得甲辰恩科成为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最后,再回味下这些考题,若是大家来应试作答,不知能答出何意呢?所以说啊,科举制固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是真的难,等闲人别说对答如流了,就是对答得体都困难,更别说还全是毛笔手写,像我这一手烂字,就是穿越回去也进不了考场啊…因此,还是新时代好,至少考试不用写毛笔字了…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