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温伯凌:国家的兴衰,早已埋下伏笔|2024-04-09

1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君以此始,亦必以终”,指的是国家或个人的成功经验,极有可能成为其衰败的客观因素。
春秋时期晋国的“曲沃代翼”,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晋国始祖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周成王时期,周公旦出兵诛灭唐国,便把唐国故地封给唐叔虞,唐叔虞薨逝以后,其子即位,改唐为晋,晋国正式出现在史册里。

《史记·晋世家》里写道:“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从这条史料来看,晋国位于山西南部、汾河以东,大致是现在山西临汾、运城和长治、晋城的交界地区。

周朝把唐叔虞封在这里,是有深意的。

周朝定都陕西关中的镐京,镐京的门户要地,又是山西西南的汾河流域,而汾河流域遍布戎狄部族,那么周朝分封晋国的目的便是,坚守汾河流域,拱卫镐京,并消灭戎狄部族,开疆拓土。

于是呢,周朝给晋国下了一条训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戎狄部族的战争胜败,直接影响到晋国的国运,甚至是一种政治正确。

周宣王时期,晋穆侯追随王师讨伐条戎、奔戎,结果大败而回,晋穆侯非常不满,回到国都以后,恰逢嫡长子诞生,晋穆侯便取名为“仇”,给人一种铭记战败教训、日后必定复仇的感觉。

三年以后,晋穆侯讨伐千亩(山西安泽县)的戎狄部族,大获全胜,正好那年嫡次子诞生,晋穆侯便取名为“成师”,纪念战功。

这两个名字,原本都是很正常的,然而在晋国的特殊环境下,这两个正常的名字,却有了不正常的意味。

可能在晋国朝野看来,公子仇伴随着战败而生,浑身上下充满不详的气息,如果公子仇成为国君,晋国如何消灭戎狄部族,又如何拱卫镐京?

所以在晋穆侯薨逝以后,继位的是其弟殇叔,公子仇逃亡国外。

晋国临时变更继承人,事实上是晋国朝野的集体意志,甚至有可能是周宣王在背后操纵,因为周宣王也害怕晋国不能履行职责。

直到周宣王驾崩,公子仇才返回晋国,诛杀殇叔,自立为晋国国君,《史记·晋世家》的原文是:“殇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周宣王驾崩才回国,说明公子仇非常忌惮周宣王。

“率其徒”,指的是公子仇只有个人势力,没有得到晋国朝野的支持。

“袭”,更说明公子仇不是堂堂正正击败殇叔,而是暗杀、下毒之类的下作手段。

从此以后,公子仇便成为历史上的晋文侯。

正因为晋文侯的合法性不足,便有了极强的投机性。

周幽王时期,晋文侯先是支持周幽王讨伐申国、鄫国以及依附申国背叛周幽王的太子姬宜臼,但周幽王战败、太子姬宜臼成为周平王以后,晋文侯立即改换门庭,以最高的姿态护送周平王东迁,换来一句“周之东迁,晋郑是依。”

这件事让晋文侯获得周朝的承认,正式成为合法的晋国国君。

但晋文侯依然给晋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因为晋国朝野不支持晋文侯,那么晋文侯成为晋国国君之后,晋国朝野一定要分化重组,形成山头林立的各路政治势力。晋文侯为了拉拢反对者,必然要让渡大量的利益。

于是在晋文侯薨逝以后,晋国政局彻底糜烂,继位的晋昭侯完全控制不住。

《诗经·唐风·山有枢》里写了一句: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你有庭院房屋,却不打扫清除,你有钟鼓,却从来不敲打,等你死去,这些就都是别人的了。

这首诗,其实就是晋国朝野发现晋昭侯不能收缴赋税、不能维护礼乐,才写出来讽刺他的。

这里就能看出来,晋国有多么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晋昭侯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把晋国故都曲沃,封给叔叔成师,此后成师便称为曲沃桓叔。


2

关于晋昭侯封曲沃桓叔,《春秋左传》里写道:“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即晋文侯薨逝以后,晋国爆发内乱,晋昭侯为了平息内乱,故而封成师为曲沃桓叔。

“故封”两字,是这句话的精髓。
汉风网网站提示:
经过两天的测试与系统重构,我们的支付问题已经解决,请老友们放心支付。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7)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温伯凌:国家的兴衰,早已埋下伏笔|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