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做国际形势分析的时候,很狂,觉得自己先后预测对了几件大事情,好像就很牛X一样。
我非常注重搜集最新的资讯,全方位的动态,交叉对比一些专家的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自我感觉良好。
然后有位学历史的长辈告诉我,历史感、整体感是更本质的东西,当下不是不重要,而是当你拉长一个时间维度看问题的时候,时下即便被验证是正确的判断可能往往谬误至极。
但有时误判的懊悔,却又是未来胜利的起点。
就比如这张经典图片: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30分,苏联西部边境突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德国400万大军兵分三路突袭苏联,希特勒酝酿已久的“巴巴罗萨行动”正式启动。10分钟后,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此时的斯大林还在睡梦中。据朱可夫回忆,当他和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一行急匆匆赶到克里姆林宫时,他们看到斯大林脸色苍白,颓然地坐在椅子上,手里握着装满了烟草的烟斗,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没有人知道当时他在想什么。显然,最高统帅被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注重延伸对历史、文化、宗教、民族、资本等更深层次逻辑的研究。
因为这个世界很复杂,每一个国家都很复杂,每一个看似清晰决策的背后,其实是无数股力量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
搞清楚这些力量发展和变化的本身,与研判当下热点结果同样重要。
就像从俄乌战争一开始,所有的媒体都在说美国“赢麻了”,可是,如果有基本的历史观就知道,力的作用从来都是相互的,这世界从来就没有谁是一定“赢麻了”,福祸就像阴阳一样相互变化。
美国看似赚到了很多钱,没有军人受伤,但是相比起美元霸权裂隙的扩大。
俄罗斯看似打得很拉胯,但是它对北约的战斗经验却在不断丰富,而且国内军工企业也被激活,连带牵动了中东局势。
日本的珍珠港偷袭打得很漂亮,重创美国海军,但却激发起美国的战争潜力,最终换来的是自己吃蘑菇。
其实,国际局势同时也是哲学问题,只有用发展和辩证的角度看问题,方能避免“毕其功于一役”或者过于在乎一城一池的战略错误。
从中东当前的局势看,虽然目前第一波换血各有得失,但却为未来的混乱打开了地狱之门。
美国一边向世界传递“伊朗表示报复结束”,一边在说“以色列不寻求升级战争”,这正暴露出他的底牌和弱点。
据美媒报道,伊朗在报复之前曾通报土耳其相关打击计划,其实告知美国“自己会有限报复”,美国表示接受,但也告诉伊朗,美国及盟国会帮助以色列防御,伊朗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