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法国后,我们访问了塞尔维亚,和武契奇谈得不错。
但双方有没有成果,深入到什么程度,我说句实话,那都是次要的。这次访问所讲究的,就是一个态度。塞尔维亚的国情,那不是一般的恶劣。
周边全是北约国家,完全处在被包围的状态,还没有出海口,经济发展十分受限,多少年来都看不到希望。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难免会另谋出路,于是国内的精英和技术人员,一个接一个,都跑了。
没了人才,那就更没希望。
北约说,只要承认科索沃独立,你就有希望了,是不是有希望,他们内部一部分人觉得有,理论上,跟着西方混就会好起来的。虽然有海量的例外,但终究是例外,这部分人,大约占20%。
这个数字不多,却也绝对不少。
另一部分人,大约是超过一半的人口认为,那都是说得比唱得好听,即使承认了也不会有多大希望,得不到什么好处。原因很简单,案例太多了,瞧隔壁的阿尔巴尼亚,都加入西方阵营多少年了,也没见多好。
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那更是一个比一个穷,反不如当初。
一切的原因,在于奶水有限。在欧洲想获得大幅度的发展,就要得到欧盟的资源分配,波兰发展得不错,是因为被定位为“民主橱窗”,作为样板工程,必须得到许多的资源分配,获得了大批的产业转移,所以发展得还可以。
不过波兰是特例,欧盟没有那么多多余的奶水,不可能奶了一个又一个,特别是在欧债危机后,在俄乌战争后,德法都吃不饱了,哪来的奶水给别人,于是发展停滞了。
塞尔维亚即使屈服,也注定得不到多少奶水,还不如硬到底算了。既然选择了硬到底,就要承受代价,西方的压力是很大的,俄乌战争两年,武契奇的压力大到难以想象,期间甚至出现了颜色革命的苗头。
换做一般人,可能真就跪了,塞尔维亚虽然不大,但这个支点很重要,它和匈牙利一起,构成了我们在巴尔干的通道,“匈-塞铁路”是这条通道的载体,除非不得已,不能轻易放弃支点。
于是疫情后,我们进行了优先援助,俄乌战争后,面对蠢蠢欲动的北约,我们进行了武器和外交援助。
现在塞尔维亚面临的形势,仍然谈不上多么好,但俄乌战争胜负已分,美国又深陷加沙泥潭,不想巴尔干开一局,意味着最危险的时刻过去了。
上门问候,送点温暖,是必须的。就像完成了一个关键项目后,大家一起吃顿庆功宴,席间互相敬酒,夹菜,发个红包。
红包不会大,酒不会贵,菜也不会奢侈,因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顿饭本身,饭桌上尽情诉说的友谊。
这顿饭就是态度,态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