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孤烟暮蝉:怀古有感:为人民打开阶级上升通道,才是推动中国前进的根本动力 |2024-05-27

一、天底下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自己革自己的命

过去几年,我们中国舆论中有关高考,有关专业选择,有关什么样的家庭条件适合什么考研什么专业的讨论很多。与此同时,央企国企,尤其是某些特定的垄断行业的央企国企,存在着严重的岗位家族传承现象,我们中国舆论的讨论与反思也很多。
其实这两件事,本质上说的是一个事儿:那就是社会或者说阶层上升通道的问题。

图片

而社会/阶层上升通道,事实上就是主导一个国家演进发展的最核心的制度设计,也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利益分配模式和发展方向。
我们用汉末到宋明这段历史,来举例说明。
在陈群拿出九品中正制和曹丕进行政治交易之前,东汉的国家主导力量大概就分成三块:皇权、世家、外戚。
或许有人会提十常侍等等的那些太监,但事实上任何时期那些张牙舞爪的太监都是皇权的延伸。外戚虽然也是皇权的延伸,但看看东汉的情况就知道了,皇权和外戚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对于普通老百姓,有阶层上升通道吗?熟悉三国的朋友一定会说:有啊,举孝廉不就是吗?
确实,荐举制是一种阶层上升通道,但问题是谁来荐举,又是谁有资格被荐举?
所以,我们在东汉中期开始,实际上看到的就是官员之间互相荐举对方的子弟,你提拔我儿子,我拉拔你儿子。这一套玩到最后无非也就是世家大族之间的权利游戏而已。就当时所谓的阶层上升通道,你别说和普通老百姓无关,其实和庶族地主的寒门子弟也没什么关系。
到了东汉中后期,在世家集团/士人集团内部,事实上也分成了三六九等。

图片

你比方说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他们家。像老袁家这样发迹很早的汉代世家,都有类似的经历,那就是成为某一本经学,某一本经学某一个流派的专家和话事人,从而成为兼具大儒身份的高官家族。
大儒和高官身份身份在东汉有什么好处?话语权,收徒弟,搞人脉,有资格举孝廉。
而其他低级别的官员,想要完成阶级跃迁,事实上就必须依附于老袁家这样的家族。
东汉这个朝代,从刘秀开始其实就是皇权和世家合作的政治体系。最初或许还能互相守住底线,互相尊重。但很快就不行了,因为阶级上升通道,完全被世家拿捏住了,皇权只能借助外戚和宦官势力和世族豪强进行权利斗争。
为什么大将军何进是个屠户出身的?没办法,因为有背景的人都有其他世族的利益链条捆绑着,所以皇帝只能找何进这种出身卑微,为了阶级上升通道可以陪皇帝死心塌地干到底的底层角色,来搞弯道超车,来对付世家。
而何进和他兄弟何苗,别看他们是哥俩,但他们彼此的政治立场却是对立的,因为他们的服务对象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他们对于皇权、世家的态度也有所差异。总之还是那句话,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的一大特点就是屁股(利益关系)决定脑袋(阶级立场)。所以就算是外戚和皇权这俩经常被后人混为一体的群体,它们的利益也不总是一致的。
从阶层上升通道的角度来看,东汉末期到三国格局形成之前,形成军阀混战的原因,就挺清楚的。原有的规矩,哪怕只是表面文章的规矩,已经没人遵守了。只有用刀枪,用拳头,来抢夺阶层上升通道的规则制定权。

图片

魏蜀吴谁赢了?从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谁都没赢。从结果上看,从三国混战的尸山血海真正活着笑到最后的、真正的赢家是士族集团/士人集团。
所有人都知道大汉回不去了,九品中正制的到来,预示着皇权在和世族斗争过程的阶段性落败。九品中正制从根本上毁灭了当时本就聊胜于无的那点阶层上升通道,而且,即便是其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之中很多人其实也没有什么上升空间可言。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九品中正制的引力作用下,那个时代的皇权其实也就是世族豪强的一个用来装点门面的附属品罢了。
司马家干翻了曹家之后,立刻搞了宗室封王,想要利用皇权宗室的力量来压制住世家,垄断阶层上升通道的规则制定权。然而,事实的发展证明,司马家的如意算盘终究还是打错了,八王之乱,苍生蒙难。宗室封王不仅没让司马一家团结起来,反倒还把人脑子给打成了猪脑子和狗脑子。
司马家也是从世族豪强的蛊斗中蜕变出来的,结果一完成了从世族代表到皇权代表的角色转化就变成了这副德行,想来也是叫人唏嘘。
汉末三国是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三家归晋没消停几年,大家对于转移矛盾的解决方法早就养成路径依赖了。
于是,中原大地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危机。华夏自己打成一团,死了一大堆人,组织力溃散了,力量薄弱了。
北方游牧文明来了。
北方士族集团/士人集团,经历了一次血与火的锤炼。有的家族消亡了,有的家族变的更强了,世家的加强版,是门阀。门阀不仅掌握了知识和经济,门阀普遍是有私有武装力量的。

图片

两晋南北朝,自汉末以来,又经过了近400年的混乱与征伐,中华文明终于来到了隋朝。
杨坚是北周的外戚,弘农杨氏的一支,祖上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女婿杨敞,而杨敞又当过汉昭帝的丞相。
所以,杨坚他们家,本质上其实还是个门阀。
已经登顶皇权巅峰的杨坚,想要摆脱九品中正制这个失败模式,也想要摆脱门阀世家的举荐制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才应运而生。
但当时的科举,乃至是后来唐朝的科举,它们和宋明时代的科举还是一回事。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实际上是对门阀世家做出了极大妥协让步的。在隋唐时期,朝廷遴选官员很多时候还是要举荐和征辟。科举为那个年代的寒门士子提供一条额外的阶层上升通道,但是这条通道还不够宽。
门阀、世家的力量,在汉末到隋初的这四百年,经过了血与火的淘汰筛选,变的实在是太强了。
虽然我们今天对门阀世家普遍印象不好,但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门阀世家客观上在五胡乱华时期,保存了大量的汉族文明、保存了大量的知识书籍,也保存了大量汉族人口的生命安全。
门阀世家在隋唐时代,实际上有很多都名声不错。在唐初时期,大量朝廷高官以娶五姓女为荣。
但门阀世家对于整个国家阶级上升通道的强势话语权,始终被皇权所忌惮。
杨隋也好,李唐也好,他们本质上都还是门阀世家,甚至还都只是各自门阀世家里的一支。自己有了皇权,要限制自己出身的阶级,自己要革自己的命,天底下没有比这更困难的事情了。

图片

二、上升通道之争: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很多人今天对杨广的评价有变,但我还是维持原有观点。身为隋炀帝的他虽然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从本质上讲依然个糊涂蛋。
开凿京杭大运河可以从整体上加强当时势力较弱的南方/江南世家,进而达到制衡关陇/山东门阀的目的。想得很好,但隋炀帝自始至终都没搞清楚那个核心问题:

图片

谁是我的朋友,谁是我的敌人?
老百姓的民力被透支了,为了修条大运河耗费了多少民力?又有多少寻常百姓家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关陇/山东的门阀世家看出了隋炀帝的盘算,江南世家力量小,大运河的好处还没积累起来你就完蛋了,远水解不了近渴。
三征高句丽也是削弱关陇/山东门阀的考量,但你杨广倒是得打赢啊。打不赢,还死伤了成千上万人,最后这些账都得计到你老杨家头上。
所有阶层都被杨广得罪了一个遍,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从晋开始到隋唐,封建王朝的龙头棍实际上就是在各个门阀世家之间轮转的。你老杨家不行,自然有得是其他门阀世家自己会跳出来,填补你的生态位空缺。
我读史书的时候个人是很喜欢隋末的窦建德的,觉得他称得上“英雄”二字。但即便如此,连我在内,虽然今天很多人都为窦建德感到惋惜,但其实凭他是不可能完成统一全国这个史诗级任务的。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继续牢牢掌握阶层上升通道,所有门阀世家都会选择支持和自己同样出身于门阀世家的军阀割据政权。从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对比来看,就窦建德的出身,就不允许他成功。
老杨家唱罢,该轮到老李家登场了。因为有杨广的殷鉴在前,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对门阀世家那几乎是无限妥协和来者不拒。到了李世民上台的时候,已经不得不面对李渊时代封官许愿太多,导致的财政问题,和门阀世家对朝廷的影响力问题了。
作为和秦皇汉武齐名的人物,李世民是相当了不得的人物。在经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其实也想过和门阀世家妥协,尤其是和五姓七望搞好关系,但五姓七望拒绝了当时李世民的示好,把李二凤同学气得够呛。
拉拢不成怎么办呢?如果是杨广,搞不好又得弄得尸横遍野、流血漂橹了。但李世民比杨广成熟冷静得多,不乏耐性,而且还很有灵性。

图片

在唐太宗时期,唐朝整体上并没有在科举上下大的改革工夫,基本还是举荐+征辟+科举混着来,和门阀世家共享明面上的阶层上升通道。李世民主要是通过用人、对外武力扩张、政治宣誓这三招来完成对阶层上升通道的收拢的。
在贞观初年,李世民就完成了对大唐中央政府的人员精简,朝官编制一度缩减到只有643人,而在隋朝,这一数字是2581人,妥妥属于是那个年代的“精官简政”。
大家觉得,被李世民“优化”和“毕业”的都是哪些人呢?
五姓七望大体上很团结,但不是所有的门阀世家都很团结。门阀世家里的人才,有的是听家族的,有的也是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
我们看李世民的用人,除了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持续不断加强秦王府时期老伙计们的权柄和待遇,同时也愿意用主动投靠的门阀世家里面的人才。
在对外战争取得胜利的同时,还吸纳异族小可汗当做自己的将领。这就是给门阀世家看的,你们想要把持阶级上升通道,你们不愿意支持,李二凤陛下有的是招数来破解。
尤其当李世民发现马周之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不断地提拔,就是李世民给寒门子弟放的信号:只要你真是那块料,我是一定会突破一切阻力,大力提拔你的。
一套组合拳下来,门阀世家也没脾气了。在贞观十六年,李治大婚了,他的正妃来自于五姓七望的太原王氏。贞观十七年,汉王李元昌造反失败,李承乾/侯君集造反失败。
大门阀对李世民妥协了,小世家想蹦跶,还没跳起来就被摁住了。
等到李治/武则天时代,他们联合了中小世家,甚至还联合了一小部分新冒头的庶族地主阶级的力量,把关陇集团的领头羊长孙无忌都给干掉了。在这个时间段,李唐皇权,已经充分掌握了阶级上升通道。
但对于历史发展来说,对于普通人和新崛起的庶族地主寒门子弟来说,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大唐的文化世界搞得很好,虽然在安史之乱遭遇了重创,但大唐的经济同样是之前历朝历代里最好的。普通老百姓和新崛起的庶族地主寒门子弟,也想进步啊,他们从来不在阶级上升通道里有角色啊。

图片

怎么办?
黄巢给出了答案: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也是从那时起,门阀、世家,终于开始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唐朝没了,五代十国大混战,本质上就是唐末军镇节度使制度遗留下来的军阀大混战。黄巢的所作所为,本质上是庶族地主阶级的崛起,庶族地主阶级取代了之前时代的门阀世家,成为了时代新的主导力量。
五代十国军阀大混战,谁来提供物资?就是各个军阀当地背后的庶族地主。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想要通过扶植支持一个军阀,取得全国政权后,共享阶级上升通道。
为了子子孙孙,我们的老祖宗们,和今天的我们是一样的,就是一直这么看重子孙后代。这是人之常情,说出来谁都皱眉头,但改起来确实困难重重。

图片

三、为人民打开阶级上升通道,才是推动中国前进的根本动力

宋朝的软弱,是打根上决定的,是一环扣一环的死结。赵匡胤其实就是个军头,赵宋集团没办法像李世民一样,拿着一路开挂式的龙傲天爽文男主剧本。
没这个能力,知道伐?
赵匡胤和赵宋集团,是时代风口浪尖上的那只最强壮的猪,是成功窃取黎明前的第一缕曙光的那个人。
所以,赵匡胤是真的知道自己不行的。一方面,“杯酒释兵权”,一方面,“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里是的士大夫,其实就是取代了门阀世家的庶族地主阶级,也就是宋明时代的读书人。
宋朝为什么不行?
表面上是“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深知自己不行,害怕皇权旁落,害怕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时代重演,所以赵宋主动选择“重文轻武”。
但更胜层次的原因,是庶族地主阶级不行,他们比不上门阀世家。门阀世家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积累,门阀世家经历过五胡乱华的优胜劣汰,门阀世家是要脸的,是追求名声的。门阀世家自己就建立过隋唐两个王朝。

图片

而庶族地主阶级,崛起时间太短,在经济模式上也比不上庄园部曲制度的门阀世家,在雄心壮志上也从来没想过自己建立王朝,庶族地主阶级想要的是团结起来,和皇权合作,和皇权共享阶级上升通道。
所以,赵宋打根子上,硬不起来。
赵匡胤本人还想着挣扎一下,到了他弟弟当过车神之后,他弟弟和他弟弟后代这一脉,就再也不想折腾了。因为皇权和庶族地主阶级在阶级上升通道这个问题上,已经没有任何矛盾了。躺平了,不存在彼此斗争。新打下一块地,就意味着要给新领土上的人,分阶级上升通道,皇权和现有的庶族地主阶级都没好处。
那还打什么?花点钱,买个平安算了。
反对异族侵略的宋朝武将和文人,当然是郁闷的。狄青作为当时的第一大将,给老同事焦用求情,说“焦用,是好儿郎,有军功”。韩琦直接回怼:“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随后就逮捕了焦用,斩了。
用赵宋时期的阶级上升通道,来解释这个故事,那就是:在面对科举这个皇权和庶族地主阶级共享的阶级上升通道的时候,军功屁都不是。
所以,大家回头再想想岳爷爷、完颜构+秦桧故事的时候,还难以理解吗?
完颜构的南宋不会反攻的,就像历史上拿不回燕云十六州的北宋一样。南宋的庶族地主阶级,和完颜构的皇权,分享了阶级上升通道,既不愿意和武将,更不愿意和武将打下来的新领土上的人分享。
最后聊聊明代。其实明代用阶级上升通道这个角度来看,特别好理解。
明代其实可以看成是两个朝代,明堡宗之前的大明,是很不错的。明堡宗之后的明代,一言难尽。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四个朝代,阶级上升通道是非常明确的,皇权主导,分配给武将和庶族地主阶级出身的文臣和读书人。
朱元璋或许是受限于时代,他没有正确理解为什么明代从一开始就到处都是官员贪污,尤其是基层官员都在贪污,这明显和历朝历代开国是政治相对清明廉政的历史传统不符合。

图片

朱元璋认为,辅佐他开国的那群人飘了,武将骄横跋扈,文臣沾染了蒙元恶习,再加上朱元璋的理想是,给子孙后代封王,用宗室力量+皇权,来保持对阶级上升通道的主导权。
但实际上朱元璋的认知是有偏差的。
庶族地主阶级,或者说明代的读书人,经过蒙元这几十年,不仅没有变好,反而更加恶劣。宗室封王+皇权,来保持对阶级上升通道的主导权,更是做梦。宗室封王和皇权从来都是利益冲突大于利益一致。
再加上朱元璋屠杀的开国武勋实在是太多了,导致了传到朱允炆手里,实际上朝廷的阶级上升通道已经被庶族地主阶级所把持。
如果不是朱棣奉天靖难,活着走到最后的那几个武将,明代的武勋爵位系统,早就失去了阶级上升通道的分配资格了。
实际上大明开国时,真算是武将满天星斗,非常华丽的,但到了朱高炽、朱瞻基的时代,其实还是朱棣时期留下的那几个武勋爵位的继承人在撑场面。
一直到大明的转折点,明堡宗带着他腰斩大明的历史任务,向我们走来。
土木堡事件+明堡宗复辟,这两个事件之后,实际上连皇权都几乎失去了阶级上升通道的把控权,明朝的庶族地主阶级开始把控一切。
如果我们读历史,会发现大明后半段,皇帝本人,皇室家庭,发生过好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三奇案、生不出孩子的,几个落水,甚至反复落水而死的,被刺杀的,即便生了皇子,皇子也活不长的,不愿意上朝的,故意摆烂的,要求召民间大夫临时替换御医来治病,结果被内阁拒绝的。
这些事情,发生一件,一次,或许是偶然,但这么多事情加起来,还是偶然吗?
看看明末的东林党,看看崇祯最后一两年的事情。

图片

大明后期,我们以往用的“党争、结党、同年、同科、同乡”这些词汇,实际上就是明朝的庶族地主阶级,通过完全掌握阶级上升通道,掌管着大明的一切。甚至,掌握了皇帝。
太阳底下,没什么新鲜事。怀古观今,为什么舆论每当讨论“躺平、国企央企职位家族传承化、贫富差距、彩礼、国企领导桃色新闻”之类的话题,流量就爆炸?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其实也简单,说白了还是那四个字:上升通道。
如何打开上升通道?关于这个问题,教员在数十年前就已经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所以,为人民打开阶级上升通道,才是推动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了,但也仅仅只是走过了两万五千里而已。前面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土地革命和五年计划等等数不胜数的困难和考验在等待着我们。
纵观东汉至明末这1600多年的历史,我个人最为强烈的一个主观感受便是:打开上升通道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要很多很多的汗、泪和血,而且还会经历各种反复。
我们这是在和刻在人类骨子里的本性做对抗咧,这样的斗争就注定了是不可能会轻松的,而且一定会是十分漫长的。
但饶是如此,我们也得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停止拓宽上升通道的后果我们已经看见了,就是今天美国的这副德性。我不希望在我有生之年看到我亲爱的祖国和人民也沦落到那样的境地。
所以我们必须得把自我革新的事业进行到底。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大家伙都得好好努力啊。
赞(29)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孤烟暮蝉:怀古有感:为人民打开阶级上升通道,才是推动中国前进的根本动力 |2024-05-27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