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岛在福建东北的海洋上,位于台湾省和日本之间。
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琉球群岛是中国和日本激烈争夺的地方。
为什么呢?
日本四面环海,属于典型的海洋国家,国土面积狭窄导致日本没有战略纵深,地下没有丰富的资源,导致日本严重依赖国外的输。
所以日本这种海洋国家,要想维持高标准的生存条件,就必须开拓海洋。
把广阔的公海作为内海,进而登上大陆开拓国土面积,日本才能有战略纵深,才能有外围防线,才能有经济资源。
这不是给日本侵华洗白,只是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
日本开拓国土面积,无非是两个方向。
其一是在西北方向越过对马海峡,征服朝鲜半岛,然后征服中国东北,再以东北为基地,翻越长城进入华北平原。
其二是在西南方向以琉球群岛为跳板,征服台湾,再以台湾为基地,征服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进而北渡长江,和华北平原的日军会师,彻底夺取中国的核心腹地。
或者自台湾继续向南,征服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获取肥沃的粮食产地以及橡胶等天然资源。
20世纪的日本侵略战争,基本就是从这两个方向进行的。
要在西南方向开拓疆土,日本要做的第一步,便是征服琉球群岛。
可以说,琉球群岛是中国和日本的交汇点,日本在西南方向开拓疆土的必经之路,中国遏制日本的前沿阵地。
但中国有广袤的国土面积,是典型的内陆国家,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以前,中国的外部威胁几乎都来自草原,而不是风高浪急的海洋。
而且内陆型国家要求人口、土地都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绝不会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出现不受控制的化外之民。
大陆以外的岛屿,因为有海洋的阻隔,恰恰是不容易直接控制的,岛屿上的人口,也是容易产生割据倾向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历代王朝,对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兴趣,远远大于海洋,对嘉峪关和河套的兴趣,远远大于海洋上的琉球群岛。
不同的国家类型,决定了中国和日本的侧重点不同,进而为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埋下伏笔。
关于琉球群岛,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略——“汉魏以来不通中华。”
汉魏时期,日本都臣服于中国了,但琉球群岛依然不和中国沟通,可见那时的琉球群岛是非常荒凉的,根本不受中国重视。
直到隋朝,雄心勃勃的隋炀帝杨广准备经略四方,才派出使者,探寻到琉球群岛的存在。
“大业三年三月,帝使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至琉球国而还。”
公元607年,杨广命羽骑尉朱宽驾船出海,准备把海洋上的化外之地都纳入朝贡体系,实现“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伟业。
结果朱宽到了琉球群岛以后,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只俘虏了一个人回去交差。
对于这样的结果,杨广非常不满意,公元608年又命朱宽出海,招抚琉球群岛。
琉球群岛的人们,自古以来都不和中国交流沟通,根本不知道朱宽的目的是什么,便不愿意臣服,朱宽带了一副琉球群岛的布甲回去了。
杨广望着朱宽上交的布甲,陷入沉思:“那些岛屿上到底住着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来历?”
正好日本派出使者到洛阳朝贡,见到这副布甲以后,便向杨广说到:“此夷邪久国所用也”,这副布甲是邪久国兵士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