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卢克文:沉默的中国制造2025 |2024-06-01

在进入正题前,先跟大家聊一下现代中国发展的路径,其实中国制造发展的路子有点像150年前的德国。这里只用经济角度分析,喜欢抬杠的绕道去工地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很快坐上了世界工厂的位置。英国生产的钢铁、煤炭、纺织品近乎垄断了全球市场。

当时正处在发育路的美国,最热衷的事情就是跑去英国偷野。

除了一个劲的山寨英国的纺织业,美国还派出间谍去英国偷图纸,发传单招人帮助技术工人偷渡。可以说美国才是山寨的真正鼻祖。这一点上,美国算是德国的老师。

德国在统一前有37个邦国,都是一些非常落后的农业邦,这时候的德国在欧洲传统列强面前就是相当弱鸡的存在,连小弟都算不上。

英法靠着工业机器发家后,拿着大量轻工业品去欺负散装的德意志诸邦,把德国传统的手工业冲击的非常厉害,这与我国鸦片战争后民族工业的遭遇非常类似

到了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有样学样,跟随美国的套路,派遣商业间谍去英国偷师,回国后开始仿造英国机器。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德国钢铁、军工巨头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当然山寨最多的还是英国人的主要产业纺织业。

十几年后,德意志各邦已经有313家纱厂和75万机械纺锭,为德国统一后全面推进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有一个美国就够恶心了,现在又出了个德国,而且德国的产品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数,质量差但是便宜,侵占了不少英国市场。

英国终于对德国忍无可忍,在1887年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份《商品法》,要求任何在英国和殖民地销售的商品,必须标注好产地,否则就大棒伺候。

自此之后,“Made In Germany”就成了廉价低劣的代名词。

但技术这玩意是可以靠着工业积累慢慢摘皇冠的,德国就是靠着军工、重工业拉动工业崛起,并进入欧洲三强的。当时诞生了像奔驰、奥迪、西门子等一批著名的企业,但德国制造业的真正担当是一批小而精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一举翻身,把大量物美价廉的德国商品送到了英国的地盘上(包括殖民地)。基本就是中国2014年之前的样子。

接下来,德国跟美国一起把世界工厂的英国干成了全球最大的贸易赤字国。

但后起的产业国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宿命论,就是受到老牌帝国的围困。当时英法西葡等国把持着全球市场(殖民地)不放手,德国作为新兴产业国无法冲破市场的天花板。

这才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说白了,两次世界大战本质上就是经济战。

这也是中国与德国不同的地方,中国选择的是和平的经济崛起道路(是前人栽树的结果)。

中国2014年至今,中国其实面临的经济遭遇与一战前的德国非常相似,都面临着如何打破旧产业格局和旧经济秩序围困的难题。

中国到底怎么破局?

于是,2013年我们有了“一带一路”,2014年我们有了“中国制造2025”!

图片

今天我们主要讲“中国制造2025”。如果我们把这个战略放到全球视野上,你会发现更加有意思。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三年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美欧等国突然意识到,“去工业化”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为了保持自己的产业优势,从此掀起全球6大工业赛道比拼的奇观。

包括: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的“日本复兴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再加上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全球制造业6大赛道几乎同时起跑。

也揭开了十年的工业竞赛大幕。

那么十年过去了,6大赛道的结果如何?先说下德国“工业4.0”,这个有点意思。

当时西门子、奔驰、博世、思爱普等大企业确实给世界展现了工业4.0工厂的样本,然后呢?几乎就没有然后了……

主要原因是工业4.0需要大量的数字技术支持,德国的数字基础有点拖后腿,一开始德国寄希望于美国,但又担心关键信息被美国掌握。然后就找到中国,美国肯定不同意,说你这不是胳膊肘向外拐吗?然后施压德国不让买中国设备。

这么一来,德国就难受了,到现在数字化指数排在欧盟的第11位。5G合作被美国搞吹后,至今只有五分之一的老百姓能够享受高速网络,这还让德国的工业4.0怎么搞?德国说我憋屈啊!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的野心很大,是冲着解决“产业空心化”去的。政府甚至不止一次呼吁美国企业搬回本土生产,但几乎没有企业愿意买账。

因为在美国产业链是个大问题,供应链基本抢先供给国之重器军工、航天工业,在民用方面主要供给医疗、化工这几个大产业。部分产业链出现短缺和产业工人消失的情况,所以没有制造企业愿意回去受罪。

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具体可以翻一下之前写的《美国登月和工业仙人》这篇文章。

至于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的“日本复兴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基本成效有限。特别是日本的复兴战略早就黄了,到现在还戴着“技术性衰退”的帽子。

那“中国制造2025”完成的如何,为什么感觉现在都不提了?

首先中国没有提前公布数据的习惯,其次中国搞产业升级,肯定会与美国迎头碰上,没必要拿这事隔三差五的去刺激人家,一受刺激估计又要全世界的各种口胡。前段时间那个耶伦不就跑来中国兜售产能过剩论吗?

何必呢,何苦呢?!

最近《南华早报》称,“中国制造2025”在10个关键领域完成超过86%的目标。这个完成度用不捧杀的说法,最起码不寒碜吧?而且这个数据是去年年底的,到明年这个数据还会增长。

剩下的部分到底是什么?我估计肯定有许多人关心。

其中主要包括中国互联网卫星星座计划、高端芯片、先进光刻机、两吉瓦级别的压水反应堆、超高功率燃气轮机发电设备、能量密度高达每公斤400瓦时的车载高能电池,以及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驾驶系统等,这些我们都没有完成。

我觉得这个很正常,既然有远远超出目标的,也就会有暂时没完成的,这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毕竟技术不是你一家的,就拿芯片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造出芯片,即便是美国,如果没有日本、欧洲,美国也造不出芯片。

而且我们是顶着经济科技制裁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个成绩,已经很厉害了。

接下来,我们重点讲一下中国制造的这十年。

我们前面说了,2014年后的中国与德国的发展非常相似。2014年是中国制造的分水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德国的分水岭。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德国是靠山寨别人的技术起家。德国制造是因为吃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红利,才有了德国制造的强势翻身。

当时诞生了一批著名的大企业,但光靠这些企业还支棱不起德国制造,在德国企业中99.5%的是中小型企业,这其中又有着众多的“隐形冠军”,两者合力这才把德国抬进了工业制造大国的行列。

中国呢?

我们同样是靠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赋能,不仅诞生了非常出色的科技强企,如华为、阿里、比亚迪、宁德时代、大疆等等,但更多的是一些靠科技赋能的“隐形冠军”企业(我国叫单项冠军)。

是这些企业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制造的崛起图谱。

这些年,我天南海北的跑,遇到过不少“隐形冠军”企业。这些“隐形冠军”一般有两种性格和路线。

一种是在某一个产业链上持续打磨了很多年,靠着强大的韧性和几十年的技术老茧成就江湖地位,有点像德国的伍尔特、福莱希、旺众等企业。

一种是靠着新科技赋能崛起,这种企业往往成立时间不是很长,最短的甚至不到十年就可以在细分赛道拿到第一。

赞(12)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卢克文:沉默的中国制造2025 |2024-06-0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