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句话被玩坏了,什么东西都往里套,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601年,努尔哈赤的造反事业已经小有成就,为了管理麾下的众多人口,他初创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参照祖先的猛安谋克制,以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把满人整编起来。
每个旗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的结合体,平时组织人民群众生产物资,战时抽调男丁出征。
1615年,努尔哈赤的事业大步扩张,麾下军队已经有5、6万,人口也不下数十万,原本的四旗正式扩编为八旗。
几乎所有的满洲人口、军队、财富都被八旗囊括其中,也就是说:八旗相当于满洲的国家制度,和中原的郡县制差不多。
而努尔哈赤也颇有民主精神,他怕子孙不够英明神武,利用强大的领袖权力祸国殃民,就把权力分给八旗主。
每一个接班人都必须从旗主中选举,一旦不能让大家满意,8个人开会投票就能把大汗选下去。
每当有战争缴获,都会平均分成8份,每个旗主都领一份,回去以后再分给手下人。国家需要用钱,也是八旗分摊。
每个旗主都有绝对权力,旗内的军队、官员也把旗主视为君王……他们首先忠于旗主,然后追随旗主效忠大汗或皇帝。
努尔哈赤的美好幻想一天都没有实现过,从他去世起,旗主就开始争夺大位。
依靠强大的实力把其他人压服,等他去世后,多尔衮、多铎、豪格、济尔哈郎等人又来抢位子。
直到1644年后,多尔衮带着八旗入关争天下,巨大的成就和名望,让他的正白旗实力大涨,成为八旗中的扛把子。
后来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夺走正白旗的统治权,和两黄旗一起归属于皇帝直领,称为“上三旗。”
通过皇太极的一系列操作,废除选举大汗的邪路,采用称帝世袭的正路,拿到八旗集团的一票否决权。
这种民主和集权、严肃和活泼融为一体的集团,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具有极其强大的战斗力。
不是“满万不可敌”的夸张说法,而是八旗的组织方式,远远超过草率的明末各路诸侯。
因为八旗的组织方式可以聚集一切资源,多尔衮才能“空国而来”,在山海关迎战李自成。
注意,汉军旗不是独立的旗,它归满洲旗主指挥,在八旗内部,汉军旗依然是旗主的臣子。
这样一来,清朝可以把投降的汉人消化在内部,通过编牛录、赏爵位等方式,逐渐把所有力量凝聚在一起。
清朝额外设立绿色旗帜,授予大规模投降的汉人军队,统称为“绿营”……八旗和绿营就是清朝的统治支柱。
这种对资源的组织、调配方式,李自成怎么能比得了?至于南明的江北四镇和左良玉之流,都是纯粹的军阀,更没法比。
汉军和绿营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组织能够把他们凝聚起来,一旦“反清复明”,都是小个体面对八旗整体。
而且朝廷可以对汉军旗分化瓦解,让他们也不能联合起来。
在和李定国、郑成功打仗时,八旗都不需要亲自上阵,冲锋在前的往往是汉军旗和绿营,满洲八旗的任务就是督战。
用团结的满洲坐镇大营,一方面督促汉军出战,一方面防止汉军造反……这种方式和蒙古人如出一辙。
再加上军阀“能捞钱就不打仗”的本色,清朝迅速统一天下。
清朝初年,朝廷派八旗到省会、要害处驻防,形成一股遍布天下的武力和监督力量。
他们在城市中划一块地方,不允许汉人出入,专供满人居住,叫做“满城。”
再加上“跑马圈地”和抢劫杀戮,八旗迅速建起赫赫凶名,又积累了大量土地和财富。
八旗是政治、经济、军事合一的组织,那么全国的满城、旗人、土地、财富的分配权,最终都集中在旗主之手,再集中于皇帝。
理论上来说,所有满人都是皇帝的奴隶,皇帝对八旗内的一切都有处置权。
皇帝通过对八旗的改造树立绝对权力,然后又把中原的财富、土地、人口纳入八旗之中,让其无限的膨胀壮大。
涣散的汉人在八旗面前无能为力,人口基数少,又让满洲八旗充满危机感,时刻都在紧密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