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宁南山:14亿人口腹之欲和中国农业产量之谜探讨|2019-05-13

这篇文章不会太长,简单探讨下最近的两篇文章。

最近有两篇文章引起了讨论,

一篇是老外写的《十四亿人的口腹之欲是如何被满足的》,赞扬中国的农业产量成就。

一篇是国人写的《中国农业产量之谜》,里面主要是质疑中国的蔬菜产量和西瓜产量虚报。

一个是人均西瓜产量57公斤(文中有55kg57kg两个数据,先用57kg),一个是2016年中国人均蔬菜产量577公斤。大大超出实际消费量,所以有虚报。

 

先说下结论,

产量之谜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充满各种错误,但是它的结论却对了,那就是确实有虚报。

论证的过程的错误很多,

例如里面展示北方的蔬菜,各种水果人均产量高于南方,暗示北方虚报,实际上我国农业产量本来就是北方多,这是很正常的。

以粮食为例,前5位的产粮大省,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有4个在北方。

中国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全国580个蔬菜重点县,有61个在山东,57个在河北,分列全国前两位,大大领先全国其他各省。

 

里面还说

“人均蔬菜可是高达 577 公斤,超过半吨的量。

要把这么多菜吃完,每人每天得解决 3 斤多,一个三口之家,每天要买回 10 斤蔬菜并吃光。

这样的推断也是完全错误的,我国农作物统计的产量和消费量完全是两回事。

蔬菜和水果都属于易腐烂不适合长期保存的食物,实行市场定价,也不存在粮食一样的保护价收购机制,各个环节都存在滞销的情况,因此损耗极大。

 

再比如里面说,

“食品加工业是无法吸收「多余」的蔬菜的。因为中国蔬菜的主要品种,如大白菜、黄瓜,都不是加工食品青睐的原材料。中国本土零食爱好者跟海外零食爱好者区别不大,都热衷于薯类、豆类、奶类和小麦的加工制品,它们都不是中国农业过剩生产的品类。

 

这个是完全错误的,中国的蔬菜定义范围非常广,蔬菜加工消耗量极大,

涪陵榨菜,老干妈,南瓜饼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蔬菜制品。

再比如笋类加工制品,在超市里面很容易买到腌制泡竹笋袋装零食,袋装腌制大蒜,

我们在市面上购买各种食品的时候,很容易买到生姜味的加工食品,比如姜糖之类。

 

辣椒(干辣椒,辣椒酱)产量也统计在蔬菜里面,

番茄在中国也被定义为蔬菜,而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番茄酱出口国之一,20191-3月就出口了22万吨番茄酱。同样的还有脱水食用菌,这个也是属于蔬菜加工制品,我国2018年干香菇出口金额就有22.68亿美元。

其他还有藕制品(最常见是藕粉)等等。

 

我们翻开发改委和中国农业部2012年发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这是全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最高纲领文件,里面非常明确的说了:

“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蔬菜加工规模企业10000多家,年产量4500万吨,消耗鲜菜原料9200万吨,加工率达到14.9%。”

注意,这只是2009年的不完全统计,到2019年的今天,我们很合理的估计各类蔬菜加工制品消耗的鲜菜原料超过了一亿吨。

http://jiuban.moa.gov.cn/zwllm/ghjh/201202/t20120222_2487077.htm

 

同样的,在发展规划里面提到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四大问题中,特意在第三条指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蔬菜生产和流通发展。产销信息体系不完善,农民种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部分蔬菜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损耗量大幅增加,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果蔬流通腐损率高达20-30%,每年损失1000多亿元。

 

在《规划》的发展目标里面,明确的把低损耗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规划要求“蔬菜损耗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同时明确指出满足2020年的蔬菜需求,“主要通过提高单产和减少损耗解决”,也就是种植面积不会大幅增加。

 

好了我们总结下,我们就按照人均蔬菜产量577公斤计算,

流通过程的腐损率20%-30%,就算25%好了,

另外2009年的不完全统计用于蔬菜加工的比例是14.9%

因为是不完全统计,而且10年后的现在,加工比例应该有所提高,我们就算20%好了,总共是45%

那么剩下的55%,我们再考虑四部分

一部分是作为饲料给牲畜食用了例如喂猪,喂牛,没有商品化

一部分是病虫害,外观损伤等,也没有办法商品化

一部分出口了(2018年中国蔬菜出口948万吨,进口量很少,出口量占统计产量的大约8亿吨的1.2%左右);

一部分是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以及进城路途遥远,导致蔬菜滞销在农民手里没有卖出去。

我们把这四部分按照15%算好了,应该说这个数是比较保守的。

加上流通腐损率和蔬菜加工总共就是60%

那么也就是剩余40%被中国人吃掉了,这个重量仍然有230.8公斤,从直观上看仍然不太合理,也大大超过了各种日常入户调查的居民蔬菜消费量一倍以上。

 

非常显然的是,发改委和农业部也发现了数字的异常,因此向国家统计局进行了核实,而国家统计局的反映是

2010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为2.85亿亩、6.51亿吨。国家统计局反映,这些数据是逐级上报的全面统计,由于无法做到逐户调查,一般只能通过基层估计上报,大多倾向于多报,现有统计产量可能有18%左右虚报。因此,国家统计局将目前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修订为2.3亿亩、5亿吨。”

农业部特意把国家统计局的反映的情况,专门写在了《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这样计算下来,就非常合理了。

统计的产量为100%,虚报为18%,流通腐损率为25%

2009年的不完全统计蔬菜加工率为14.9%

请注意,这个14.9%是不完全统计,同时10年来蔬菜加工率肯定是提高的,因此合理估计在20%左右,再加上出口+饲料+质量差不能商品化+滞销导致未卖出加起来算15%

 

以上总共加起来就是,78%因为虚报,腐损,滞销,出口,饲料蔬菜加工等各种环节消耗了,除开这78%,按照人均577公斤计算,就是人均每年消费大约120多公斤。

考虑到餐馆+家庭的消费量,同时蔬菜在洗拣过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被扔掉,例如花菜和大白菜的根部,冬瓜的皮等等,以及考虑各种餐桌浪费,这个值是合理的。

我们翻开《中国统计年鉴2018》,其中2017年居民人均消费蔬菜和食用菌为106.7公斤,总体来说和上面的估计值相差不大。

 

有趣的是,尽管国家统计局认识到有虚报,但是并没有因此修正公布的蔬菜产量,下面是国家统计局的链接,2010年的蔬菜产量仍然是6.51亿吨,并没有修正到5亿吨。

相应的2017年产量为7.98亿吨,实际上按照18%的虚报比例,应该是6.5亿吨左右。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对蔬菜产量的统计不如像粮食一样重视,因此并没有改变基层上报的统计方式。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D0F&sj=2018

 

我们再来看看西瓜产量,其实这也是类似的。

人均57公斤的产量不等于人均消费量。

农业部办公厅在201711月发布了《全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也是全国西瓜产业发展的规划。

http://www.moa.gov.cn/nybgb/2015/san/201711/t20171129_5923446.htm

 

在叙述全国西瓜产业发展的五个问题时,有两个提到了西瓜从产量到消费量存在极高的损耗。

分别是第二条和第四条:

2.部分地区品种更新滞后且种植方式单一,导致产销失衡。西瓜甜瓜育种基础研究薄弱,育种目标与生产需求对接不够紧密,在商品品质、复合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的育种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部分地区的品种已种植多年,更新滞后,销售优势逐渐散失,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部分主产区品种结构单一,种植方式和技术相近,在相同气候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造成成熟期集中上市,引发短时间内产品相对过剩,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受到极大损失。

 

4.产业链下游环节能力薄弱,产后附加值不高。我国西瓜甜瓜产业链后端价值开发不足,加工、分级、包装、储藏、保鲜手段落后,上市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产后附加值不高,西瓜甜瓜贮藏库的条件和能力严重不足。在西瓜甜瓜生产中,由于采摘不当、贮藏不善等原因,使得采后损耗达25%以上,直接影响西瓜甜瓜上市的品质和价值。

 

同时在第五条再次强调西瓜种植以家庭生产为主,对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因此滞销对西瓜农户来说是个大问题。

5.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产业化发展有待提高。我国西瓜甜瓜种植以家庭生产为主,种植规模小,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瓜农商品意识和市场营销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瓜农缺乏准确有效的信息来源,在安排生产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

 

我们可见,而我国农户产业化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种单一经常扎堆上市,导致产销不平衡。因此每年都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西瓜根本没有卖出去导致损失,最后拿来喂牲畜或者烂掉。

 

这是2016年安徽合肥的一条新闻,某种植大户50万斤西瓜里面有30万斤卖不出去,滞销率高达60%

“这么多西瓜烂在地里可惜了,请大家来免费采摘,免得浪费了。”36岁的刘成成在肥东县杨店乡承包了500多亩林地,林地里面套种200多亩西瓜,因今年天气不好,已经卖出20万斤,还有30万斤西瓜在地里卖不出去。昨天,他来电称,希望市民前往免费采摘。

为什么给人免费采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工费一天60-100元,租车费1000多块,西瓜拉出去,路上十个西瓜要损耗一个,1000斤中要损耗100斤西瓜,忙来忙去白忙一场。

这个种植大户算是一个比较惨的例子了,50万斤西瓜,30万斤滞销,

剩下20万斤运出去还要运输损耗2万斤,最终只有18万斤能够上市销售。

在考虑到各种储藏不当,商店销售时间过长西瓜过期,最终真正被消费者吃掉的还会更少。

 

我们现在来计算下,

按照发展规划里面的数据,我国西瓜采摘后的各种损耗(运输+储藏)在25%以上,再考虑各种滞销带来的损失假设在25%,加起来就是50%

 

可能问为什么滞销定在25%?因为在发展规划里面有五大目标,

其中一条是关于西瓜产品商品化处理率的,要求在2020年提高到85%

商品化处理率是说,西瓜种植户85%的西瓜产量会拿来上市销售,

为什么还有15%没有办法销售呢?

最为常见的是因为各种原因种植出来的西瓜质量不佳,各种外观畸形,机械损伤,病虫害,颜色不对,导致西瓜无法商品化,不能上市销售,

另外就是当饲料,还有农户自己食用(当然这个很少,毕竟全国西瓜种植户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很低),所以也没有商品化。

 

我们考虑202015%的西瓜没有商品化(现在很可能高于这个值),以及商品化的西瓜还有总共10%没卖出去(农户+西瓜收购商+超市商店各个环节),总共25%是合理的。

采摘后损耗+滞销总共有50%

其他我们再考虑西瓜加工(例如西瓜制的糖类,西瓜霜等药物,西瓜果酒,带西瓜的混合果汁,西瓜罐头)等各种因素消耗,就算5%好了,总共就是55%

总体下来仍然有45%的西瓜被中国人吃掉了,按照人均产量57kg计算,就是大约25-26公斤。

 

人均消费西瓜二十五六公斤,仍然超出了我国各种入户调查统计的消费量。

当然西瓜是我国最为常见和食用的水果之一,除了家庭居民消费之外,

街头和餐厅的各种西瓜汁,KTV和餐厅最常见的西瓜水果拼盘,每天也在大量消耗。

我们翻开《中国统计年鉴2018》,各种鲜瓜果的人均消费量为54.3公斤。

 

虽然西瓜是重量最大最常消费的水果,但是如果是西瓜在总共54.3公斤的鲜瓜果消费量里面就占了二十五六公斤,似乎也还是那么有一点不合理,毕竟香蕉,苹果,梨,菠萝,桔子什么的消费量也不小。

如果考虑到西瓜和蔬菜一样,也是采用基层上报的模式统计,有个大约20%左右的虚报,也就是人均西瓜消费量在20公斤左右,显然就合理多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几点:

1:我们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其实从蔬菜水果从产量到消费量中间的惊人损耗率就能看出来,我国都是家庭散户为主,这跟美帝的机械化大平原,农业巨头正规军是没办法比的。也正因为此,降低损耗率成为我国各项农产品发展规划的核心KPI

 

2:蔬菜和水果属于我国的“非战略性产品”,不像粮食国家重视度那么高,因此在统计上采取了基层上报+数据质量抽查的形式,像蔬菜产量通过数据质量抽查,估计有大约18%左右的虚报,这也是存在的现状。

 

3:从产量上来说,即使考虑虚报,我国的蔬菜和水果产量仍然可以吊打全世界,第二名仍然远远比不过中国。

下图是联合国粮农发展组织2013年的统计,采取的2010年的数据。

FAO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3.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中国的蔬菜产量是5.4亿吨,我们可以看到和国家统计局去除虚报后大约5亿吨的产量差不多。第二名印度的产量只有1亿吨,第三名美国只有3561万吨,第四名埃及只有2590万吨。

西瓜产量也是同样的,下图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16年的全球西瓜产量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FAOSTAT). 2018. Retrieved 10 February2018.

全球产量为1.11亿吨,中国7920万吨,土耳其390万吨,伊朗380万吨,巴西200万吨。

即使中国90%的西瓜产量虚报,仍然是第二名产量的两倍以上,吊打全球。

当然这么高比例虚报显然是不可能的,那意味着种植面积得非常小。

也与我们现实生活的感受不符合,毕竟西瓜真的是中国最常见最普遍消费的水果。

我国作为14亿人的大国,就蔬菜和西瓜而言,人均产量可以达到全球最高水平,超过发展中国家,也超过日韩欧美,

即使在经过巨大的中间损耗之后,按照人均消费量计算,也依然是世界顶级水平,注意是人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我国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主要还是在肉类和奶制品上面,人均摄入量差距较大,这是我们的主要追赶目标。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宁南山:14亿人口腹之欲和中国农业产量之谜探讨|2019-05-1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