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虚声:历史的迷雾|2024-06-03

今天的文字,就当一点杂谈吧,随便写一点感触。
最近我一直在反思,就是探寻历史和现实规律的价值在哪里?
现实中有不少人谈历史和现实问题,开口谁谁谁干了啥,并试图寻找成功经验。然而这些重要么?看似很重要,其实也没那么要紧。
先举个例子,比方说曾国藩,在历史上建立过很多功业,蒋介石和年轻时代的毛泽东都推崇他。曾国藩流传于世的声名中,有一项非常吸引后来人,那便是看人之术。

根据历史流传,曾国藩因为看人很准,所以取得了成功。蒋介石推崇曾国藩的同时,也试图对曾国藩的看人之术学以致用。直到现在,曾国藩的看人之术还是成功学鸡汤的经典素材。
那么曾国藩的看人之术是不是真的很厉害?当你仔细研读历史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是真真假假。曾国藩在成功的过程中,确实笼络到很多厉害的人才。但要说曾国藩的看人之术真的如成功学中所描述的那么玄乎,也言过其实。曾国藩有五个女儿,他自己精挑细选了五个女婿,结果其中四个女儿的人生都非常悲催,只有一个算得上幸福。要说他看人那么准,为啥选女婿百分之八十的概率都失败了?还有蒋介石学曾国藩的看人之术,也找到了陈诚、汤恩伯等人才,但是看徐向前和林彪却走眼了。
所以曾国藩看人,也厉害,也不厉害,就是一团迷雾。但是如果从宏观角度看,曾国藩的成功,源自于历史的某种趋势。这个我在《民国梦与民国》系列第三部中专门解读过,大意是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逻辑,华夏文明被动更迭过程中,传统精英试图进行卫道士一般的自救。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和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构成了帝国的使徒。他的所有功业,都是在拯救帝国的过程中建立的,主要就是灭了太平天国。
再看一个例子,历史上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规律,就是几乎所有的雄主都没能选出合适的继承人。
始皇帝横扫天下;车同轨、文同书;修长城;建立大一统的体制。但是他的事业却没能延续下去,因为他没能选好继承人。他死之后,扶苏死于阴谋,胡亥成了败家子。
汉武帝把汉帝国推上巅峰,击溃匈奴,打通丝绸之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培养多年的继承人却被人构陷而自杀。
唐太宗打下半壁大唐江山,击溃突厥,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开创贞观之治;然后一不小心又把培养多年的太子逼反了。
宋太祖甚至死得不明不白。
明太祖精心培养的继承人看似一切都好,却不堪重负而英年早逝。
当咱们翻开历史书籍的时候,重点部分永远都是雄主们的丰功伟绩。这些内容本身就辉煌耀眼、当然值得大书特书。但是为啥丰功伟绩没能延续下去呢?这就如同看迷雾一般。
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的逻辑来看,所有的雄主,都意味着沿着某种战略走向极致,后来者很难继续走下去。所以并非雄主缺乏选择继承人的眼光,而是实在是选无可选。以始皇帝为例,他能做的极限,都已经完成,后面即便不是胡亥而是扶苏或其他人,也无法按照始皇帝的路极限走下去。简单来说,始皇帝的路,只有始皇帝能走,换个人就不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艰辛。这种悲哀,或者说艰辛,古往今来,几乎无处不在。
还有一些值得深思的例子,有人死得太迟。
比方说隋炀帝杨广,如果早死几年,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号绝对是“武帝”。
再比方说唐玄宗李隆基,早死几年,就有和李世民争夺唐朝第一雄主的资格了。
再比方说乾隆皇帝,因为活得太久,后期已经昏聩,把清王朝折腾得老迈不堪。说起清王朝,其实也挺纠结。按照中华帝国的传统思维看,清王朝其实很不错,打下了一片广袤的疆域、没有宦官乱政或外戚专权的隐患等。
但清朝恰好落在工业文明到来的周期内。皇太极去世那一年,牛顿诞生,西方崛起之路由此而不可阻挡。
康熙和彼得是同一个时代的政治强人。康熙全力发展农耕文明时,彼得大帝通过改革打开了沙俄工业化的大门。这个差别随后让东斯拉夫人在东方占据了巨大优势。
乾隆和华盛顿是同一个时代的政治强人。乾隆继承了一个处于巅峰时代的农耕帝国,但并没有将其推向更大的辉煌。华盛顿奠定了美国的基础,从而让美国在工业文明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所以历史这个东西,看起来是一团乱麻,理一理也有规则可循。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如果仅仅站在旁观者视角图一乐呵,乱也好,有规律也好,似乎差别也不大。但是如果想要寻求一些内在的价值充实人生,那么寻找一些规律趋势,终究还是值得的。
说了这么多,又让我想起那句被很多人信奉如珍宝的名言,即“知识改变命运”。实际上,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么?其实不一定。有时候知识能改变命运,大多数时候知识都无法改变命运。如果处于某个行业的上升期,那么知识确实能改变命运。如果不是,那么知识就没法改变命运。
相比知识改变命运,我个人觉得,“认知改变命运”的概率更大一些。探寻历史和现实规律趋势的过程,便是认知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赞(8)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虚声:历史的迷雾|2024-06-0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