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猫哥:中国文化输出的逆袭之路 |2024-06-07

1991年,大名鼎鼎的刘慈欣写过一本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
讲的是一场超新星辐射灾难导致全球只有12岁以下的孩子存活,各国孩子被迫像大人那样开展国与国之间的博弈的故事。
让猫哥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个情节:
面对美国“孩子总统”戴维,少年老成的美国“孩子国务卿”沃恩提出了一个问题:
“美国何以强大?”
戴维想了想,说是“航母舰队、登月飞船、大科学、大技术、大工业、大财富”。
但都被沃恩否定了,然后告诉了戴维真正答案:“米老鼠和唐老鸭”。

图片

理由也很简单。
“在自以为是的欧洲,在封闭保守的亚洲,在贫穷落后的非洲,在世界各个角落,在航母舰队到不了的一切地方,米老鼠和唐老鸭无处不在。”
刘慈欣用孩子的口吻,揭露了美国对世界的一种隐形掌控方式:
美元、航母只是表象,更广泛更持久的是美国文化输出。
当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沉浸在美国电影、美国歌曲、美国文化所塑造的生活方式中的时候,他们就一定会为这种生活方式买单,不论美元还是美国产品。
美国中央情报局元老艾伦·杜勒斯曾表示:
“通过影视节目、连环漫画和广告,美国公司对国外底层民众思想的影响,毫无疑问比国外政府和教育制度的影响更为持久。”
这种文化的输出,甚至帮助美国打赢了冷战,就连戈尔巴乔夫本人,就非常喜欢美国大片。
正如一个欧洲学者所言:“你不能指望一个看美国电影、喝美国可乐的人,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所以,文化输出能力已经越来越被认可为国家的综合国力之一,甚至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一环。
那么现在中国文化输出如何呢?
可以说,非常火爆。
从火爆海外的中国剧集、中国网文,到让外国人沉迷的中国游戏,还有令人欲罢不能的“爽文短剧”。
更不要说连网飞都要买走翻拍的“三体”,都足以说明,中国文化输出,目前正在发力狂奔,让中国从输出商品者,正在向一个文化输出者转型。
未来有一天,甚至还会成为一个价值观输出者。
但是大家都想不到,中国的文化输出,曾经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曾经的误区
说起过去中国文化输出拉胯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比如一个小姑娘在国外穿着汉服,围观人群可能会以为这是一个穿着日本和服的日本女孩。
比如提起Son Goku,外国人的第一反应是《七龙珠》的主角,而不是中国那个拿着金箍棒的猴子。
就连中国最典型的文化形象——熊猫,真正让它风靡全球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一部美国电影《功夫熊猫》。
再比如,提起中国,外国人第一印象就是功夫、美食、辫子僵尸,甚至直到现在,很多外国人概念中的中国,仍然处于八九十年代,一大群蓝布衣服的人在骑自行车。
这就造成一个尴尬的局面,就算中国很多优秀的商品打入了国外市场,但外国人会觉得,如此落后的中国,能生产出高科技产品吗?

图片

或者,这些产品,究竟靠不靠谱?
内心的怀疑之下,自然影响购买决策。
所以文化输出已经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事了,是关乎中国制造业海外市场的事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输出,一度如此落后,与中国的经济地位完全不相称呢?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是文化隔阂。
我们有一种感觉,中国文化似乎孤立于世界文化之外,不会英语的话,出国寸步难行。
为啥?
因为西方国家通过几百年的殖民史,把整个西方文明,嫁接在了殖民地本土文化之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泛西方文化圈”。
在这个文化圈里,可能有阿拉伯人、拉丁人、非洲黑人等等。
他们虽然并不是西方人,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体系是不陌生的,对西方的文化输出,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在加沙挨炸的小女孩,衣服上是迪士尼。
一个非洲的青年,哪怕花光积蓄也要穿一身西装,成为“萨普”。
一个墨西哥男孩,也能兴致勃勃地讲自己看《哈利波特》的感想。
这样一来,当整个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圈覆盖区的时候,中国的文化输出就有点难了。
因为中国和西方的文明体系,压根就不一样啊!
这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沟通鸿沟。
也许作为曾经经历过“西学东渐”的中国,中国人可以理解这种西方文化。
但是没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想理解中国人的文化内核和所思所想就很难了。
完全听不懂,就算强行翻译,也会像“左宗棠鸡”一样变得面目全非。
比如,2010年6月,“德国之声”在离间中俄关系时报道,俄罗斯人普遍相信中国智者孔子曾说过“只要在河边久站,终能看到敌人的尸体从你面前漂过”。
中国人看得一脸懵,孔子啥时候说的这话?
其实德国人真正引用的,是孔子所说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就是中国文化输出面临的尴尬局面,你向人家输出,可是人家听不懂啊!

这种案例太多了,比如历史上西方的汉学家在翻译中文时频频翻车——

将一诺千金翻译成一答应就给1000美金,将《水浒全传》翻译成《3个女人与105个男人的故事》。

中国外交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个真实的笑话。

有一次苏联外交人员严肃而庄重向中方表示,苏联对中国甘肃、四川绝对没有领土野心,这个保证让中方人员莫名其妙。

后来反复沟通才知道,这是因为我方人员在与苏联谈判时引用了一个成语——得陇望蜀。

所以,哪怕像流浪地球那样好的电影,在美国和欧洲也上映了,但去看的,基本上全都是中国人。
毕竟,只有中国人,才真正能看懂《流浪地球》的真正文化内核。
外国人就算看了,也是看个热闹。
第二是输出的方式有问题。
目前,中国官方推动文化输出的模式主要是孔子学院。
这种做法显然是借鉴了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等等。

图片

前面讲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有“次元壁”,想打破这个“次元壁”,就要先从文化认知做起。
但是呢?孔子学院的文化输出效果,却并不理想。
根据官方数据,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
听起来似乎不少,但是想让其承担输出中国文化的重任,其实远远不够。
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孔子学院的授课力量和学院容量都非常有限。
很多时候一个班,顶多几十人,你就算把他们培养成中国文化的狂热粉,又能影响多少人?
日韩就不一样了,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流行歌手,依靠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现代媒体,随随便便粉丝就能上千万!
这根本不是同一个传播数量级的好么?
另一方面,孔子学院培训的内容也很值得商榷。
在很多孔子学院的新闻中,我们看到,孔子学院在教外国人京剧、茶艺、写春联、舞狮子等等。
那么,这些到底是文化符号,还是文化技巧?
如果是文化符号,那么培训的结果无非也就是写几个汉字,哼一句京剧,包几个饺子。
老外对这种符号完全是“猎奇”性质的,说白了就是来玩的,毕竟教学是免费的,也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
如果是文化技巧,那么你指望一个老外,能把京剧唱到什么水平?把汉字写到多么苍劲有力?把舞狮子舞出样子?
如果我们自己都对文化输出要达到什么效果都没有清晰概念,又怎么能保证文化输出效果?
更何况,这些教学内容,别说在国外了,在国内都不是主流,中国人都不一定喜欢,又怎么指望老外去喜欢?
这其实是中国的文化输出走进了一个“误区”。
中国人最喜欢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看,这一思路反映在文化输出上,就是中国向外输出的,都是中国的“国粹”,比如京剧、书法、茶艺等等。
这几项好么?
当然好,但太高雅了,高雅到占外国大多数的底层人民,难以欣赏,难以理解。
比如,交响乐会的艺术成就高么?
当然高。
但是其粉丝数有喜欢哆啦A梦电影版、钢铁侠、《鱿鱼游戏》的人多么?
当然没有。
有人会说,交响乐会多高雅啊!
为什么不看呢?
交响乐会的确高雅,但问题在于,大部分时候,大家只是想打发一下时间啊!
像哆啦A梦电影版、钢铁侠、《鱿鱼游戏》,的确没有内涵,的确不高雅,但是他们有趣啊!
就像我知道肯德基是垃圾食品、不如米饭炒菜有营养一样,但问题在于,它吃起来香啊!
所以,一种文化要想在全世界受到欢迎,一定要具有娱乐性,不能脱离大众。
我们过去输出的那些书法、京剧之类的东西,太急于展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没什么娱乐性,总是强调内涵、深厚底蕴之类的,自然也就不吸引人。
不吸引人,就没法让人通过自发传播来实现广泛的影响力。
这就像追女孩一样,你要是足够有趣,说话能让女孩开心,女孩能倒追你。
你要是古古板板,恐怕有时你再跪舔女孩,女孩也不会正眼看你的。
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啊。
第三,意识形态的敌视。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由官方来推动对外文化传播——
比如,中国政府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地盘上搞一个官方主办的学院,当地人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什么?
是这帮中国人要利用孔子学院进行共产主义宣传!
事实上,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误解。
孔子学院其实顶多算是个中国文化的展示工具,其老师也一直被要求回避意识形态问题。
遇到意识形态问题不要辩论,孔子学院老师也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洗脑”,更别说“收集情报”了。
但是在西方政客眼中,就算他们知道孔子学院并不是意识形态宣传工具,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议题”。
利用民众对“共产主义宣传”的恐惧,来给自己“涨粉”。
于是,一个又一个孔子学院,在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的联手抹黑下,不得不关停。
2 “华流”蓄势待发
虽然很多人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困境曾经痛心疾首,但近几年,这种声音小了很多。
为啥?
因为中国文化莫名地开始在世界上火了。
比如《王者荣耀》,已经成了一个世界级赛事,在巴西,无数巴西人正在打《王者荣耀》巴西职业联赛(CHOKBR)。
比如,年度话题之作《黑神话:悟空》,光靠几个预告片,就引发了海外的极大关注。
还有,很多老外迷上中国的马面裙,专门科普汉服文化。
有的老外在各大地标建筑面前狂跳“科目三”。
还有一帮的老外天天在直播间唱“朋友啊,让我们一起牢牢铭记呀”,把中国人听得莫名其妙。
如果你去和外国年轻人交流一下,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功夫、中国龙、红灯笼、兵马俑这些刻板标签了。
他们也会称赞“中国的游戏真酷”“中国汉服真漂亮”、“中国车真科幻”……
显然,一股强劲的“华流”已经开始席卷全球。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过去中国文化输出面对这么多困难和问题,怎么突然又行了?
第一自然是方向找对了。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文化输出到底应该是一个任务,还是一个生意?
答案也很明显,生意。
如果是任务,那么衡量标准就是搞了多少次活动,拿了多少奖,取得了多少宣传效果。
结果呢?
就是中国的导演在国外电影节上拿了一大堆奖,但反映的内容,却都是中国如何贫穷落后的内容。
说白了,就是为了拿奖,刻意去拍一些落后内容去迎合外国评委。
这样的文化输出,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生意,就不一样了。
生意是要赚钱的,一切衡量标准都要以赚钱为目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调动文化业界的积极性。
你官方搞孔子学院,下再大功夫,能比上资本投的钱么?

赞(13)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猫哥:中国文化输出的逆袭之路 |2024-06-0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