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楚奉先:江苏为什么独领风骚?|2019-05-14

江苏,江南地区的核心区之一,自古以来繁华富庶,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古往今来,拼搏前行。在今天的中国省域经济之中,江苏也列位第二甲,同第一甲广东不同的是,江苏的经济更具全省性的均衡

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省份

江南的范围也可狭义可广义

今日的富裕之地,在古代亦是重要的贸易枢纽

丝路起点在江苏?

海上丝绸之路似乎总是和福建绑定在一起。但如果追根溯源,探寻福建扬帆丝路背后的原因,行政力量的决定权不可忽视。其令,很大部分实则出自遥远的江苏,三千烟华南京城

明朝的海岸线和今天还大不一样

镇江、扬州、南京离海都比今天近得多

有明一代,帝国首都大部分时间位于北京,而营造北京的则是永乐帝朱棣。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也肇始于明帝国的永乐年间,连续七次下海,号称七下西洋。但有一个细节很少被世人注意,那就是其中的前五次下西洋,首都实在南京应天府

南直隶的范围约等于清代的江南省份

是一个相当大的省份

南京则是其政治经济中心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清)

永乐皇帝在南京紫禁城下令出海,下西洋的命令由此开始。而此时的南京不单起着帝国行政中枢的指令作用,在下西洋之中,实质的工作也有一部分由南京承担。

十二帆宝船模型(香港科学馆模型)

(图片来自wikimedia@Mike Peel)

下西洋之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舶,而当时船舶建造的任务正是在南京的造船基地进行。今天南京市宝船遗址公园,就是当年龙江宝船厂的故地,举世无双的郑和宝船就是在这里建造的。不滨海的南京,因这宝船厂的存在,而成为了明代中国人连接整个印度洋海洋世界的原始起点

作为海港的帝都

确实有利于王朝对外探索的倾向

南京不只作为郑和下西洋的策源地以及实际上的最终起讫点,同样还作为物资人员的聚集地。当成功出使印度洋各地的郑和满载贡品使臣归来时,永乐皇帝为了表彰这位航海家,还修建了天妃宫和静海寺

南京天妃宫(奉祀妈祖)

(图片来自wikimedia@Quentin Scouflaire)

修建完毕的静海寺收纳着郑和带回来的贡品,数百年来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而郑和自己在归真之后,也于南京安葬,为明前期海上丝绸之路画上了一个善始善终的句号。

牛首山郑和墓(南京牛首山)

(图片来自wikimedia)

莺歌燕舞的十里秦淮,是郑和带来的使臣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假一叶画舫推杯换盏,尽享海上丝绸之路为他们带来的异域时光。而不远处始建于东晋的夫子庙,虽实体历经四毁五建,多灾多难,但其间文化传承至今,守护着南京城潮起潮落,见证这座古城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

南京在明代海丝路上的枢纽作用无可磨灭

江苏人向外的脚步从来不曾停止

难道说江苏仅仅只能依靠行政力量才能大规模的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除了依靠强有力的行政力量之外,江苏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远不止明代这场规模宏大的探险。即使在没有行政指挥的年代,商业氛围浓郁的江苏因其本身自发的商业贸易活动在海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颇为惊人。

得到充分开发的长江下游

可以养活相较北方更多的人口

无所不在的河道提供了廉价的水运

况且这里还不受北方政治和战争变动的影响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隋唐之前,中国的内陆运河系统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很长一段时间的大一统王朝尚未形成,以及生产力的原因,还有行政命令不通达,运河的修建囿于各个地区相对独立的片区,各自开凿,大多并没有相互连通,成为一整套大体贯通的体系。

隋唐年间,统治者命令工匠将前朝某些地区各自修建的各段运河重新修整,同时修建了部分新的段落,让这些河段互相连通形成了一套新的体系,中国南北才正式由水路贯通了起来。舟船帆楫相交于路,繁景不可言说。

隋大运河便是由之前已有的众多河道连缀而成

(图片来自wikimedia@Jason22)

大运河的江苏段,就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扬州就是由此开始正式扬名于世。

唐时的扬州,是中国最大的瓷器集散中心,同时也是唐三彩出口的中心。究其原因,大运河贯通南北从瓷器原产地带来了货物,而扬州同时紧邻长江,向下百里可以到达东海,将货物送到海外。江海在扬州汇流,让唐代的扬州有了极高的造船技术积累

今日扬州附近的大运河沿岸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扬州并非唯一受益者,它附近的无锡和苏州同样得利。除了同扬州相似的地理原因外,无锡、苏州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它们是丝绸和茶叶的出产中心,优质的产品在全世界都广受欢迎。作为两项产品的生产源头太湖平原这一线的城市自然成为了贸易的起点

沿途无不受其恩泽

商贸繁荣的地方,人们会用脚投票,士人商贾接踵而至。除了本身的富庶和地理原因以外,优越的气候条件和靓丽的自然环境也是吸引社会名流的原因之一。美丽富庶的苏州变成了令人追求的新家园,南方贤达大多在此定居。

后来诞生的拙政园,就吸收了历代苏州风物的精华,将苏州园林艺术沉淀于此,如今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能诞生这样精致绝伦的园林,离不开苏州雄厚的财富积累,而这笔财富,很大程度上源自苏州参与世界贸易的努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拙政园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真实印记

文徵明绘制《拙政园图咏》册页之“小飞虹”(1531)

(图片来自wikimedia)

与苏州园林相伴的,是昆曲。不同于北方的秦腔豪迈,昆曲表达更多的是江南人的婉转与优雅

昆曲与拙政园,同样诞生于江南,作为世界遗产的不同部分,各有侧重,但两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林伴于昆曲演唱,曲与景融合,包含诗情画意,一个是古建筑,一个是传统文化和人文气息,天人合一

《牡丹亭》片段

(图片来自wikimedia@Antonis SHEN)

江苏,我想和你聊聊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江苏的仁人义士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并没有因循守旧。相反,他们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敢于开拓,寻找着更多积累财富的机会。

这一点在光绪年间的南通人张謇身上便有所体现。

张謇本是清朝末年的恩科状元,本应光耀门楣,和晚清的众多中层官僚一样眼看大厦崩塌。即使后来清朝灭亡,进入民国,只要审时度势,这些前朝的遗老遗少也大可以安安稳稳度过晚年。

作为领袖级的民间实业家

张謇除了著名的大生纱厂外还创建了众多“第一”

比如南通博物苑

(图片来自wikimedia@猫猫的日记本)

但是这个开拓进取的江苏人并没有这样,他看到了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的状况,毅然“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先期资金缺乏,张謇四处碰壁,后期才逐渐筹得借款,纱厂得以顺利开张,有了后来“实业救国”的传奇故事

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江苏豪杰也不只有张謇一人。苏州的陆润庠也在苏州开办苏纶纱厂,苏南劲头正猛。来自苏北赣榆的许鼎霖和海州的沈云沛作为苏北地区的实业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阵阵实业激流汇成了江苏,这根时代大潮中的中流砥柱。

张謇与许鼎霖

其实也多少都有些官方背景

但建国以后,由于国家战备需要,缺乏军事防御力的江苏并非重工业建设的首选,尤其是苏北地区更是一穷二白。不过这只是江苏的一段蛰伏时光,等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江苏的巨大潜力才爆发了出来

其实江苏在政策层面没有优势,南京只是个副省级省会,历史省会苏州更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其他城市的行政地位更低。但江苏并不就此坐以待毙,而是谋新思路进行发展,力求发挥出自己地区本身的独特优势,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一样的发展策略

苏南通过开明的招商策略、县域竞争、乡镇企业的组合拳,达到了经济巅峰,以普通地级市身份盘踞强市榜单前列多年;省会南京持续向内辐射,保持自己的经济状态,并将安徽多地也纳入辐射圈;苏北城市则积极与南部兄弟配合承接产能,将经济做上去。

南京的腹地还是很大的嘛

正因为行政干预较少,江苏的经济发展才能保持令人羡慕的均衡性,宁苏两地各擅胜场,南北差距也在被抹平。

尤其是随着新丝绸之路时代的开辟,以往存在感不高的苏北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地表最长的中欧陆上班列东端起点就是苏北连云港,而“连云港-伊斯坦布尔”的中欧班列,更是每月三次开向遥远的西方世界,续写丝绸之路的神话。

虽然一带一路上大港口很多

不过同时作为陆上与海上端点的可不多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江苏正在朝着新的丝绸之路时代快速前进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楚奉先:江苏为什么独领风骚?|2019-05-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