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么理解这句话?
中国不会在世界上被孤立
我的理解是上一轮全球化已经结束了,这个判断非常重要。
因为我们习惯生活的时代还是上一轮全球化,像60后这一代人,很多人还生活在80年代的语境里,即上一轮全球化的开端。
上一轮全球化的特点在哪里?
融合、趋同。
融合是什么概念?
整个世界融为一体。
我们知道上一轮全球化是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
美国可以说是站在生物链的最顶端,秩序是它创造的,而且它是最强大的国家,可以用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界融合。
90年代,我们去美国留学时所接受的思想是,自由贸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自由贸易是胜利者写在旗帜上的宣言。
美国是二战的胜利者,也是冷战的胜利者,它要把自由贸易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正因为这个,美国要求全世界向它趋同,不仅经济上向美国趋同,在社会上、政治上,都要向美国趋同。
那时候的中国似乎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我们最终都要从此岸过渡到彼岸,彼岸是谁?就是美国。
这是我们接受的观念。
2008年金融危机特别是2010年之后,世界变了,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突然意识到有自己的路要走,这条路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实然的东西。
由此导致美国对中国所谓的失望,过去五六十年的时间,美国想把中国纳入美国所主导的世界里,希望中国向他们趋同,失败了。
实际上朝鲜战争失败之后,美国就检讨过一次,问为什么失去了中国。
过去十年里面,美国再次检讨,为什么再次失去了中国,他们的心情难以言表地后悔。
4月份,我去美国国务院见到美国的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他说请你们记住,过去40年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帮助过中国。
坎贝尔在过去来说是对中国相对友好的人,我听出了他的失望。
在中美之间的竞争上,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经济竞争是一种表面性的。
因为在经济领域,理性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你不理性就会失败,要是掺杂太多的情感,这个企业就做不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的经济也搞不好。
不要以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是理性支配的,我读历史看到国与国间的交往最重要的仍然是情感。
这个情感是什么?
美国不想让中国主导世界事务,包括地区事务,才有了所谓的地缘政治竞争。
这是理性吗?
这其实是情感,是我原来在这里了,你想把我从这里挤走,我不干,这是动物的领地原则,跟人的理性没什么关系。
中美之间的竞争最为根本的是意识形态的竞争。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头,我们编造了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干什么的?
给我们的生活创造意义。
我们为什么活着?
我们作为一个群体,如何去活着?
我们需要意义。
西方在编故事方面比中国人更加严谨,也更加执着,西方宗教是一神教,相对比较排外。
只有我自己的故事是最好的,只有我自己的上帝是最好的,你的故事和你的上帝都是被征伐的对象。
美国人自认为是山巅上的国家,不可能容忍中国走另外一条路。
最终的竞争是意识形态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