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8月3日召开的南京军事会议上,蒋介石质问各个将领:
为什么匪军的将领作战这么积极主动,而我们的将领抽一鞭子才能走一步?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的各个作战计划,并不是毛泽东亲自布置的,而是刘邓根据形势变化,自己决定的战略,然后打完报告就直接执行了,为什么你们不能也有一点独立自主的能力呢?
千古完人的话发人深思啊!
是啊,为什么国军将领都要领袖亲自告诉了以后才会做,领袖不说就不知道做呢?
不久之后,救火队长杜聿明为了配合总统的这番讲话,主动在淮海提了一个作战计划:
趁匪华东及中原野战军分离之际, 集中国军主力, 先寻求陈匪一部, 予以击灭后, 再进而击灭其主力, 规复山东;
同时, 以华中国军主力, 在豫西方面发起攻势, 以牵制华中地区刘匪伯承部, 阻止其向东转用。
这时候,粟裕的小淮海战役计划还没有提出来,如果真的按照杜聿明的计划进行,华东野战军的情况还是比较危急的。
我们不能说国军一定会胜利什么的,但是最起码不会被动挨打了,这比真正淮海战役大爆发时候可好多了。
杜聿明拿着这个作战计划去南京找千古完人,他不在,去了北平指挥辽沈战役了。
杜聿明问参谋总长这计划行不,行的话我直接执行了。
顾祝同不敢吱声了,说你还是去一趟北平吧,杜聿明后来说:
蒋听了我的报告后, 并未马上决定, 只说 :待研究以后再说 。
十月三日, 蒋再次找我谈话。
他说:徐州的计划, 可以照你的计划实施, 你回去同顾总长商量着办。
我说:我已见过顾总长, 总长说请委员长批准后才可以实施。
蒋当即批了“此案可行,交顾总长核办 ”十个大字 。
我当日飞南京, 四日见了顾祝同。顾见到蒋的批示后有点踌躇不决。
又经再三协商,才决定 10月 15日照这个计划行动。
到 15日清晨, 蒋介石得知锦州危急的消息,又来电叫杜聿明不要执行这个计划,并随他到东北去,指挥锦西、葫芦岛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恢复锦州的行动 。
徐州国民党军此后二十一天 (至十一月六日 )一直停止在原来状态未动 。
就这??
你让人家学共军,搞作战计划,人家搞了你左推右等不批,批完了又不准执行,那你在开会时候还要求个屁。
李宗仁后来回忆,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蒋介石的问题:
凡是中央系统的将领都知道蒋先生这项毛病 。
他们知道奉行蒋先生的命令,往往要吃败仗,但是如不听他的命令,出了乱子,便更不得了。
所以大家索性自己不出主意,让委员长直接指挥,吃了败仗由最高统帅自己负责,大家落得没有责任。
将领如果是这样的庸才,当然不能打胜仗,蒋先生偏偏喜欢这样的人。
为什么杜聿明到了南京找顾祝同,顾祝同不敢自己做主。
为什么后来蒋介石都批准了,杜聿明重新拿回来问顾祝同,顾祝同还是 “顾见到蒋的批示后有点踌躇不决”。
为什么顾祝同这样,因为他知道,蒋介石明面上批了,但是这个计划不是蒋介石亲自制定的,他肯定不会让。
不能打自己脸说不准将领制订计划,但是肯定会找机会给你搅和黄。
果然最后没有执行,20多天里,国军一动未动,白白丧失大好作战时机。
杜聿明对于蒋介石太了解了,他说:
加以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指挥,不论大小情况的分析,大小部队的调动,都要通过蒋的决定指示。
蒋本人又不能集中精力掌握全盘情况,每日仅凭一次所谓“官邸会报”来决定指挥部署,或凭他本人“灵机”一动,乱下手谕。
因之一切指示到了前方,不是过时失策,即是主观武断。前方部队长不遵从,即有违命之罪,遵从则自投罗网。
蒋介石集团中封建派别关系互相掣肘,任何一个情况出现,都是只顾小集团不顾整体,只想救自己,不顾全局。
结果每一战役都是因小失大,决策一再变更。
这种矛盾斗争贯穿着国民党军作战全部过程。
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小事,但其实很多事情都跟这个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