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7月11日报道,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攻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日前宣布已成功构建了超越经典计算机模拟能力的,可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10日已在权威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戎评相信,看到这里时大家一定都是懵了
——虽然上面的每个汉字都十分熟悉,但组装在一块就感觉到相当的陌生…
关键点两条:
1、超越经典计算机模拟能力
2、费米子哈伯德模型
第一条理解起来其实相当的简单,这里所谓的“经典计算机”,就是指的是我们人类当前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
即,由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与莫尔小组在1943年-1946年提出的,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以二进制进行表示的计算系统…
当然,大家也可以将其简单粗暴的理解为“电子计算机”。
为啥要说“简单粗暴”?
因为如果单单只是从外形来看的话,1946年人类历史上制造出来的第一台计算机爱尼阿克(ENIAC)那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的庞大体积,以及每秒仅仅只有5000次运算的可怜计算能力,实在很难让人将之与我们现在我们握在手中的,动辄每秒运算十几亿次的手机,看作是同一种东西….
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不论你是否愿意
——从系统分类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早期的电子管计算机、还是后面的晶体管计算机,抑或是如今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只要他们还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那他们本质上就还是一种东西。
然而很不幸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类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伴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脚步,由数字“0”和“1”而组成的变革,俨然成为了一种信仰
——我们所熟知的“比特币”、以及“字节跳动公司”,其就是出于对0和1的纪念。
在二进制数系统中,每个0或1就构成了一个最基础的“位”,其单位称之为“比特”,而八个比特,就等于1个字节。
犹如1+1=2,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如此的“换算”与“认知”基础上所构建出的计算原理,使得人类自以为已经瞥见了宇宙的真理。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心满满的人类遭遇了现实的毒打
——随着计算机芯片制程愈加逼近工业加工的极限,曾自以为能够算遍宇宙的人类,突然发现自己的狂妄,还是图样图森破…
当然,这并非是说人类不够努力。
截止到2024年7月时,人类科技在研的最精密芯片制程已经达到了2nm及以下,其精密程度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下,以层层重叠的方式敷设了数百亿个晶体管…
然而,就是这样的看似“黑科技”一般的技术,在某些计算需求面前,就是纯粹的“渣渣”。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2020年由中科大潘建伟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制造的中国首台具备实用前景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在处理高斯玻色取样时的速度,相较于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日本“富岳”,要快上一百万亿倍。
一百万亿倍,这是个什么概念?
简单的讲,就是如今已经被制造出的中国“九章”量子计算机,每一分钟完成的运算任务,如果放在日本“富岳”超级计算机身上的话,他需要日夜不歇的计算整整一亿年!
牛掰吗?确实牛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