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五千年的历史中沉淀积累下来无数的文化瑰宝,其中《道德经》《易经》《山海经》《推背图》等,堪称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根源所在。
传说中的龙虎天师
靖康二年农历十一月,金国将领完颜宗翰与完颜宗望率金兵攻至汴梁城下,北宋社稷危在旦夕!此时,在北宋都城汴梁官道上,怀揣太上皇宋徽宗的亲笔书信的使者正策马扬鞭八百里加急驰往三千里之外的江西龙虎山,信中宋徽宗请龙虎山天师张继先前往汴梁解北宋于危难之中。
接到诏命后,张继先日夜兼程取道京杭大运河前往东京,丁未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即1127年阳历1月9号,张继先到达泗州天庆观(今江苏扬州市仪征市),当天,他面露忧色,神情忧伤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
恍然夜船发,移迹洞天间。
宝殿香云合,无人万象闲,
西山下红日,烟雨若潜潜。
诗句中满是凄惨悲凉,写完以后,张继先即端坐书桌前羽化。张继先羽化当日,正是金兵攻克汴梁之日,史称丙辰日。
据《玄品录》记载,龙虎天师张继先年三十六岁,实丁未岁也。也就是说,张继先羽化的当年也是他的本命年。道家认为,张继先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危难已经融为一体。作为道家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尽自己最大所能挽救天下,但却终未能如愿以偿,忧虑之中于国难当日羽化,完美诠释了道家全力以赴解华夏于倒悬、护佑人间百姓的救世宗旨。
那么,为何在都城汴梁即将被攻破的时候,宋徽宗想到的不是北上御敌力挽狂澜,而是南下邀请千里之外的张继先前往汴梁呢?
这就要牵扯出一段前尘往事!
据元代著作《玄品录》记载,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12岁的张继先解决了懈州盐池之厄,同年结识了年仅22岁的宋徽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年少的天师已经隐隐感觉到,不久的将来宋廷必有一大劫。于是,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开始,张继先隐晦地向宋徽宗提出,北宋朝廷将在1126年(丙午年)到1127年(丁未年)间遭遇大劫,希望其即刻开始励精图治,重振朝纲,规避国家厄运。但是,宋徽宗不断地赏赐张继先财物和名誉,却并未真正听从其建议。
这里解释下什么叫丙午丁未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相互组合,就会排列出60种组合,被称为一甲子。在一甲子中都会出现一次丙午年、一次丁未年。丙与丁均属火,其中丙为阳火,丁为阴火,火的颜色分别为赤色和红色,地支午和未对应的动物分别为马和羊,所以这两年就分别被称为赤马年、红羊年,这些年份发生的灾难劫数就被称为赤马红羊劫。这一劫难由江西龙虎山正一天师张继先首次提出,所以,血饮将其称为龙虎天师劫,也就是后世著名的赤马红羊劫。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宋徽宗征召张继先入京,张天师以患病推辞,同时派遣弟子王道坚以拜谢为名,再次提醒宋徽宗修德,化解龙虎天师劫,但宋徽宗依旧置若罔闻,沉溺声色。惆怅间,张继先题偷然亭壁曰:“赤帝御龙行未伏,嫦娥分月入深山。”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句诗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待到1127年丁未年,金兵南下攻克东京汴梁,掳走徽钦二宗,靖康之耻发生。徽钦二帝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押解至金国,京城中公私积蓄被洗劫一空,北宋随之灭亡。人们这时才明白张继先的那句诗指的就是赤马红羊劫的精准预测。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也随之被破解。宋开国之初就确立为火德,奉火德的宋徽宗对应就是“赤帝”二字,“未”指的就是羊年,1127丁未年,也就是红羊年,正好是宋徽宗退位被废的年份,1127年农历二月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废,贬为庶人,从帝位滚落,对应“伏”字。两位皇帝及皇室宗亲后被押往金国东北苦寒之地,对应“入深山”。赤和未,赤代表红色,未代表羊年,合在一起就是红羊。
于是,人们这才知道,早在靖康之变爆发前21年,龙虎山天师张继先不仅已经预判到了靖康之变,而且还准确预测到了宋徽宗帝位止于丁未年。也正因为张继先早就预测到了这一切,所以宋徽宗才会在汴京被金兵围攻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北上御敌力挽狂澜,而是南下邀请千里之外的张继先前往汴梁!
南宋凋零的往事
对龙虎天师劫,有些人认为精准无比,有些人认为靖康之变的预测纯属巧合。但随后南宋的灭亡再次证明了这一劫难预测的正确性。靖康之变后120年的1246年和1247年,分别是赤马年和红羊年。这个年份再次打开了南宋灭亡的地狱之门。
公元1246年8月,吐蕃各地推选的领袖萨迦班智达等一行人不辞辛劳地翻越乌鞘岭,抵达当时蒙古控制的凉州,即今天甘肃武威。萨班此行是代表西藏吐蕃地区,与当时甘肃、河西地区蒙古统治者阔端进行谈判。此前,阔端在蒙古灭掉凶悍的西夏以后曾派遣将领多尔达征讨吐蕃地区,但是,多尔达与吐蕃地区宗教政治领袖们会谈以后认为,应该以和谈方式解决吐蕃问题。随后,阔端才采纳了多尔达的建议,半威胁半邀请地逼迫吐蕃地区萨迦派领袖代表整个藏地前来河西的凉州与蒙古进行谈判。
1247年1月,阔端从漠北蒙古首都哈拉和林回到其治所凉州,双方随后开始进行和谈。经过7个月的谈判,1247年8月,萨迦班智达与蒙古西路军统帅阔端在武威白塔寺达成历史性协议,协议约定:吐蕃各地归于蒙古政权统治,阔端授权萨迦班智达所在的萨迦派管理吐蕃政教事务。随后,萨迦班智达向藏区吐蕃各派发布了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要求吐蕃各部归附蒙古,遵从汗王的命令蒙古法度。这就是著名的凉州会盟,代表整个西藏地区首次纳入中国历史版图。
阔端所在的蒙古之所以要迫使吐蕃归顺蒙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灭亡南宋。在萨迦班智达前往凉州的27年前,也就是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开始了征服世界之旅,1227年蒙古灭亡西夏,1234年宋蒙联手灭亡金国。至此,蒙古在该地区直接接壤的敌人只剩下两个,分别为吐蕃和南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本来灭亡西夏以后,蒙古就已经打通了河西走廊,灭亡南宋已经箭在弦上。1235年,剿灭金国的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将目标对准了东部最重要的敌人南宋。三路大军中的西路军就由阔端统领,为了形成对南宋的战略包围,阔端率军攻打四川,但是凶悍的蒙古军队在川地遭遇了激烈的抵抗。很明显,蒙古大军难以借汉中-川蜀通道打开灭亡南宋的战略通道,阔端所在的河西走廊作为进攻四川战略跳板的作用大幅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阔端需要找到灭亡南宋的新的战略跳板和进攻通道。于是,阔端将目光投向了大理国所在的云南地区。阔端决定先灭掉位于南宋西南边陲的大理国,将其攻占之后作为蒙古军备、粮草、兵源的中转点,这样,云南作为蒙古灭亡南宋的迂回战略线路的中转点,自然便成为蒙古军队进攻两湖以及江淮地区的新跳板。从这里,蒙古不仅可以自云南北上从重庆迂回合围陕西地区的宋军,重新激活河西走廊进攻四川的战略跳板作用,还可以南下广西桂林,再度北上,直取南宋粮草储备重地-两湖地区,并与其他北方军队汇合后,合围江淮地区,直捣南宋都城临安,最终灭掉南宋。
但是进攻大理国就必须经过吐蕃辖区,于是,这才有了阔端半威胁半邀请地威逼萨迦班智达前往凉州会谈,最终签署凉州会盟协议的历史性事件,吐蕃和平归附后,为蒙古征服大理,进而迂回包抄南宋,扫除了地理障碍。
1251年7月,蒙古大汗蒙哥继位,结束了蒙古自窝阔台汗死后长达十年的内外混乱的局面,灭亡南宋再次被提上日程。蒙哥汗采纳其弟忽必烈的献策,决定避开宋军主要防线,进兵大理国,形成迂回攻宋之势。同时,蒙哥命便宜都总帅汪德臣率军入川,抵达四川乐山,正面牵制南宋军队,配合忽必烈的迂回包抄行动。
1256年蒙哥攻宋之战中,兀良哈成功降伏云南各部后,蒙古军队南北夹击四川,最终会师合州(今重庆合川),如果不是蒙哥死于合州钓鱼城,恐怕南宋的灭亡还将提前20年。忽必烈夺取汗位后,重新开始南征,1273年元军攻克襄阳,1276年攻克临安,南宋灭亡。
在南宋的防御体系中,上游四川、中间襄樊和下游江淮构成了三重防御体系。在第二次宋蒙战争,南宋失去了四川上游地区;在第三次宋元战争,南宋又失去了襄樊地区,最终南宋被蒙古大军灭亡。
纵观整个南宋灭亡,虽然时间长达40年,但最关键的转折点却来自于1247年的凉州会盟,这次会盟砸开了南宋三重防御体系最坚固的川蜀防线,使蒙古得以南北合围四川,从地理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攻克第一和第二阶梯交界处的川蜀地区,等到蒙哥等合围重庆时候,已经占领了地理第二阶梯,兵临第二和第三阶梯交界处的襄樊地区,再到蒙古攻克襄阳,南宋即宣告灭亡。
其实,南宋灭亡除了战略上败于蒙古外,在人才方面也在1246年左右出现了重大缺口。
孟珙被称为南宋中兴名将,此人可以看成是南宋可以抵御蒙古最后的柱石。其曾祖、祖父均为岳飞部将,1234年,孟珙率领忠顺军攻陷蔡州,灭掉了金国。黄州之战,孟珙率军击退蒙古,保卫了南宋江淮地区,之后又击败蒙古大军,打赢江陵之战,重新夺回襄阳,并在四川夔州退敌。正是因为孟珙在襄阳和四川地区成功防御,才打败了1235年有阔端参与的第一次宋蒙战争。
南宋在长江上的三重防御体系和作战,孟珙几乎全部参与。宋蒙战争爆发后,孟珙统领南宋川蜀、京湖两大战场,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已经成为南宋军事上的灭火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孟珙和他的忠顺军,以及由他构建的江陵-襄阳防线,才保证了南宋的暂时安全。
但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却在1246年英年早逝。此后,南宋再无优秀帅才,三道防线也被蒙古挨个攻破,直到南宋灭亡。而1246年,正好又是赤马年。
前面说过,凉州会盟打开了南宋灭亡的地狱之门。梳理时间线,1246年8月,萨迦班智达抵达凉州。1246年10月,孟珙病逝。1247年8月,与蒙古凉州会盟。复盘南宋灭亡就会发现,地狱之门打开的时间节点在1246到1247年之间。
龙虎天师劫再次应验
张继先的预测再次被确认,那么,有人能提前预判南宋灭亡的地狱之门会在这个时间点打开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人叫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