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
海面上亮起了星河。
1916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打了将近2年,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这场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
那片被战火吞噬的大陆正是他们文明的起源,看到此情此景,美国人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他们思绪万千、夜不能寐、情不自禁地留下了哈喇子…
恪守中立的美国佬在这两年赚得盆满钵满。
众所周知,战争是一个巨大的财富黑洞,它所进行的每一秒钟都要消耗天量的物资,而当时世界上还没被牵扯进战争,还在正常生产的现代工业大国就只有天高皇帝远的美国。
于是之前对美国爱搭不理的各路列强们,如今只得争先恐后地捧着黄金和借条来往美国人手里塞,以换取急需的战争物资。曾经迷信勤劳致富的美国人一夜长大,他们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真正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当然了,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离不开欧洲各路军队的配合,他们自己虽然打得不可开交,但谁都没有在大西洋上为难美国的商船。于是美国人可以放心的把货物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买家手里。
所以美国人对当前这种海上秩序非常满意,既然如此,那就请欧洲的兄弟们千万不要停,接着奏乐接着打。
不过这个时候的美国人并不知道,此时的大西洋正在暗流涌动,他们赖以发财的海上秩序其实已经摇摇欲坠……
德国人的锦囊
———————————
美国人引领的交易盛会掀起了欧洲购物的新高潮。但有一个重要国家却一直没有参与,他就是德国。倒不是德国人抠门,而是他们的海上贸易线路被英国海军卡住了脖子,有钱花不出。
于是德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手买买买,自己则不得不忍受物资短缺的苦楚。
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军队再能打也架不住后勤跟不上。站在德国人的角度看,既然这个局面是因为英国海军封锁造成的,那么锅自然就得由自己的海军来背了。
帝国需要你的时候你不中用啊。
而此时的德国海军恰好处在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
他要是实力非常弱也就算了,这样的话大家也不会对他寄予多少厚望。但问题是他实力并不弱,当时的德国海军是仅次于英国海军的世界第二,所以他们一直都背负着全德人民的殷切期望。
但你要真对他寄予厚望嘛,他又确实没有英国海军强,人家是老牌的海洋霸主,纸面数据上明显压过德军(实力对比大致是3:2)。
海战的作战方式简单粗暴,用一句中国近代著名诗句来描述就是“大炮开兮轰他娘”,谁胜谁负就看双方的火炮谁大谁多,纸面上比你强就是真的比你强,弱者挑战强者的行为俗称“找死”。
1914年英国皇家海军阅舰式:
于是德国海军就这么瞻前顾后地蹉跎了快两年,如今国内已经被封锁到饿死人了,他们的主力军舰都还全须全尾地蹲在港口里,整得跟个吉祥物似的。
那德国海军是不是就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呢?
也不是,正所谓“事在人为”,德海军实力虽然弱于英国,但差距也没到天渊之别的地步,弱势的棋局能否翻盘,主要还是看棋手。反正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老这么龟缩下去永远都没有机会。
1916年初,主张主动出击的海军中将莱因哈特.舍尔出任德国海军司令。舍尔虽然主张主动出击,但也并非一介莽夫,他很清楚靠硬来是不行的,得智取。
莱因哈特.舍尔中将
但是“大炮开兮轰他娘”的海战怎么个智取法呢?
舍尔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我们瞄准一支英国的分舰队,然后一把梭哈全军出击,造成一个局部的绝对优势,以微小的代价一口吃掉这支分舰队,从而改变双方海军的实力对比。
一旦英国海军在纸面数据上失去了对德军的明显优势,那他们也就失去了严密封锁德国海军的能力,再往后就算引发舰队决战,德军也不虚了。
这个思路听起来很合理,但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想到呢?那是因为这个策略里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难点:
英国人不是傻子。
- 一来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派一支分舰队到海上瞎逛,等着你来围剿。
- 二来就算真有那么一支分舰队在海上瞎逛被你盯上了,你又能怎么样呢?人家只要一看到你德国海军倾巢而出,那自己肯定也会全军出击去接应这支舰队,不可能让你舒舒服服地以多打少。最后的结果还是大家一起整整齐齐的“大炮开兮轰他娘”,一个下午就能给你干到大结局。
这可怎么办?
要想到办法,就得先了解一下当时英德海军对峙的基本局势:
英国和德国之间的这片海域有一个名称,叫“北海”。它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但它和真正广袤的大西洋之间又隔着一个英国。
德国海军想要真正去到大西洋上驰骋,就需要先往南或者往北绕过英国。而南边是英吉利海峡,这里太过狭窄,已经被英国人用大量的水雷和老式战舰封堵,德军冲不过去,所以实际上只有往北一条路。
英国当然不希望德国海军冲出牢笼去威胁他们的殖民地,所以英军就将包括所有战列舰在内的海军主力布置在北海北部的斯卡帕湾,扼守住进出大西洋的咽喉,由海军司令杰利科上将指挥。
约翰·杰利科上将
这个部署就将德国海军彻底地封印在了北海之内。在这片不大的海域里,德国军舰但凡敢露头,英国人就马上可以冲过去给他们一顿猛锤。
所以德国海军当了两年缩头乌龟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他们也不是一点事都没做,毕竟国家的工资还是天天在领,不干点活也确实说不过去。
在这段时间里,德军把高航速的战列巡洋舰全部编为一队,由老油条希佩尔少将指挥,在北海里到处打游击。
弗兰茨.希佩尔少将
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很像,两者吨位接近、火力相当,都是当时海军的主力。不过战列巡洋舰减少了装甲,腾出了更多的重量空间来安装锅炉,所以它的航速更快,但防护力不如战列舰,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薄皮高速”版战列舰。
这类战舰特别适合执行灵活机动的任务,希佩尔就经常带队去偷袭一下英国商船,骚扰一下英国沿岸什么的,反正就是不让英国人睡个安稳觉。英国人不胜其烦,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也把旗下的主力战列巡洋舰编组为高速前锋舰队,驻扎在前线海域,专门负责搜捕截杀搞偷袭的德国佬。
这只精锐高速分队的指挥官,是被寄予厚望的皇家海军新星:贝蒂中将
戴维.贝蒂中将
贝蒂出身普通家庭,13岁就参加海军,一路摸爬滚打,仅39岁便晋升少将,成为自纳尔逊以来最年轻的非贵族少将,后在1913年又晋升为中将,被誉为“纳尔逊再生”。
丘吉尔对他极其看重,把高速前锋舰队的指挥棒交到了这位将星手里。
于是英德两支高速舰队就此在北海玩起了猫抓老鼠的游戏,警惕性极高的希佩尔大多数时候都能跑掉。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1915年初,他终于在一次偷袭行动中被贝蒂蹲了个正着。
在战斗中,希佩尔被实力占优的贝蒂揍得抬不起头,自己也差点喂了鱼,不过他最终还是侥幸带着大部分弟兄逃脱,史称“多格尔沙洲海战”。
德国人的这一仗虽然打得灰头土脸,损失掉了一艘装甲巡洋舰,但却为舍尔智取英军提供了灵感。
被击沉的德老式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
我们刚才提到,舍尔的策略里有一个很大的难点:英国人不会乖乖地把一支分舰队送到你的主力面前。
所以该计划的关键点就是想办法把英军的分舰队给勾出来,而“多格尔沙洲海战”的经验就提供了现成的办法:
自从开战以来,贝蒂舰队就像个跟屁虫一样一直在追着希佩尔舰队不放,所以只要让希佩尔充当诱饵,再次带着他的舰队在海面上出现,贝蒂就必然会有所行动。而因为上次未能全歼德军,所以说不定这次他们还会多带几艘重量级的军舰出来。
如此一来,鱼儿便上钩了,接下来就是收网。
收网的关键是速度,德军主力不能等到希佩尔钓上“大鱼”后才出动,因为那样会给英军主力留出太多的反应时间,导致以多打少的时间窗口关闭。
所以舍尔是这么计划的:
整支公海舰队(德国海军主力舰队的名称)会跟着希佩尔舰队一起出发,不过会一直保持在他身后80公里的地方。这个距离既离希佩尔舰队不远,又超出了视距范围,不会被“大鱼”发现。
一旦贝蒂舰队咬钩,希佩尔就要尽力拖住对方,并将贝蒂舰队往大部队的方向引。等贝蒂舰队进入包围圈,公海舰队就会如同天神下凡般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以多打少把他们一口吃掉。
在当时,无论是战列舰还是战列巡洋舰,都是价格昂贵且数量有限的“金疙瘩”,只要能够一战击沉对方几艘“金疙瘩”,就足以改变双方在海上的力量对比。
简直完美!
舍尔赶紧把他的锦囊妙计拍电报汇报给了柏林,威廉二世看到电报后精神为之一振,二话不说,准奏!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16年5月31日凌晨1点,舍尔的计划正式启动。
首先出港的是希佩尔(此时已升为中将)率领的诱饵舰队(以5艘战列巡洋舰为核心,下文简称“希佩尔分队”),这支分舰队将在太阳升起后开到挪威海岸以南,在那里招摇过市,找机会欺负一下路过的英国渔船商船什么的,以此吸引皇家海军的大鱼。
就在希佩尔舰队出发一个多小时后,舍尔亲自率领的公海舰队主力也鱼贯而出。他们会一直和希佩尔保持着距离,默默地等待着前方战报。
参与此次行动的德军各类舰艇总数达到了99艘。
整个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接下来只需要按步骤进行,重创英国海军就只在弹指之间。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计划,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永远会有意外发生:比如说英国人早早就截获了舍尔拍给柏林的电报…
梭哈
————————
德国人无论科技水平还是战斗素养都非常强悍,但不知是因为种族天赋还是懒得投资的原因,他们的情报能力一直烂出天际,自己的密电被截获了都还浑然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