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后历经整顿互联网、金融反腐、全球供应链重构,我常和身边人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后只投身符合这个趋势的生意。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问题,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不足。产能过剩是现象,但是从政策态度看,不是个问题,再结合“战备思维”,产能就要适度过剩,才能应对好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不断爆发冲突的国际环境。
但是,《黑神话》的出现,让我突然意识到,中国更大的问题是,产能不足。
家电、衣服、汽车,产能已经足够多,新品发布会再多再炫,大家也没有买的欲望。但是《黑神话》,我身边很多之前不玩游戏的朋友也买了,原因很简单,中国第一个3A,我们的高品质游戏,产能太少了。类似的“产能不足”还有很多,作为重度影迷,我每天在APP刷今天影院放什么电影,但是真的没有值得看的。同样,逛书店想买新出的好书,几乎没有,我很愿意付费的,还是有好音乐,有深度的新闻报道,类似《漫长的季节》的电视剧,音乐会舞台剧,等等等等,但是很明显感觉供给不足,想花的钱,没花出去。
2019年中国的银幕数已经世界第一。但2024年的电影“暑期档”严重扑街,是除去“疫情三年”最惨暑期档,票房一下子倒退到2014年的水平。问题也出在供给,以《逆行人生》为代表的种子选手,拍的都是什么玩意。
这个感受的另一个来源,是我最近在做的出海业务。出海,是顺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生意,急需“中国好内容”这个援军。文化输出是出海生意的排头兵,文化辐射力越强,越有利于出海生意。
我的一个体会是,出海东南亚比出海南美、中东好做。因为文化辐射力,中国文化深入东南亚,接触东南亚人,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中国熟悉,亲近,甚至仰视。但是南美中东,对中国文化很陌生,不亲近,和中国人做生意只谈性价比,但是他们普遍仰视美国,只要美国什么火,中东南美就很重视,平时也更愿意听美国合作伙伴的建议。对比明显。
《黑神话》出来后,一个德国朋友和我说,原来孙悟空是你们中国的!因为日本漫画,他一直以为孙悟空是日本的。最近他对《黑悟空》爱不释手,我能明显感受到,潜移默化下,他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和亲近。
纵观国际秩序重构,美国、日本,都是商品先行,然后输出文化产品。我打个比喻,商品像钢铁,文化像水泥,组合在一起搭建,国际地位才能稳固。
作为一个喜欢游戏的人,黑神话,在“玩法”上带给我的新意很有限(仅一个老头环,我就百小时以上了,惭愧惭愧),但是在“文化”上,带给我的乐趣是无穷的。打一个boss,翻一翻《西游记》原著,逛小西天,慢慢踱步,仔细看壁画、建筑、雕像,是我最近私藏的幸福,哇,回味无穷。
这是一种高级的文化享受。作为一个产品,一个产业,放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看,产能不足的问题一定要重视。
01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靠军事,第二次是靠宗教,第三次是靠罗马法的自然法精神。第一次最短暂,第三次最隽永。
提起时代变迁和国际环境,很多人常说,因为西方价值观,所以美日欧天然亲近铁板一块,其实错了,而且因果倒置。
也就短短100年前,欧洲还极度看不起美国,排斥美国。对于来自美国的“美国化”,和苏俄的“共产化”,欧洲都是严防死守。
当时美、欧在意识形态上高度对立。美国觉得欧洲经院式的贵族政治是封建余孽,欧洲觉得美国的社会平等只会带来“大革命”类似的动荡暴政。
1901年,英国新闻记者威廉·斯特德(William Stead)出版了一本书,《世界的美国化》(Americanization of the World), 详细记录了欧洲人对 “美国化”的恐惧。
最终,美国是靠领先的商品、技术、文化,征服了欧洲。
最关键的,靠的是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