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纽约联储银行执行副总裁伊瑟尔·森卓维克,来北京。纽约和北京还没有直飞航班,他先飞旧金山,再到香港,再到天津,最后才到北京。他惊讶于北京机场很小,通向中国首都的路只是双向两车道,几乎没民用车,出租车很少,多的是卡车、自行车、驴车。还有路边堆着小山高的大白菜,是北京人的冬储。
森卓维克是国际顾问专家组(IAP)成员,作为美联储代表,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邀请下,来支持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开发建设。下榻的王府饭店,富丽堂皇,世界一流,但周围只是低矮的平房。从酒店去人民银行,他索性不要汽车接送,自己骑自行车,路上自行车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
彼时,中国银行体系才摆脱“算盘+钢笔”的原始状态,但支付系统依旧落后低效,异地支付的最终结算能拖上30天,大笔资金要被冻结待结算。为此,人行在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开始开发新的支付系统。[1]
中国开始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才仅仅过去十年。
70年代,世界金融市场,已是惊天骇浪。全球机构投资者崛起,在华尔街,巨大的交易量使得后台压力激增,几近崩溃。多亏一种叫做计算机的新技术,华尔街率先进入电子显示屏时代。技术红利倾泻而下,华尔街的证券公司放弃合伙人制转而对公众出售股份,美林证券成为第一家上市的交易所会员公司。
世界金融体系已是一个先进又庞杂的网络。一场风暴以中东的石油为中心,迅速蔓延开去,西方坠入滞涨。利息、失业率、股市暴跌、美元博弈,交织在一起,剑拔弩张。
中国还游离在这场叙事之外,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刚刚艰难起步,新技术冲破传统观念,破土而出。
中国人民银行诞生于1948年12月1日,一直到改革开放,它都是中国金融体系中几乎唯一的存在。1979年10月,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随后四十年,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代表)拔地而起,初立央行体系,股份制银行兴起,全面对外开放,以及数字化转型。与此相伴的是,信息系统革命,尤其是银行的核心系统的变迁,从一把算盘一支笔到单机时代、联网联机时代、数据大集中时代,再到如今走向分布式、云原生化和国产化,最终汇成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01 四大行初立,拥抱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