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不得了啦!居然将125炮装上八大轮,这可是全球首创!
猪年大吉!给同志们、战友们、朋友们、兄弟姐妹们,老少爷们大姐大妹子们,拜年啦!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更加灿烂辉煌!祝人民军队百战百胜一往无前!
最近一种新型国产大威力突击炮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可是中国陆军装备史上的一件大事!装甲车扛99A坦克的大威力炮,这在全世界的陆军也是一件大事儿!
下图中的我军新型大威力突击炮的125高膛压滑膛炮是从99A坦克炮改进、变化、升级、移植过来,炮管有抽烟装置,抽烟装置是防止火炮发射后烟雾进入坦克炮塔(因为烟雾有毒),热护套是为整个炮管能均匀升温,目的是保证射击精度。
炮塔的右后侧有99A坦克和96A\B才有的横风传感器,炮塔的前端有楔形装甲,厚度在世界装甲车上也是首见,这也是只有坦克前装甲才有的重型装甲披挂,十分了得!
这炮实在厉害,被称为“轮式99A”,这可是全球首创。
虽然突击炮改大口径炮在全球是潮流,但是除中国外其他国家都还在嘴炮阶段,真正装上车的中国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了,实在是稀罕。忍不住不禁问一句:这是要干啥呀?这是得了火力不足恐惧症重症的表现啊(笑),还给对方坦克和装甲车一点活路不?
有网友戏称,如果没有在炮塔两侧挂上五星红旗,冷不丁的一看还以为是汉斯(德国)货呢?这个说法还是有点媚外,汉斯们也没有125口径高膛压的突击炮呀!
这炮,装甲加厚了,底盘也有改进,增重这么多动力肯定提升不少,装上125炮只有八大轮才扛得住,要是六轮车一炮就震翻了。
实践证明城市战也不是坦克的战场,美军M1A2也不是完了?
目前还在设计阶段法国的VBCI26吨,德国的“拳击手”33吨,中国陆军的这款新型125突击炮底盘肯定加重不少,全重应该在35吨左右,轻了扛不住这门大炮。
六轮用105的高膛压滑膛炮,却还是减药的,一炮打完晃荡半天。
125后坐力这么大,原八轮还不够99的一半重量,50多吨的99A一炮也晃半天呢。但是既然是125口径的高膛压滑膛炮,好处是穿甲一米多,现在的先进坦克炮是4000米内穿深1200毫米匀质装甲,威力小了钻不进去。
目前全世界的坦克都面临坦克炮威力不断增强的问题,想出的办法一个是堆装甲,就是加厚前装甲和侧装甲,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坦克车的总重大幅度增加,但是增重是有极限的,装甲太重车就开不动,美国的MIA1都60吨了。有专家算过,要抵御现在不断增强口径的反坦克炮就要造100吨的坦克,那就什么马路和桥都过不去了。
说说这辆125突击炮的几个不被注意的亮点
该炮是大威力多功能高膛压坦克炮
根据报道, 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又称武器装备技术学院)牵头,与国防127所等11家国防科研单位共同研制的125毫米多功能火炮在中北大学举行交接仪式。这是目前世界上初速最高、后坐力最小的多功能大威力火炮。具有对空(万米射高,反武装直升机、巡航导弹、火箭弹)、对地(40公里射程,大面积杀伤)、反坦克(直瞄射击,具大威力、高初速、高摧毁力)还可以发射炮射导弹的多功能火炮,已达到世界范围内的领先水平,其材料、电子等多方面都应用了我国国防科研的最新成果。
世界领先哦!想起了马伟明院士的名言:领先就领先美国。据说美国也在研发类似的火炮,但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新型复合装甲
我们从侧后可以看见该炮侧面复合装甲的厚度,这种复合装甲抗弹能力极强,其实,世界上最强大的复合材料装甲在中国。
据介绍,其中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及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课题组在复合材料装甲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研究机构都在制造有史以来最轻固体物质“碳海绵”——石墨烯海绵。
石墨烯海绵具备极强的高弹性,被压缩到原体积80%以后仍可以恢复原状。同时具有重量优势,石墨烯海绵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轻固体新材料,属于一种气凝胶,是以石墨烯为墙壁,碳纳米管为支架,两种材料的水溶液在低温环境下冻干,去除水分、保留骨架,最后形成的一种超轻材料。抗压抗冲击性能强,可承受力度超过每平方英寸1.45万磅的外力重击,防护能力比钢材强10倍。
目前这型复合材料装甲已经用在直十武装直升机上,但是用在该型突击炮上的要更加厚实,目测有10厘米多,面积也大得多,基本将该突击炮包裹起来。
不过相比较国外新型坦克和装甲车厚度夸张的侧装甲还是薄了不少,也比2016年珠海航展展出的VT5坦克的侧装甲薄了许多,显见还是自用的更先进也更抗弹,防护能力比钢材强10倍不是白说的。
炮塔接近车尾与顶部武器站概念
新型突击炮的炮塔与11式设置在中部不同,炮塔基本在车尾,这样的设计主要考虑了前后配重。因为前置的发动机功率大、体积也大、重量也大,如果炮塔在中部就会前轻后重,所以炮塔只能移到车尾。这也看出来前置发动机的体积巨大,功率自然也大。
前置发动机基本占满了整个前部,起到了充当装甲的作用,保护了驾驶员。笔者坐进过国产几型装甲车,驾驶员的位置一般都在左前侧,前面几乎没有装甲保护,现在有了发动机这个大铁家伙的保护安全性提高了几倍。
另外,新型突击炮引入“武器站”概念,炮塔的顶部有类似VT5的武器站,作战人员不用暴露在炮塔外,在舱内就可以操控12.7机枪进行射击,这是我军装甲部队的一大进步。
后舱门系统和浮渡
后舱门设计非常新颖,等于是两种门,一看就能看明白的侧开门,注意看还有一个几乎是整个车尾面积的翻倒式大舱门,大舱门画了一圈红白相间的警示标记就是提醒后面的人注意可随时放倒的安全。
浮渡的推进器不用说了,有眼睛的都看得见,关键是大舱门的密封是怎么解决的?
领先科技的火炮高效缓冲装置
新型125突击炮为了在侧射时不会翻车,设计了新型的反后座缓冲装置,具体是何种缓冲装置目前还是秘密。但是仅从外观上看,新型125炮的炮塔有一个巨大的箱体结构,很可能是125炮加长的反后座里缓冲装置,这恐怕也是125炮之所以能搬上轮式装甲车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有效的抑制125炮巨大的后坐力,125突击炮车的设计就失败了,否则打一炮翻一回车那还了得?
另外,该突击炮除了有自动装填功能,还有自动抛壳功能,可以注意图中火炮开炮的同时,炮塔尾部的抛壳窗也正在打开,注意看就是了。
中国陆军为什么要造这样威力强大的突击炮?
大趋势
这要从世界陆军发展的趋势上看,虽然坦克无用论曾经甚嚣尘上,但是世界上的坦克强国却一天也没有耽误发展新型坦克。坦克的抗打击能力越来越强,装甲的厚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迫使反坦克炮的口径和初速也在不断增加,一度曾经传出各国都在大力发展140毫米口径坦克炮的消息,不过要把140炮搬上坦克,坦克的重量至少要在60吨以上,那么大多数公路和桥梁就很难承受。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轮式装甲车大行其道,轮式反装甲车辆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战场上,大口径突击炮应运而生。
下图 看看韩国的小突击炮,笑死
具体到我军,随着89式反坦克炮和96式坦克的退役,也需要一种新装备来添补由此产生的空白。因而研制125毫米轮式反坦克突击炮确有一定的必要,而且相对而言这个难度并不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制大口径(120毫米)突击炮的国家,开创了这个领域的先河。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试制各种突击炮的样车,可谓得心应手。
随着各国硬化路面的增加,军队后勤保障能力增强和城市化战场环境的改变,重型轮式装备的用途也越来越广。相对于履带式装备,轮式车辆在制造,使用,维护成本上都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变化的需要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军事行动的速度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一拳打得百拳开”,就是力量和速度的表现。
有人总结到,世界上的军队,美国是技术型的军队,德国和俄罗斯是力量型的军队,中国是智能型的军队。我军一向以战略战术的智慧变化取胜,讲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主要体现在朝鲜战争中决定性的勇夺三所里一战中,我军能以师级这样的大编制高速切入敌后,瞬间扭转了战局,夺取了战役甚至整个战争的主动权。这样的打法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极大的震慑了敌人,从此在战略和战役布局上畏手畏脚、瞻前顾后、进退失据。
这就是力量和速度在当代战争中获胜的杰出表现,力量是指大兵团运动(机动)达到的效果,力量小了不起作用,速度是指超出敌人想象的机动速度。
高速机动正是我军研发大威力突击炮的基本动力,在整个战争中,打的巧,打的狠,大打出手,一击中的,一向是我军凌厉、霸道攻击的突出特征!
技术上有人怀疑突击炮的防护能力差,难当大任这是一种误读。高速机动作战,履带装甲车辆比如坦克虽然防护能力突出,但是大规模的机动作战往往需要大型平板车的运载,以减少履带机动的机械损耗和油耗。而轮式装甲车辆特别是轮式突击炮可以克服这些弱点,大威力火力突击炮用速度将战役火力投送的火力烈度和毁伤当量及时到达战役关键节点,这是履带式车辆所力所不及的。
另外,城市作战大威力突击炮作用明显,叙利亚战争中俄军的100毫米低膛压火炮被广泛诟病,直射威力弱爆,最后还是T72的坦克炮充当打击主力。我军的新型大威力突击炮直射威力极为强大,可以击穿目前世界上所有坦克的前装甲。
据介绍,大威力突击炮还可以发射大威力的冲击波毁伤弹,冲击波弹毁伤作用是由爆炸时高温高压的爆轰产物,以极高的速度向周围膨胀飞散,强烈压缩临层介质,使其密度,压力和温度突跃升高并高速传播而形成的。当冲击波在一定距离内遇到目标时,将以很高的压力或冲量作用于目标上,使其遭受破坏,其破坏作用主要取决于爆炸装药,目标特性,目标与爆心距离,以及目标对冲击波的反射等,这都是城市作战的利器。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可不是什么温压弹,温压弹那玩意儿不适合直射毁伤,不像介绍的那样就是城市攻坚的神兵利器,真正的城市攻坚利器就是大威力突击炮的冲击波毁伤弹,一炮能毁掉半座楼,老厉害啦。
空军虽然可以解决制空权,但是实现不了占领权,战争的胜利还是要靠步兵一刀一枪的拼杀出来,插在敌酋屋顶上的红旗永远是步兵的铁臂完成的!吼吼!
有关大威力突击炮的解析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以后还会继续介绍,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