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最晚也是在1763年战胜法国之后——注意这个时间点,它是工业革命爆发之前十三年,当时英国人甚至连珍妮纺纱机都还没有发明出来。如果把它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作为崛起的起点,那么它就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两百年。英国称霸大半个地球背后的原因,跟工业革命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
不仅跟工业革命无关,跟自由贸易也无关。
1763年的时候,英国已经开始着手发展棉纺织业。为此,国会立法禁止国外的棉纺织产品进口到英国。1772年,一个叫布莱尔的人因为“将非法物资带入其住宅”而被定罪判刑,这里的“非法物资”其实就是印度棉布。1774年,英国议会规定,除了用于转口贸易的棉布以外,其它一切不是在英国生产的棉布都禁止在国内销售。[1]之前为了对付荷兰,还出台过《航海条例》,不准运往英国的货物用荷兰的商船。这些全都与自由贸易的精神背道而驰。
实际上,欧洲其它国家也差不多。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两三百年间,统治欧洲的经济思想是重商主义,也就是强调尽可能多的从外部获得金银等贵金属货币,把金银的拥有量当成国家强弱的标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管是法国、荷兰、西班牙还是英国,都想尽一切办法减少进口并增加出口。对于凡是本国能生产的货物,一律不准进口或者动辄百分之好几百的高关税。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为了制止太多的白银流向中国,还出台过禁止本国商船往中国运输白银的法令。他们在全世界运输货物到处销售,恨不得打开每一个国家的市场,为此不惜采用武力和屠杀,唯独对自己网开一面,坚决不开放本国市场。
——可以肯定的说,西方国家近代的崛起,跟贸易有关,但跟自由贸易无关。
大航海时代,所有崛起的国家,没有一个允许自由贸易,没有一个制定的关税壁垒低于其亚非拉主要贸易伙伴。
英国能战胜欧洲其它竞争对手,主要是地缘上的因素。不管是西班牙、荷兰、法国,都是大陆国家,一半面向海洋一半面向陆地,无法用全部国家资源来发展海军,必须至少用一半的力量来用于陆地防卫。英国作为一个海岛型国家,可以全力发展海军,没有后顾之忧。这在以争夺海外殖民地为核心的争霸赛中,是关键性优势。它每一次重大胜利,都是跟对手背后的国家结盟而取得的:打西班牙和荷兰就联合法国,打法国就联合普鲁士。这样,英国在土地资源面积相对狭小、生产能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确保胜利,甚至在海战中战败之后也照样可以令对手低头。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崛起,本质上是海权的崛起,是海权对陆权的胜利。
我们在本书第一卷的开头,就讲了海权与陆权的区别。人类历史上的帝国或文明,可以根据控制模式的差异分为海权型和陆权型。
汉唐时代的中华帝国是典型的陆权型帝国:军队几乎全部是陆军,物资运输和政治经济控制也完全依靠陆地和陆地上的河流。这种帝国形态的特点就是随着陆地交通路线的扩张,不断扩展帝国边界,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其首都位于陆地的中心,周围由高山河流组合的地理屏障保卫,按“首都—郡治—县城—乡镇”的网络状格局一层一层往基层辐射,形成“中心-外围”的网状分布。
海权型帝国则与此完全不同。它以海军为主,政治经济控制方式以海洋航运为主。这种帝国的形态特点是:不形成一个大一统帝国,控制中心与外围地区之间是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这是海路交通特点决定的:运量大、时间长。大运输量可以保证物资交流和军事征服,但无法满足日常行政的效率需求。像中国古代那样八百里加急或者五百里加急,由皇帝和中央政府垂直管理的模式无法实现。只能是充分授权,要么是委派军政大权一体的总督,要么就干脆维持一个傀儡政权。
在海权型帝国体系中,宗主国的首都一般都位于海岛或者大河与海洋的交汇处。那些殖民地的中心据点也是一样的特点。这些据点再依靠交通枢纽优势发展为中心城市,向内陆地区辐射其政治经济控制能力。整个帝国围绕海洋形成一个环状分布。帝国直接控制的地区几乎完全位于沿海,较少深入内陆,只通过沿海港口枢纽与内陆发生联系。
海权型帝国和陆权型帝国一个很直观的差异,就是帝国范围内的国家数量。陆权型帝国基本上就是一个国家,而海权型帝国看上去有很多的独立半独立国家。研究陆权型帝国相对比较简单,就研究这一个国家就可以了,大差不差,国家边界和经济分工体系的范围基本重合;而研究海权型帝国则不一样,必须超越国家的范围,在其整个经济分工体系中去研究问题,不然一定出现严重的偏见。作为控制中心的“宗主国”,在陆权型文明的标准来看,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是更接近于陆权型帝国的“首都”。理解西方近代崛起,只盯着欧洲国家内部那点儿事,就如同我们今天本来想研究中国,但却光盯着北京和上海,就会发现“中国”人均学历之高、生活之富裕、医疗条件之好、建设密度之强、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之发达,早就超英赶美了。如果再把北京上海的政策,当成中国崛起的经验向全世界推广,那就更要犯方向性错误。
古代中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型国家和文明。受此影响,中国人看待其它国家和文明的时候,也习惯性的以陆权型思维去分析,特别是喜欢就一个国家论一个国家,而不是把海权型帝国控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放进来一块儿看。这是我们不能正确理解西方近代文明成就的一大根源。
表:海权型与陆权型帝国(文明)差异
海权型 |
陆权型 |
|
控制网络 |
宗主国-沿海据点-内陆 |
首都-郡县-乡镇 |
空间形态 |
环形,外陆内海 |
圆形,外海内陆 |
国家形态 |
宗主国-殖民地-半独立国 |
单一国家 |
中心国产业结构 |
军工、金融、商贸 |
全产业体系 |
政治经济中心城市位置 |
海岛或大河入海口 |
内陆中央地带 |
代表国家 |
古希腊、威尼斯共和国、大英帝国 |
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等 |
西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海权型帝国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上古的希腊诸国,也即古希腊;第二个是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第三个就是近代英国人建立的“日不落帝国”。
古希腊出现在大约公元前800年左右。这是西方近代理性文明的源头之一。[2]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北部、欧洲的东南部,其控制中枢是阿提卡半岛的雅典。这是一个很小的城邦国家,主要依靠发达的航运业,在地中海——主要是爱琴海——周边建立了一圈殖民地。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环状帝国(文明)结构。
地图上的边界只是它的直接殖民控制边界,而不是经济边界。它占领的都是海岸陆地,其中主要是近海的港口城邦——比如特洛伊,其控制范围是据点式的。通过控制沿海枢纽据点,其经济控制力可以深入内陆,从内陆地区攫取农业资源。所以雅典这么大个小城邦,尽管它的直接领土要种粮食养活自己都困难,但却发展起来了高度的文明。其生存资源和财富完全依仗海外殖民港口以及它所辐射的内陆地区。其城邦居民几乎不从事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性行业,主要就是造船、商业。还养活了一大批贵族学者,天天就研究天文地理、人生哲学等等。这让它的数学和哲学高度发达,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都诞生于此。
雅典共和国本质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环地中海文明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希腊文明并非是雅典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集合了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古文明成果,在环地中海劳动人民的共同供养下,所形成的次生文明。雅典及其周边城邦在环爱琴海建立殖民地,大搞农业种植园,并贩卖奴隶。雅典的城邦公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奴隶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他们中很多人看起来不过是普遍老百姓,但本质上是整个环爱琴海帝国的贵族阶层和奴隶主阶层的一员。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们悠闲研究学术的奢侈生活方式,也是建立在奴隶制和不平等贸易基础上的。
雅典人依靠先进的科技,在海上基本上没有对手。但它有一个命门,就是陆地防御。北方的野蛮民族马其顿人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崛起,征服了雅典。古希腊文明因此灭亡。
威尼斯共和国的情况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威尼斯就是一个小岛,面积只有约400平方公里,比北京市海淀区的面积还要小一些,是香港面积的三分之一,海南岛面积的九十分之一,岛上有五六万居民,鼎盛的时候有15万左右。在中国就是一个县城的规模。岛上大部分青壮年男子都是水手。金融和航运是威尼斯的主要产业,世界上第一家商业股份制银行就在这里诞生。
威尼斯是作为东罗马帝国在西欧的贸易据点发展起来的。独立建国以后,又赶上十字军东征的东风,进一步兴旺发达,依靠第四次十字军的帮助和自己的海军,征服了地中海北部沿海的一些地方,还向意大利内陆扩张,获得了一些地盘,成了当时欧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中东和埃及等地的物产,通过这里卖向全欧洲。十字军东征以后从东方传过来的先进科技文化,很多都是通过威尼斯商人们组织学者研究消化,然后再传向欧洲的。威尼斯可以说是古希腊文明的衣钵传人,各方面都跟雅典共和国像极了。
鼎盛时期的威尼斯版图如上图深色部分所示,就是沿海分布的一些零零散散的殖民地和贸易据点。从普通人的习惯思维来看,一个国家怎么可能长这样?鸡零狗碎的,不是开玩笑嘛?然而它真的长这样,而且存在了超过一千年,政府、军队、法院、税收体系,无不具备,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存在超过一千年的共和国。它诞生于687年,当时中国还在唐朝太后武则天的统治之下,直到1797年,也就是清嘉庆二年,乾隆去世之前三年,才被拿破仑征服,宣告亡国。
——跟威尼斯同时存在的另一个海权国是热那亚共和国,也在意大利,情况跟威尼斯差不多,也是沿海占领一大堆殖民据点。后来跟威尼斯在海上争霸,打了很多的海战,最后被威尼斯击败衰落了。在1298年的一次海战中,有个威尼斯海军士兵被热那亚方面俘虏,给关了起来。他在监狱里无事可做,根据自己从中东商人那里听来的一些故事,写了一本书,编造自己亲自去中国游历并在元朝做官的经历,叫《马可·波罗游记》,里边大力吹嘘中国元朝的繁荣昌盛。出版以后在欧洲引起轰动,成为了欧洲人开辟大洋航线寻找中国的巨大动力。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就是这本书的狂热爱好者。
威尼斯虽然本土面积极小,但对欧洲文明乃至人类文明贡献很大。其一千年的存在绝非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换来的,威尼斯人跟奥斯曼土耳其打了一百多年的海战,为捍卫基督教文明立下过汗马功劳。东方文明西传的中转站、点燃文艺复兴之火的导火索、现代银行业的发源地、专利权制度的发源地等等,这些称号都可以归属于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的衰落跟雅典不一样。雅典在一个半岛上,有陆地进攻路线。威尼斯是一个海岛,没有陆地进攻路线,海军足以保卫其安全。它的衰落是因为位于大陆的外围殖民地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点一点吃掉了。没有外围殖民地的生产支撑,它的金融和海上贸易就是空中楼阁,迅速崩溃。
理解了雅典和威尼斯,我们再来理解工业革命前的大英帝国甚至整个欧洲殖民强国集团,就比较容易了。它就是加大号的雅典和威尼斯。
上图深色部分是英法七年战争之后、美国独立战争和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殖民版图,英国本土在这个版图中面积和人口都微不足道。整个帝国环大西洋和环印度洋分布,英格兰岛看起来就像是帝国的首都。
基于海权建立起来的帝国也就一贯是长这个样子。中心地区基本不搞生产,只负责军事控制和经济金融控制,在外围殖民地搞种植园、贩卖奴隶、开工场……都是从雅典时代起就形成的模式。
由于宗主国人数比较少,能从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人口和土地中榨取财富,宗主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显著高于外围殖民地。这些人民只从宗主国一国的视角来看只是普通老百姓,但从整个殖民帝国的视角来看,他们还带有贵族和奴隶主的属性。
在宗主国内部,精英阶层对普通公民是比较慷慨的,随便漏一点残渣剩饭就够他们过上高于殖民帝国平均水平的生活了。这些财富向下溢出的方式,主要通过宗主国高昂的物价和服务业价格来实现。宗主国对外树立起很高的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至于服务业壁垒,则通过禁止价格低廉的外来移民的方式实现。宗主国的物价水平很高,人力成本更高。这样,他们的农民、工人、餐厅服务员等等就可以从富有阶层的消费和投资中获得较好的收入。这也可以理解为富有阶层的一种“赎买”形式:花钱买平安,避免底层暴动。而殖民地人民,因为有海洋相隔,无关宗主国的治安,则无权享有这种福利待遇。
物价只是财富在宗主国内部再分配的一种形式。还有高福利制度,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等等。人民受教育程度会因此得到提高,这会进一步强化其经济竞争力。
在政治上,情况类似。宗主国人民的权利保护也会大大好于殖民地。由于生存资源的分配没有那么极端,政府的专制权力就没那么重要了。政治权利会走向分权化和民主化,大家争的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问题,而是一个钱多钱少的问题,而且分的还是别人的钱,那么就可以坐下来好好商量,没必要打打杀杀了。这样,专制君主的重要性就没那么高,毕竟大家都是贵族嘛。贵族共和是一种很适合海权帝国体系中的宗主国的政体。但是,如果有人认为这种政体是普世价值,被殖民被奴役的国家也适用那就错了。殖民地的生存资源争夺太激烈了,还要通过殖民体系往宗主国供奉剩余财富,资源分配在这些地区就是一个你死我活的关系。一旦过度民主化,战乱和分裂就不可避免。
就整治体制而言,雅典是奴隶主们的民主共和,威尼斯是商人贵族们的民主共和。这两个海权帝国实际控制范围巨大,但只有城邦中的几万人可以享受民主共和这种“政治奢侈品”。雅典的体制现在说不太细了,好多东西真假难辨。但威尼斯是有可靠史料记载的,其政权控制在几个大的商业贵族家族手中。当时有一本公开发布的“黄金簿”,只有记录在黄金簿里边的几个贵族家族成员才有被选举成为高级官员的权利。这几大商业贵族家族彼此争权夺利,但大家的财富其实都是从海外抢来的,足以保证彼此生活富裕,没必要在本土动刀动枪搞再分配,就搞个共和体制出来轮流坐庄,几大家族各自掏一点钱出来养活一个政府,维护一下本土的治安,提供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就可以了。这就是海权帝国民主共和体制形成的根源与实质。
古代陆权帝国则无法“享受”贵族共和,因为它的政治边界和经济分工的边界是基本重合的。陆地交通条件下,商业物资的运输、军队的派遣、行政命令的传达,在成本和时间效率方面基本一致。首都地区和核心经济区没有海洋保护,周边地区如果有一个独立政权,随时可能打过来。也就是宋太祖所说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民起义,一旦成了气候,也很容易威胁首都和经济中心区。这种情况下,陆权帝国要长治久安,用“宗主国-殖民地”的模式就不可能,必须把落后地区也一起纳入直接管理范围。在管理范围内,高中低端的产业都有,不管是军工金融,还是农业手工业,都要大而全,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至于外围的未征服地区,则不管是贸易国还是朝贡国,对帝国的经济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把全产业和全阶层都纳入一个国家体制内管理之后,要维持首都地区过度的富裕和政治特权就很困难,必须照顾偏远落后地区和底层人民的基本利益。也就是说必须把帝国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分配问题。在整个帝国范围内,生产分配一体化,接近于零和博弈,生存资源的竞争就高度激烈,一不小心就是革命或战乱。这就只能立一个专制君主起来,树立一个绝对权威,遏制贵族阶层的欲望,在全国范围内分配资源和财富,控制阶层差异和地区差异,以保证社会稳定。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样。海权宗主国有海洋保护,不太容易遭遇外敌入侵,专制君主的作用也就没那么重要。陆权帝国外围基本都是野蛮民族环绕,游牧民族的骑兵随时可能入侵,酿成亡国灭种的巨祸。绝对君权就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单独拿海权宗主国和陆权帝国来比较是不合理的。在相似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海权宗主国的人民富裕程度、人身权利和私有财产受保护程度以及政治发言权,都必然高于陆权帝国。威尼斯鼎盛时期人口也就十五万人左右,用整个环地中海地区的财富去供养他们,外围殖民地的人民就只能当奴隶。而中华帝国鼎盛时期的明末,人口四个亿,人均生活水平若与威尼斯的十五万人比,应该是不如的,但如果与整个环地中海地区平均水平比,则远远超过。如果从中华帝国挑选出百分之一的富裕阶层跟威尼斯的十几万人比,同样要远远过之。
即使在清朝,中国文明严重衰落、中国社会高度贫苦的时刻,英国使团眼中的清帝国人民生活,那也只是拿处在殖民帝国金字塔最顶尖的英国人来比才相形见绌。比如,张宏杰就在《饥饿的盛世》中举例说:
“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还可以吃上鲜猪肉。
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
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白银,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是的,当时英国的农夫比中国的农民生活得好,英国城市居民比中国的城市平民生活的好,确实如此。但他们统治下的殖民地人民生活水平,则比清朝更糟糕。
在英国使团鄙视中国人处于半野蛮状态的同一时间,英国等欧洲殖民者正在非洲发动“猎奴战争”,用暴力将大批黑人从非洲贩运到美洲去当奴隶。据统计,平均每运到美洲一个黑奴,被会有十个黑人被猎杀或者死于长途贩运。四百年间,有一千万黑奴被运往美洲,非洲因此损失一亿人口。当时的中国底层人民生活再悲惨,也远远好于那些黑人。
实际上,就在英国使团出使中国之前二十三年,英国统治的印度孟加拉地区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饥荒。而饥荒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国人从莫卧儿帝国手中夺去了孟加拉地区的控制权以后,在这里强制减少粮食的种植,改为种植蓝靛、罂粟等作物,蓝靛是用于染料加工纺织品的,罂粟则是用来加工成鸦片向中国出口的,都是服务业英国全球殖民贸易体系的。1768年,孟加拉地区出现粮食歉收,1769年又遭遇旱灾。气候变化影响农业收成在古代原本是很常见的,但由于粮食种植面积已经被极度压缩,到了只够生存的极限,当大面积歉和灾害收出现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要大面积饿死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完全不顾孟加拉人的死活,当他们发现人口减少带来税收降低之后,甚至进一步将农业税收从50%提高到了60%,也确保公司上交给英国财政部的钱不至于减少。实际上,在大饥荒的这几年,东印度公司的收入一直都是在上升的。从1769年到1773年,孟加拉地区有一千万人死于饥荒。
所以,英国农夫和城市居民相对中国人更为富裕悠闲的生活,主要不是它有什么民主共和制度,而是包括那一亿黑人和一千万孟加拉人在内的广大殖民地人民的生命和血汗的贡献。英国当时全国人口也就是六百万人,英国在海外殖民地所奴役的人口至少有一个亿,也即至少是每十五个被奴役人口供养一个英国人,他们的生活当然过的不错。当马格尔尼的得意洋洋的声称英国正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的时候,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人民正在饥荒和死亡中挣扎。
中国当时有三亿多人,比英国所有殖民地人口加起来还要多,只有把英国的所有殖民地和宗主国加起来才能构成一个跟中国同等规模的全阶层全产业链的完整生产和分配体系。
中国也有外围属国,但经济社会运行不受与属国的贸易关系影响。外围属国主要是国家安全作用,中央帝国不仅不压榨其财富,还得给他们不少补贴,以免生事。而宗主国离开殖民地,其经济系统就会立刻瘫痪。所以,要搞中英对比,那就得用整个大英帝国殖民系统来跟中国比才合理。
在中国,一个四五口之家,如果还能再雇佣十五个劳动力(每个劳动力背后也有三四个家人,这样算下来正好一比十五)给自己干活的人,那就是地主富农;如果扩大一点范围,雇佣四五个七八个劳动力的也算,至少也是中农。如果把占中国人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和城市底层人民刨出去以后,专门拿中农以上的中国人跟英国人比平均生活水平,清王朝也未必就会输。
中国人民从来都是自己养活自己,从来没有依靠海外殖民掠夺发家致富。
[1]《棉花帝国》,50页。
[2]如前所述,它被灭亡以后其文献资料在欧洲消失了上千年。十字军东征以后,被西欧学者从阿拉伯典籍中从新发掘了出来。发掘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弄虚作假、夸大其词的地方,但有关希腊文明的大体情况应还是真实的。
=================
作者简介:李晓鹏博士,主要著作有《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一卷、第二卷、《重现伟大中华史》、《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的产业政策》、《中国的产业规划》等。